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非禮勿言-儒家經(jīng)典慧語錄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807249931
- 條形碼:9787807249931 ; 978-7-80724-993-1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非禮勿言-儒家經(jīng)典慧語錄 本書特色
《道可道:道家經(jīng)典思語錄》:這是一門“玄之又玄”的思想,為今天拼搏于競爭浪潮中的人,們重新打開了一扇大門。這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哲學,告訴世人后退也是一種前進,閃避也是一種抗爭。老子顛覆了人們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站在全新的角度上去慎獨世間。《道德經(jīng)》開篇立言:道可道,非常道。
非禮勿言-儒家經(jīng)典慧語錄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所寫內(nèi)容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儒家經(jīng)典。是儒家思想語錄的經(jīng)典匯集,并加以注釋和翻譯。二是擴展故事。講述與這一思想有關(guān)的儒家經(jīng)典故事,通俗易懂地闡明道理,闡釋儒家思想的精華。三是心得體悟。總結(jié)閱讀心得,點出經(jīng)典語錄的智慧。
非禮勿言-儒家經(jīng)典慧語錄 目錄
知己者明
明己所求
感應時空
自尊自愛
第二篇 待人
以禮待人
收斂鋒芒
益友相交
取信于人
相互砥礪
擇善取之
見賢思齊
第三篇 逆境
堅持不懈
非禮勿言-儒家經(jīng)典慧語錄 節(jié)選
《道可道:道家經(jīng)典思語錄》簡介:道家文化一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總基底,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它的影響遍布全世界。中西大哲,乃至升斗小民,無不為之著迷,為之嘆服。它肇始自上古三皇五帝,經(jīng)歷代至圣先賢不斷總結(jié),代代相傳,至周朝老子終于匯聚成《道經(jīng)》、《德經(jīng)》五千言。道德真經(jīng)橫空出世,一時之間以其雄渾博大而凌駕于百家學說之上,蔚為大觀。而道家中人所提出的“道”,也成為了中國儒釋道三家的終極追求。
非禮勿言-儒家經(jīng)典慧語錄 相關(guān)資料
【道家正經(jīng)】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聞其聲,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1〕天地,稟受無形,原流〔2〕,沖而不盈〔3〕,濁以靜之徐清,施〔4〕之無窮,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5〕,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游,鳳以之翔,星歷以之行;以亡取存〔6〕,以卑取尊,以退取先。古者三皇,得道之統(tǒng)〔7〕,立于中央,神與化游〔8〕,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9〕,輪轉(zhuǎn)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風興云蒸,雷聲雨降,并應無窮,已雕已琢,還復于樸。無為為之而合乎生死,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乎和,有萬不同而便乎生。和陰陽,節(jié)四時,調(diào)五行,潤乎草木,浸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鳥卵不敗,獸胎不〔10〕,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忽兮況兮,不可為象兮,兮忽兮,用不詘兮,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遂兮通兮,不虛動兮,與剛?cè)峋硎尜猓c陰陽俯仰兮。【原文注釋】〔1〕苞裹:苞,通包。《荀子?非十二子》:“天地之苞萬物。”〔2〕(chM):水流的樣子。〔3〕沖而不盈:沖,空虛,《老子?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不盈,不滿、未窮。沖而不盈,意謂虛空不滿。〔4〕施:散布。《周易?乾卦》:“云行雨施。”〔5〕含陰吐陽:陰陽,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對范疇,具有對立統(tǒng)一的意味。