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新聞采訪學教程》 版權信息
- ISBN:7307077337
- 條形碼:9787307077331 ; 978-7-307-07733-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編新聞采訪學教程》 本書特色
《新編新聞采訪學教程》: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應用型系列教材
《新編新聞采訪學教程》 目錄
上編 新聞采訪的發展及認識基礎**章 新聞采訪:從職業行為到社會行為**節 從官方到民間:采訪活動回溯一、古代官方采訪制度二、伴隨古代采訪活動的報紙三、西方中世紀新聞事業概況四、中國近代、民國、新中國的概況第二節 突破壟斷:技術進步提供物質條件一、造紙術、印刷術的出現和發展帶來的影響二、電視的平民化色彩三、網絡、手機的普及第三節 新聞自由依賴“采訪自由”保障得以實現一、新聞自由的基本概念二、傳統媒體的局限三、網絡、手機的自由傳播第二章 新聞采訪的認識論基礎**節 事實無限與采訪的有限一、對于事實的認識二、截取事實的藝術三、對幾種事實的把握第二節 例證式采訪問題一、“以個別代表一般”二、“關門想點子,出門找例子”三、圖解政策第三節 采訪對象——事實辨析一、事實即信息二、“反信息”的事實不應作為記者采訪報道的對象三、采訪對受眾具有知悉意義的事實第三章 新聞價值標準的把握**節 新聞價值的起源與含義一、新聞價值的起源二、新聞價值含義第二節 新聞價值的實現過程一、從發現到采訪二、從寫作到編輯三、從傳播到反饋第三節 新聞價值實現受制于內外兩個因素一、記者與媒體價值追求的統二、新聞價值受制于宣傳價值和新聞法規第四章 新聞采訪中的道德倫理**節 新聞職業道德與倫理一、職業道德的歷史與現狀二、道德成為稀缺資源三、新聞職業道德要求四、虛假新聞、新聞炒作泛濫問題第二節 備受爭議的采訪“看客”一、魯迅先生批判的“看客”問題二、記者采訪的“看熱鬧三、采訪“看客”遭受道德壓力第三節 揭露隱私過度問題一、名人隱私滿天飛二、記者與個人(報道對象)的合謀三、恪守“公共利益”標準中編 新聞采訪:一門“發現”的學問第五章 新聞采訪的“進場”與接近信源**節 采訪要“進場一、記者要有自己特殊的“場”二、到單位部門的采訪(意圖、寒暄、驗證、監督)三、社會領域的采訪第二節 采訪中的調查取證一、取得線人信任和實地訪問二、多方獲取材料第三節 采訪中的識人一、認識采訪對象二、想方設法接近采訪對象三、與采訪對象交朋友第六章 新聞“發現”與新聞敏感培養**節 新聞“發現”的界定一、新聞“發現”界說二、新聞“發現”的內容與指向第二節 新聞敏感指向新聞發現一、新聞敏感與新聞“發現”之關系二、新聞敏感的含義與特點三、新聞敏感的大敵:職業倦怠第三節 如何培養新聞敏感一、“上頭”和“下頭二、尹.友、熟人等社會關系網絡三、靜態途徑第四節 記者的思維方法一、逆向思維二、辯證思維三、發散思維四、統攝思維五、超前思維六、癥候式分析第七章 新聞的背景采訪與深度報道**節 深度報道特有的價值一、采訪的深度決定思想的深度二、采訪事實背景即尋找意義和價值第二節 記者要致力于為社會“解惑”一、受眾需要深度信息二、“風險社會”需要媒體預告第三節 學者型記者的發現力一、學者型記者的優勢二、全面、深刻地“發現”社會問題三、突破專業分工,走向融合第八章 采訪者的知識儲備**節 雜家的要求一、資料收集與整理二、舍得下工夫第二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手不釋卷,獲得廣博知識二、“行萬里路”第三節 業務知識儲備一、基本業務知識二、新聞傳播理論知識第九章 新聞采訪資源的開發**節 新聞采訪資源開發的時代要求一、資源稀缺時代的到來二、新聞資源即信息第二節 新聞資源開發的潛力一、信息產業的開發二、新聞資源開發在媒體的運用……第十章 新聞采訪策劃的運用下編 網絡時代的采訪第十一章 網絡采訪的含義、特征與意義第十二章 “公民記者”興起第十三章 網絡記者(采訪)的多樣性第十四章 網絡采訪的平民化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新編新聞采訪學教程》 節選
《新編新聞采訪學教程》是一本關于如何在網絡時代進行采訪的新聞專業教材,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采用了新穎的方式方法分析新聞采訪。《新編新聞采訪學教程》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次把“人人皆為記者”的理念作了重點分析和引導,分析了如何去做一個網絡時代的公民記者。《新編新聞采訪學教程》既參考了國內權威新聞采訪教材的體例、內容和寫法,又力求突出自己的特色。在體例安排方面,基本做到了理論層次與實踐層次的結合,突出了實踐性;在內容方面,則對有關基本內容有所取舍,強調了認識論、新聞價值、采訪思維方法以及發現能力、采訪策劃、資源開發、網絡采訪等新穎內容;在寫作方法方面,不再固守以往的理論、實踐操作的靜態描述,而是側重于作為記者從業經歷的實際感受,使得采訪藝術建立在鮮活的業務基礎之上。同時,也探討了在網絡時代記者的從業范圍急劇擴大的情況下,如何從事新聞采訪包括記錄、發布的問題。《新編新聞采訪學教程》不僅適合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使用,而且對于有志于新聞事業的青年學習如何采訪也有實際的指導作用。
《新編新聞采訪學教程》 相關資料
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國一直有書籍記錄而無定期出版的新聞性報紙,這種情況直到封建社會的中晚期才有改變。有明確記載的是北宋時期開始出現的朝報,由官方控制出版。如果粗略考察中國封建社會到近現代的歷史,可以發現采訪伴隨著報紙的出現發展經歷了一個由官方到民間的緩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采訪的擴大使得一批批民間知識分子自主從事新聞活動成為主流,當然這是隨著救亡圖存的百年近現代史而起起落落的,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幾十年里,民間的采訪權無從談起,黨報黨臺一統天下,直到21世紀情況才有了根本性的變化。為了理清封建官報的歷史,有必要簡單回顧其發展的大致過程。邸報和京報是對中國封建時代官方報紙稱呼。從唐代開始就有報紙的物證是兩份唐代的進奏院狀,現在這兩份進奏院狀分別藏于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從這兩份進奏院狀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雛形報紙的一些特征:它以傳報來自朝廷方面的消息為主,由地方藩鎮派駐朝廷的進奏官負責向地方傳發,雖具有官報的性質,但還不是由中央政府統一審定發布的正式官報,它屬于一種由官文書向正式官報轉化過程中的原始狀態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