中國傳統建筑構造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176177
- 條形碼:9787301176177 ; 978-7-301-1761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建筑構造 本書特色
《中國傳統建筑構造》: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土木建筑類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規劃教材
中國傳統建筑構造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建筑構造》共17章,前兩章以時間為序介紹了原始社會、夏商周時期的建筑營造技術;第3章至第6章以建筑類型來劃分介紹了磚墓、磚塔、橋梁三部分內容;第7章至第16章以傳統單體建筑為個案,從下到上、由內而外地介紹了基礎工程、臺基、墻體、斗栱、榫卯、大木作、屋面、門窗、油漆彩畫等內容;*后一章介紹了傳統建筑木作工具及應用!吨袊鴤鹘y建筑構造》可作為建筑學、考研學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古建保護維修、仿古建筑設計、考研相關人員的參考用書。
中國傳統建筑構造 目錄
第1章 原始社會的建筑類型與營造技術1.1 穴居建筑1.1.1 穴居的地域性及形制演變1.1.2 穴居建筑舉例——西安半坡遺址F371.1.3 穴居的構造方法舉例——西安半坡遺址F371.2 地面建筑1.2.1 墻體與屋蓋的分離1.2.2 多間地面建筑1.2.3 湯陰白營的圓形建筑1.3 巢居1.4 干欄式建筑舉例——河姆渡遺址1.4.1 河姆渡遺址概況1.4.2 河姆渡干欄式建筑施工技術1.5 原始社會的建筑新工藝1.5.1 加固基礎1.5.2 支撐體系1.5.3 鑿井技術1.5.4 其他新技術小結課后習題第2章 夏商周時期的建筑類型與營造技術2.1 夏代二里頭宮殿建筑2.1.1 夏代二里頭一號宮殿遺址布局2.1.2 夏代二里頭二號宮殿遺址布局2.2 商代宮殿建筑2.2.1 鄭州商城15號宮殿基址2.2.2 商代盤龍城F1宮殿2.2.3 殷墟宮殿基址2.3 商代水井2.3.1 河北藁城臺西村一號水井2.3.2 河北藁城臺西村二號水井2.4 西周鳳雛甲組建筑2.4.1 西周風雛甲組建筑布局2.4.2 西周鳳雛甲組建筑結構與構造2.5 戰國時期的高臺建筑舉例——中山國王陵2.6 商周時期的筑城與構造2.6.1 鄭州商城的夯筑技術2.6.2 東周王城的筑城技術2.7 建筑新材料2.7.1 陶質建筑材料2.7.2 金屬材料小結課后習題第3章 古代磚墓的類型與構造3.1 空心磚墓3.1.1 空心磚的制作3.1.2 空心磚墓的類型3.2 條磚筒拱形墓3.2.1 條磚筒拱形墓出現的原因3.2.2 筒拱形墓條磚的種類3.2.3 筒拱筑法及簡拱曲線變化3.2.4 筒拱技術與無梁殿的產生3.3 磚拱殼頂墓3.3.1 拱殼結構的產生3.3.2 拱殼結構的運用特點與構造方法3.4 磚砌疊澀頂墓3.4.1 磚砌疊澀結構技術的產生3.4.2 磚砌疊澀結構技術的發展小結課后習題第4章 古代磚塔的類型與構造4.1 磚塔概述4.2 空筒結構磚塔4.3 磚階梯塔4.3.1 磚階梯塔概述4.3.2 磚階梯塔的類型與構造方法4.4 磚木混合塔4.4.1 磚木混合塔概述4.4.2 磚木混合塔的結構4.5 實心磚塔4.5.1 實心磚塔概述4.5.2 實心磚塔的造型特點與構造方法4.6 