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會秩序的經濟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178126
- 條形碼:9787301178126 ; 978-7-301-17812-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秩序的經濟分析 本書特色
《社會秩序的經濟分析》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社會秩序的經濟分析 目錄
社會秩序的經濟分析 節選
《社會秩序的經濟分析》對社會秩序進行了經濟與博弈的分析和詮釋,提出并形成社會秩序理論的假說和理論框架:社會秩序分為三個層次,元社會秩序、私人秩序和公共秩序,它們的關聯復合,形成了一個整體性的社會秩序的治理與安排。同時,社會秩序三個層次及整體的擴展與演進,形成了自發的規則秩序和整體的行動秩序。社會秩序及其促成的社會福利增進和社會文明進步,是一個自發的過程,也是一個自然的結果。這是社會秩序理論的一個核心的結論,或者說,全部結論。
社會秩序的經濟分析 相關資料
插圖:從我們的假定和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在社會領域,如果沒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即社會秩序的信念,包括對個體信念尊重和對個體信念及其所引發的個體行動之間一種看不見的手的協調存在的信念,對共同知識和共同信念的構建的認同,那么也就不會有個體行為的可預測,也就不會存在秩序。存在的只能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或專制的命令,存在的只有變幻不定的意志與貪欲,但不會有秩序,也就自然不會存在社會秩序理論和社會科學理論。正如同如果沒有對自然存在著內在自組織與和諧的信念,便不會有自然科學。同樣,作為由有意識的個人組成的社會,沒有一種關于社會存在著“看不見的手”自發協調的信念,或者說社會秩序的信念,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理論;更為重要的是,就無法形成一種社會科學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秩序。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向18世紀的歐洲宣布和傳播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原理,使得當時的歐洲有了關于社會秩序的信念,于是市場在歐洲擴展開來,經濟學的各個學科都得以產生。這也正是西歐的十四五世紀自然科學的觀念,即自然自發的觀念在社會領域的認同。由此可以說,如果沒有關于自然和社會存在內在自組織與和諧的信念,便不會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社會秩序。這一結論是同博弈論的觀點和結論相一致的。博弈論認為,沒有共同知識(包括博弈規則和博弈各方的行動或類型),沒有對共同知識的信念,便沒有博弈的均衡;這個均衡就是秩序,這是從靜態分析來說的。從動態看,不僅要有共同知識、共同信念,而且承諾或威脅要成為可置信的;也就是說,必須有一種對博弈的信念,這樣才會形成子博弈納什均衡或精練的納什均衡。這樣,才會產生博弈理論的研究和發展。類似的,正是市場秩序的形成,金融理論、國際金融、市場營銷等專業或許才可以建立。因此,一個社會要有社會秩序,首先必須要有一種對市場自發可以達成協調的信念。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秩序可以從根本上區分為私人秩序和公共秩序,以及我們后面將要分析的元社會秩序,它們有機地構成一個社會秩序整體。那么,社會秩序是如何生成與變遷的呢?規則與秩序的形成和變遷一般有兩種方式,我們可以做一個基本的區分:一是自發的過程,即是指這樣一種情形,在其中,規則是追求各自不同目的的個體相互作用的一個非有意的社會結果;另一個是政治過程,指的是,規則是某個代理人在社會中有意識地選擇和實施的,這個代理人或者是個獨裁者、一個征服者、一個民主選舉的團體或其他的人格形式。這種關于制度或規則“:有意設計”和“白發生成”的區分在哈耶克的著作里扮演著一個核心作用。
社會秩序的經濟分析 作者簡介
惠雙民,陜西蒲城人,經濟學博士,200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現任教于國家行政學院,先后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南開經濟研究》等上發表多篇文章。主要研究領域: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與公司治理,宏觀經濟政策研究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