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貴州省地圖(袋裝折疊大全開)(大比例尺1:790000)
-
>
亞洲地圖
-
>
滄桑之變.中國地理卷:中國地理大變遷
-
>
山海經:精選插圖版(全彩)
-
>
實用中國地圖冊紅革皮(2022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盒裝(2022版)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廣西(2018年版)
中國地名學源流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88297
- 條形碼:9787010088297 ; 978-7-01-00882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地名學源流 本書特色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地名學史。 中國地名發展的歷史,并不僅僅是地名學史的問題,也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主面發展的一種反映,例如從漢代到明清地名的發展變化,也反映了中國疆域形成,政區變化,地區開發,民族融合、科技 發展,中外文化交流水面的一個側面,因此這部地名學史著作的價值,就不僅限于地名學了。
中國地名學源流 內容簡介
中男地名發展的歷史,并不僅僅是地名學史的問題,也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主面發展的一種反映,例如從漢代到明清地名的發展變化,也反映了中國疆域形成,政區變化,地區開發,民族融合、科技 發展,中外文化交流水面的一個側面,因此這部地名學史著作的價值,就不僅限于地名學了。
中國地名學源流 目錄
前言
**章 先秦時期:地名學的萌芽
**節 甲骨文中的地名
第二節 《詩經》的地名特征
第三節 《禹貢》地名及其影響
第四節 郡、縣之初
第五節 放馬灘地圖上的地名
第六節 “地名”術語的誕生
第二章 秦漢時期:地名學的奠基
**節 秦漢郡縣制度與政區地名
第二節 《漢書·地理志》
第三節 應劭、圈稱的地名學貢獻
第四節 《爾雅》、《說文》、《釋名》對地名通名的總結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地名學的深入
**節 政區由簡趨繁
第二節 《漢書》注家筆下的地名淵源解釋
第三節 《越絕書》的地名學成就
第四節 西晉的地名學家及其地名學著作
第五節 東晉的地名學家及其地名學著作
第六節 南朝系統的地名學
第七節 北朝系統的地名學
第八節 《水經注》在地名學上的突出成就
第四章 隋唐時期:地名學的成熟
**節 隋唐時期對政區地名的整理
第二節 《括地志》的地名學成就
第三節 《大唐西域記》中的地名譯名
第四節 《元和郡縣志》的地名學貢獻
第五節 敦煌文書的地名學意義
第五章 宋元時期:地名學的承前啟后
**節 宋元時期的行政區劃與政區通名
第二節 《太平寰宇記》與《輿地紀勝》
第三節 宋代筆記中的地名學——以《夢溪筆談》、《容齋隨筆》為例
第四節 王應麟的地名學貢獻
第五節 胡三省注《通鑒》地名的得與失
第六節 《元一統志》的地名學成就
第六章 明清時期:地名學的繁榮鼎盛
**節 政區地名的發展與演變
第二節 郭子章及其《郡縣釋名》
第三節 徐霞客的地名學貢獻
第四節 《讀史方輿紀要》的地名學貢獻與不足
第五節 明清《一統志》的地名學成就
第六節 乾嘉學派的地名學貢獻(上)
第七節 乾嘉學派的地名學貢獻(中)
第八節 乾嘉學派的地名學貢獻(下)
第七章 民國時期:地名學從傳統邁向現代
**節 傳統地名學的傳承
第二節 現代地名學的確立
第三節 余論
后記
英文提要
重印后記
中國地名學源流 節選
《中國地名學源流》內容簡介:中男地名發展的歷史,并不僅僅是地名學史的問題,也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主面發展的一種反映,例如從漢代到明清地名的發展變化,也反映了中國疆域形成,政區變化,地區開發,民族融合、科技 發展,中外文化交流水面的一個側面,因此這部地名學史著作的價值,就不僅限于地名學了。
中國地名學源流 相關資料
杜預注:“向,莒邑,東海示縣東南有向城!薄度罩洝肪砣弧跋颉睏l寫道:“按《春秋》,‘向’之名四見于經,而杜氏注為二地,然其實一‘向’也。先為國,后并于莒,而或屬莒、或屬魯,則以攝乎大國之間耳。示縣今在嶧。”顧氏先辨“向”之名,然后考“向”之實,考證了“向”地名的來龍去脈。又如夏謙澤,見于《晉書·載記》及《通鑒》卷一。九,《日知錄》卷三一“夏謙澤”條云:“胡三省注:夏謙澤在薊北二百余里,恐非。按《水經注》:‘鮑丘水東南流,徑潞城南,又東南人夏澤。澤南紆曲渚一十余里,北佩謙澤,眇望無垠也’……今三河縣西三十里,地名夏店(按:今為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西北夏墊鎮),舊有驛,鮑丘水徑其下,而洵河自縣城南至寶坻,下入于海。疑夏店之名因古夏澤,其東彌望皆陂澤,與《水經注》正合”。在這里,地名方位的考證還結合了顧氏在京東實地考察的體會。再如綿上、箕、唐的位置,傳統認為分別在山西介休、陽邑、晉陽, 《日知錄》卷三一“晉國”、“綿上”、“箕”、“唐”諸條從晉國疆域逐漸擴展而作出論證,“吾于杜氏之解綿上、箕而不能無疑,并唐叔之封晉陽亦未敢以為然也”,認為綿上、箕“必在近國都(指故絳,在今山西襄汾縣西南)之地”、“必其近國之地也”,“竊疑唐權之封以至侯緡之滅,并在于翼(今山西翼城縣)”。這些合乎邏輯的推理,不失為一家之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