磚塔的壁體構造4.6.1 墻身與出檐4.6.2 磚疊澀出檐構造4.7 磚塔的抗風與抗震4.7.1 磚塔的抗風4.7.2 磚塔的抗震4.8 塔基與塔剎4.8.1 塔基4.8.2 塔剎4.9 磚塔施工方法4.9.1 塔基的營造4.9.2 塔身的營造4.9.3 塔剎的營造小結課后習題第5章 古代橋梁的類型與形制5.1 梁橋5.1.1 木梁橋的類型與形制5.1.2 石梁橋的類型與形制5.1.3 棧道的類型與形制5.2 拱橋5.2.1 石拱橋5.2.2 竹、木拱橋5.3 浮橋5.3.1 浮橋概述5.3.2 浮橋的組成部分5.3.3 浮橋的特點與用途小結課后習題第6章 古代橋梁的營造技術6.1 基礎墩臺的營造技術6.1.1 墩臺基礎的類型與營造6.1.2 墩臺基礎施工6.1.3 橋墩的砌筑6.1.4 橋臺的砌筑6.2 梁橋的營造技術6.2.1 木伸臂梁的營造6.2.2 石梁橋的營造6.3 拱橋的營造技術6.3.1 立拱架6.3.2 砌拱6.3.3 尖拱6.3.4 砌筑拱上結構6.3.5 木拱的營造小結課后習題第7章 土方與基礎工程7.1 灰土基礎7.1.1 灰土概述7.1.2 夯筑工具7.1.3 夯土操作工序7.2 臺基的營建與構造7.2.1 臺基概述7.2.2 臺基的分類7.2.3 臺基的基本尺寸7.2.4 臺基的定位放線小結課后習題第8章 臺基石活8.1 臺階石活概述8.1.1 踏跺分類與組成8.1.2 踏跺層數與每層厚度的確定8.1.3 臺階的安裝程序8.2 欄板與望柱石活8.2.1 臺基上的欄板與望柱石活8.2.2 垂帶上的欄板與望柱石活8.3 須彌座石活8.3.1 須彌座的基本構成8.3.2 須彌座的各層高度比例8.4 臺基上的其他石活小結課后習題第9章 墻體構造9.1 房墻構造9.1.1 山墻9.1.2 檐墻9.2 院墻構造小結課后習題第10章 宋代斗棋的制作與組合10.1 宋代斗的制作10.1.1 材分。制10.1.2 斗的制作10.2 宋代棋與昂的制作10.2.1 棋的制作10.2.2 昂的制作10.2.3 耍頭的制作10.3 宋代斗棋的組合10.3.1 鋪作的名稱與數量10.3.2 鋪作舉例小結課后習題第11章 清代斗棋的制作與組合11.1 清代斗棋的制作11.1.1 清代斗棋簡介11.1.2 清代斗口制11.1.3 斗、棋與枋11.1.4 斗棋中的橫向構件11.2 清代斗棋組合11.2.1 翹昂斗棋11.2.2 溜金斗棋11.2.3 挑金斗棋11.2.4 平座斗棋11.2.5 隔架斗棋11.2.6 藻井斗棋11.3 清代斗棋中的榫卯與棋、翹的卷殺11.3.1 清代斗棋中的榫卯11.3.2 棋、翹的卷殺小結課后習題第12章 榫卯的制作12.1 榫卯概述12.2 榫卯的分類12.2.1 固定垂直構件的榫卯12.2.2 水平構件與垂直構件拉結相交使用的榫卯12.2.3 水平構件互交部位常用的榫卯12.2.4 水平或傾斜構件重疊穩固所用的榫卯12.2.5 水平或傾斜構件疊交或半疊交的榫卯12.2.6 用于板縫拼接的幾種榫卯小結課后習題第13章 大木作13.1 大木作概述13.1.1 大木作及其組成部分13.1.2 大木構件的發展演變13.1.3 大木作相關概念13.2 大木制作的初步工作13.2.1 備料13.2.2 驗料13.2.3 材料的初步加工13.3 大木的制作13.3.1 柱的制作13.3.2 梁的制作13.3.3 檁的制作13.3.4 枋的制作小結課后習題第14章 屋面構造14.1 屋面的形式與做法14.1.1 屋面的形式14.1.2 屋面的做法14.2 苫背的做法與瓦面的鋪裝14.2.1 苫背的做法14.2.2 瓦面的鋪裝1.4.3 屋脊的做法14.3.1 琉璃屋脊的做法14.3.2 