含陰吐陽,意味著道含納陰陽兩種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6〕以亡取存:亡,失去。《韓非子?說林上》:“醉寐而亡其襲。”以亡取存,猶言以消失取存在。〔7〕統(tǒng):綱領(lǐng)、綱要。《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8〕神與化游:化,造化,原指創(chuàng)造化育,也指天地、自然。杜甫《望岳》:“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神與化游,意謂精神合于天地自然之變化。〔9〕地 (diR):,屯積、貯蓄。地,猶言地能積蓄。〔10〕(dP):指動物未出生而死,即胎死。【原文翻譯】老子說:“有一個先于天地而生的物體,它沒有形狀,幽暗深遠,淡漠寂靜,也不發(fā)出聲音,我勉強給它起了個名字,稱作‘道’。”高深的道,不可以測量,它包天覆地卻沒有形象,如同汩汩的流水,清空靜寂而不滿盈。濁流慢慢清澈起來,普施萬物沒有窮盡。它不分晝夜地博施于物,從外面看它是一個物體,卻沒有實形,雖受約束卻能展開,貌似幽晦然而又光明,性似柔弱然而卻能剛強,含陰吐陽,彰顯著日、月、星辰的光華。山陵因為它而顯得高,淵澗因為它而顯得深,百獸因它而奔跑,百鳥因它而飛翔,虬龍因它而遨游,鳳凰因它而高揚,星宿因它而運行,節(jié)候因它而定。它用消失與亡去取得存在與有,用卑下自賤去取得高貴尊崇,用退讓居后去占盡先機。遠古的伏羲、女媧、神農(nóng)掌握了治理天下的綱領(lǐng),他們立于天地四方的中央,精神與造化自然同在,所以才能治理天下四方。因此,天體運轉(zhuǎn)不廢,大地蓄積不廢,水的流轉(zhuǎn)不廢,是完全符合“道”的。風興云蒸、雷聲轟轟、大雨滂沱,自然萬象無窮的反應,使一切外在的雕琢總歸于天然無飾的本來狀態(tài)。不妄為的行為合乎生死之道,不妄言的言論則體現(xiàn)了德,恬淡愉悅不矜持的精神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和諧萬物的心態(tài),天地萬物不同其類而各得其生存之性。陰陽和諧,四季鮮明,五行秩序井然,草木植物得以滋潤,金石礦物受到浸潤,禽獸動物體形碩大、毛皮鮮潔,鳥的卵不會敗壞,獸的胎兒不會夭折,父親沒有失去親子的憂慮,兄長沒有失去胞弟的哀苦,不再有孤單的兒童,不再有孀居的婦人,象征災異的虹不再出現(xiàn),偷盜與搶劫者不再出現(xiàn),這是治理天下的人運用‘道’的結(jié)果。創(chuàng)造化育的永恒之道,生養(yǎng)萬物而不為己有,成就萬物而不作主宰。萬物因它而生長,而不知道感激;萬物因它而死亡,而不能去抱怨。聚斂收藏蓄積,而不會增加富有;循其自然散布施舍,而不會更加貧困。若有若無一團模糊的道,不可求其形象,但其用處之大不可窮盡。它幽暗深遠啊,應變?nèi)f化沒有形象,暢通順達啊,應和萬化沒有虛作,剛?cè)岵⒕叨婢碜匀绨。幣c陽一體而能因循時節(jié)俯下仰起。【拓展故事】孔子問道 春秋時期,人們對學識淵博的人非常尊敬,通常稱他們?yōu)椤白印薄O裆钤谥艹睦像蹙鸵蛏詈竦膶W問而被人們稱為“老子”。魯國曲阜的大學者孔子對老子非常的仰慕。有一天,他對弟子南宮敬叔說道:“周朝國都洛邑的藏室史老子,博古通今,知道禮樂源頭,明了道德旨歸,我要去周國向他求教,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嗎?” 南宮敬叔欣然同意,他隨即向魯國國君報告,請求西行。魯國國君準許他們西行入周,并派遣了一個童子和一個御者,駕著一輛由兩匹馬拉的車,跟隨孔子和南宮敬叔前往周國國都洛邑。孔子一行人順利到達了洛邑,并見到了老子。 老子見孔丘不遠千里從魯國而來,心里非常高興,便問孔子最近正在讀什么書。孔子很謙遜地說,在讀《周易》。末了,孔子又說,圣人們都讀過這本書。老子說:“圣人讀《周易》是可以的,你為什么要讀它呢?這本書對你恐怕并沒有什么用處吧。你既然在讀這本書,你知道它的精髓是什么?” 孔子沉吟道:“《周易》這本書的精髓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仁義。”老子聽了,默然半晌,說:“所謂的仁義,只不過是一種惑亂人心的東西罷了。仁義就像是夜里的蚊蟲一樣,咬得人不能睡覺,它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所以,你讀《周易》又有什么用處呢?宣揚那些仁義之類的東西,只會擾亂原有的自然之道,你又何必庸人自擾呢?你看,鴻鵠的羽毛,即使每天不去洗浴,也會自然雪白,烏鴉不用每天染墨也自然就會漆黑。天空高遠,大地深厚,日月放射光芒,星辰運行有序,草草木木互不相同,這一切都好像冥冥之中早就已經(jīng)安排好了的,是那么的自然和諧。所以,如果你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guī)律就可以了。如果你能夠順從自然之道,那么你離得道也就不遠了。