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生存政治-國家整合中的農民認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88279
- 條形碼:9787500488279 ; 978-7-5004-882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存政治-國家整合中的農民認同 本書特色
現代化進程中,農民的政治認同對于維護政治秩序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1950-1980年的湖南省醴陵縣為個案,將農民在土地改革、合作化、大饑荒、人民公社化過程中的認同與反抗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置于國家整合鄉村社會的背景之下,對農民政治認同的形成和演變進行實證考察和理論分析,在此基礎上,概括了農民在生存理性支配下政治認同發生和變化的一般機制。
生存政治-國家整合中的農民認同 內容簡介
本書以1950—1980年的湖南省醴陵縣為個案,對農民認同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進行了深入的實證考察和理論分析,旨在探討當代中國農民的政治認同機制。作者的研究發現,當代中國農民政治認同的形成和演變在本質上是農民受生存理性的支配與政治權力進行社會交換的互動過程,政治地位的根本改變和生存狀態的改善帶來了農民高度的政治認同和服從,而對生存威脅的感知則延伸出農民的不滿和各種抗爭行為。本書從農民政治心理和行為的角度為實現農村政治穩定提供了有益啟示。
生存政治-國家整合中的農民認同 目錄
導論
研究意義與研究回顧
研究樣本與研究方法
基本概念與本書結構
**章 翻身:農民政治認同的形成
土地改革前農民的生存狀態
訴苦:階級意識的覺醒
劃成分:政治身份的獲得
斗地主與分果實:經濟欲望的釋放
經濟動機與政治目標的契合
第二章 徘徊于小農經濟和社會主義之間
組織起來
統購統銷中的無奈與“反抗”
入社與退社
生存政治-國家整合中的農民認同 節選
《生存政治:國家整合中的農民認同(以1950-1980年的湖南省醴陵縣為個案)》以1950-1980年的湖南省醴陵縣為個案,對農民認同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進行了深入的實證考察和理論分析,旨在探討當代中國農民的政治認同機制。作者的研究發現,當代中國農民政治認同的形成和演變在本質上是農民受生存理性的支配與政治權力進行社會交換的互動過程,政治地位的根本改變和生存狀態的改善帶來了農民高度的政治認同和服從,而對生存威脅的感知則延伸出農民的不滿和各種抗爭行為。《生存政治:國家整合中的農民認同(以1950-1980年的湖南省醴陵縣為個案)》從農民政治心理和行為的角度為實現農村政治穩定提供了有益啟示。
生存政治-國家整合中的農民認同 相關資料
插圖:在這種變化中,訴苦、劃成分、斗地主成為新舊兩種社會結構和政治秩序轉換的儀式,正如特納所說:“儀式總是發生在兩種秩序轉換的中間過渡狀態。”①前面的論述為我們展現了這樣的圖景:農民通過訴苦、劃成分、斗地主,獲得了經濟果實,特別是作為生存資源的土地;共產黨通過領導和動員農民訴苦、劃成分、斗地主,打垮了舊的鄉村權威,也獲得了農民的政治認同。本來,共產黨發動土地改革和農民參加土地改革有著不同的動力,共產黨的動力來自其政治目標:重建鄉村政治秩序,為新政權的鞏固構筑堅實的基礎;農民的動力則來自其經濟動機:分得果實,解決其生存危機。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從中國共產黨的觀點看,摧毀中國農村中傳統權力結構這一政治性的任務才是土改的主要目標,然而,在農民看來,土改的主要目標則是經濟性質的。絕大多數貧農參加土改是出于獲得財富的愿望。”②但是,在土地改革中,農民的經濟動機和共產黨的政治目標實現了完美的契合。經濟動機與政治目標的契合是圍繞“階級”而展開的:訴苦是階級動員,通過訴苦產生了階級意識;劃成分是階級標準的應用,通過劃成分區分了階級陣營;斗地主是階級斗爭的展開,通過斗地主,打垮了舊的統治階級。從政治社會學的角度看,階級是一個表述社會成員劃分情況的概念,這一概念表示。
生存政治-國家整合中的農民認同 作者簡介
彭正德,男,1976年生于湖南省茶陵縣,1996年至2003年在湖南師范大學先后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政治學理論專業,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后在《政治學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