大式黑活屋脊的做法14.3.3 小式黑活屋脊的做法14.4 屋面工程的修繕小結課后習題第15章 門窗的類型與構造15.1 門的類型與構造15.1.1 門的相關構件15.1.2 板門15.1.3 隔扇門15.2 窗的類型與構造15.2.1 隔扇窗15.2.2 橫披窗15.2.3 支摘窗15.2.4 直欞窗小結課后習題第16章 油漆彩畫技術16.1 油漆和彩畫材料與施工16.1.1 油漆16.1.2 顏料與膠料16.1.3 顏色的配兌16.1.4 瀝粉技術16.1.5 貼金技術16.2 彩畫技術16.2.1 宋代以前的彩繪16.2.2 《營造法式》中的宋代彩畫16.2.3 明清彩畫16.2.4 彩畫制作程序小結課后習題第17章 傳統建筑木作工具及應用17.1 石質工具17.1.1 石質工具概況17.1.2 石質工具的主要類型17.1.3 石質工具的應用技術17.2 青銅工具17.3 鐵質工具17.3.1 砍伐和解木工具17.3.2 平木工具17.3.3 穿剔工具17.4 測量、定向與定平工具17.4.1 測量工具17.4.2 定向工具17.4.3 定平工具小結課后習題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中國傳統建筑構造 節選
《中國傳統建筑構造》共17章,前兩章以時間為序介紹了原始社會、夏商周時期的建筑營造技術;第3章至第6章以建筑類型來劃分介紹了磚墓、磚塔、橋梁三部分內容;第7章至第16章以傳統單體建筑為個案,從下到上、由內而外地介紹了基礎工程、臺基、墻體、斗栱、榫卯、大木作、屋面、門窗、油漆彩畫等內容;*后一章介紹了傳統建筑木作工具及應用!吨袊鴤鹘y建筑構造》可作為建筑學、考研學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古建保護維修、仿古建筑設計、考研相關人員的參考用書。
中國傳統建筑構造 相關資料
插圖:1.開間與進深我國木構建筑正面相鄰兩檐柱間的水平距離稱為“開間”(又稱“面闊”),各開間寬度總和稱為“通面闊”。建筑中各開間的名稱因位置的不同而異,正中一間稱為明間(宋代稱當心間),其左、右側的稱為次間,再外的稱為梢間,最外的稱為盡間;九開間及以上的建筑則增加次間數。屋架上的檁與檁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清代稱為“步”。各步距離的總和或側面各開問寬度的總和稱為“通進深”,亦即前后檐柱間的水平距離。有時也可用建筑側間數或以屋架上的椽數來表示“通進深”,這時常簡稱為“進深”。開間與進深用來描述一座建筑的規模。2.建筑模數制我國古代建筑在很早時期,各種構件就形成了某種比例關系,即以斗棋中的一個棋的用材定為衡量整個建筑構件的標準單位,稱為“材”。棋高稱為材高、棋寬稱為材厚,兩層棋相壘時,其中間的空當高度稱為“契高”,材高加“契高”稱為足材。宋《營造法式》根據建筑等級將斗棋的用材分為八等,并對各種構件的用材作了詳細的規定。清式則以“斗口”來作為建筑尺度的衡量標準。斗口也叫口份,是平身科坐斗垂直于面寬方向的刻口尺寸的寬度,這個寬度在不同規模的建筑中也各不相同,按照清式《工程做法則例》規定,把斗口分為十一等級,最大的口份是6寸,最小為1寸,根據建筑的規模的大小選擇不同等級的斗口。另有一種標準是以柱徑為基本模數,柱徑的來源是建筑物明間的面寬,如:面寬為10,其柱高為面寬的8/10,柱徑則規定為柱高的1/10。柱徑確定以后,每一構件的大小都按柱徑推算。這種模數制多用于小式建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