而一旦你逆自然而行,消亡還會遠嗎?你想通過仁義而得道,就像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你覺得呢?” 孔子聽了老子的話,一時沉默無語。老子見孔子不說話,于是又問他道:“你覺得自己得道了嗎?” 孔子聞言,臉上微微有些紅,說:“我求了二十七年,至今仍然沒有得到。”老子說:“呵呵,你有這樣的感覺,完全在我的預料之中。道,如果是一種有形的東西,人們就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和親人。道,如果可以說得清楚,人們就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姐妹。道,如果可以傳授給別人,那人們就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然而,這些是不可能的。道,是不能互相饋送傳授的。而你之所以沒有得到,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你的心里并沒有一個對道的正確的認識。你對道的認識走入了誤區(qū),你又怎么會得道呢?”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他又說道:“我研究《詩經(jīng)》、《尚書》、《禮》、《樂》、《易》、《春秋》等諸經(jīng)典,講說先王治國之道,深明周、召二公成功之理,也算是對道有過不懈的追求。但是,我謁見了七十多個國君,為他們講述我的道理,可是他們卻都不采用我的主張。看來人們實在是太難說服了!” 老子說,“你說的《詩經(jīng)》、《尚書》、《禮》、《樂》、《易》、《春秋》等諸經(jīng)典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東西。它們已經(jīng)過時了,你說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現(xiàn)在所修習的一些東西,也都是些陳舊的東西。世易時移,那些東西已經(jīng)不適合現(xiàn)在的情況了。而你口中所說的那些先王,以及周、召二公等人,他們的尸骨都已腐朽,只是他們的言論還在罷了。而他們的言論只不過是針對當時的情況所發(fā)出的,并不一定適合現(xiàn)今的時代。你又何必苦守堅持呢?君子遇到合適的政治時機就出世從政,時機不合適便隱沒無蹤,天地逍遙,沒必要強加干預。我聽說:善于經(jīng)商的人把貨物密藏,不讓別人看見,雖然富可敵國,但看起來卻像什么也沒有一樣。德高的君子外面看起來愚鈍,而其實也只是像深藏若虛的良賈秘藏了奇貨一樣,收斂了耀眼的光芒罷了。所以,你應該去掉你的驕氣和欲望,去掉你所表現(xiàn)出的姿態(tài)與神色,去掉你那過于苛求的志向。這些東西對你一點好處也沒有。我所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 孔子聽了老子的話,仿佛醍醐灌頂一般,他本人也仿佛變成了一個泥塑木雕,精神似已離體而去。 老子見孔子心中若有所思,便也微笑不語。 二人經(jīng)過了談話之后,老子又帶著孔子去拜訪大夫萇弘。萇弘懂得樂律、樂理,他見孔子勤謹,便將自己的平生所學傳授給了孔子。后來,萇弘又帶著孔子去觀看祭神典禮,考察宣揚教化之地,這些都使孔子感嘆不已。孔子跟隨萇弘學習,也感覺到獲益匪淺。 就這樣,逗留了數(shù)日之后,孔子向老子辭行。 老子親自將孔子送到館舍之外,臨別贈言道:“我聽說,富貴之人送人錢財,仁義之士送人良言。我不富不貴,沒有錢財送給你,只好送你幾句話。當今之世,那些聰明而又深察的人之所以遭遇劫難幾至于死,是因為他們好譏刺別人的過失;善辯而通達的人,之所以屢次招致災禍,是因為他們好宣揚別人的惡事。所以說,為人之子,不要自視過高,為人之臣,不要狂妄不尊。請你記住我以上說的話。”孔子心中感佩不已,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二人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都感到震撼不已。孔子佇立岸邊,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的年華也如那河水一般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聽到了孔子的那一番感概,老子道:“人生于天地之間,是與天地一體的。天地,是自然之物;人生,也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的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你又有什么悲傷呢?生于自然,死于自然,只有任其自然,才能本性不亂;而不任自然,奔忙于仁義之間,那么本性就會受到羈絆。心存功名之念,便會產(chǎn)生焦慮;心存利欲之思,就會增添煩惱。”孔子聽了,便解釋道:“我是擔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zhàn)亂不止,國亂不治,所以才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的感嘆。”老子聽了,沉聲道:“天地沒有人推動而能自己運行,日月沒有人去點燃而能發(fā)出光亮,星辰?jīng)]有人去排列而能有序不亂,禽獸沒有人去制造而能自生自滅,其實這都是天地自然產(chǎn)生的,又關(guān)人什么事呢?人的生死榮辱,都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在其中。遵從自然之道而行,國家自治,人民自正,又何須去倡導那些仁、義、禮、樂呢?津津樂道于仁、義、禮、樂,則大大有違人類的本性。這就像是在一邊擊鼓一邊去追那些逃跑的人,擊得越響,逃跑的人就跑得越快,跑得越遠。”稍停片刻,老子用手指著浩浩蕩蕩的黃河,對孔子說:“你為什么不好好跟著水學一學呢?” 孔丘道:“水有什么德行值得我學習?”老子說:“有高尚情操的人就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又不和萬物相爭,并甘愿處在人人都厭惡的低下之地。這是一種謙下的德行。江海之所以能夠匯聚百千河流之中的水,也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之地的緣故。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而用水來攻擊那些堅強的東西,卻沒有不勝的。柔能勝剛,弱能勝強,這都是因為其柔弱的德行的緣故,它才能夠進入那些沒有縫隙的東西里面。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自然無為的教益。”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其所處之地都是人們厭惡的,因此又有誰來跟它爭奪?這就是上善吧。”老子點頭說:“孺子可教!你可切記:只要你與世無爭,那么天下就沒有人能與你爭,這就是在學習水的德行。水的德行非常接近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所以,圣人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你此去后,應去除言語上的驕氣和容貌上表現(xiàn)出來的志欲。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心脾,弟子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他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帶著既有點興奮又有點失落的心情離開了周都洛邑,向魯國駛?cè)ァ?鬃优d奮,是因為他從老子那里獲益良多,而他心里的失落則是因為老子對他的一番勸告。從和老子的談話中,孔子深切地感覺到了自己的淺薄。回到魯國后,孔子接連三天,一句話也不說。眾弟子感到十分奇怪,就問孔子道:“先生拜訪老子,見到了嗎?”孔子道:“見到了!” 弟子又問:“那老子長什么樣?”孔子道:“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網(wǎng)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絲線去釣它;能飛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龍,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風云上天的。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就像龍一樣深不可測啊!他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一般隨時屈伸,又如龍一般應時變化。老聃,真是我的老師啊!”【心得體悟】道,是一種至為宏大的存在,它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然而又不能定義,也無法定義,因為所有對道的定義都失于片面。道的含義無窮無盡,它只能被描述,而難以定義。我們總是從各個方面對道進行闡釋,試圖窮盡所有對道的描述,然而終究也無法給大象無形、神秘深邃的道下一個完整的定義,而道就只是一個永恒的終極存在。 ……
非禮勿言-儒家經(jīng)典慧語錄 作者簡介
乃真,1943年出生,安徽銅陵人,曾就讀于安徽大學,多年擔任車間、工廠的技術(shù)骨干,后又從事工廠的生產(chǎn)管理工作。工作之余就喜好讀古文書籍,退休之后更是對道家書籍尤其偏愛,且多有體悟,并多次在報紙上發(fā)表相關(guān)文章。
- >
山海經(jīng)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