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浙江泰順歷史文化的國際考察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322922
- 條形碼:9787533322922 ; 978-7-5333-229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浙江泰順歷史文化的國際考察與研究 本書特色
《走入中國的傳統農村:浙江泰順歷史文化的國際考察與研究》:我們有許多探訪泰頂的理由。它擁有非常優美的自然景致包括自山中奔流而出的河水、溫泉,以及與世隔絕的山谷。其橋梁群與古老村落使得它具有歷史研冤價值。在過去數年中,已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到泰順進行地方史研究。
浙江泰順歷史文化的國際考察與研究 內容簡介
在泰順,二十余卒美麗的古廊橋依然存在,幾乎每個飄落都可以看到成片保存的古民居,古代的驛道和山村道路大多可以,反映深厚的家族文化的家譜、宗祠、古墓、寺廟,特別是種類繁多的地方信仰的小廟各村都能看到,婚喪喜慶活動的民俗活動和地方文化藝術豐富多彩,而多達七八種的方言和別具特色的地方食品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泰順又是一個生態環境極佳的山區,別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地方歷史文化,在藍天白云的覆蓋下,竹海林濤的掩映下,山溪流水的伴奏下,呈現出至今已不易看到的一幅中國傳統農村的風貌。正由于這樣的原因,近些年來泰不僅吸引了來自喧鬧城市的游客,也吸引了走出書齋的研究者。
浙江泰順歷史文化的國際考察與研究 目錄
前言
**章 緣起與過程
**節 考察的緣起
第二節 地球觀察組織和泰順縣政府與民間對考察的支持
第三節 考察內容與考察做法
第四節 考察收獲與后續研究
第二章 地理與歷史
**節 地理環境
第二節 政區和人口
第三節 古今方志
第四節 浙閩開發與泰順的拓荒
第五節 移民的遷入與分布
第六節 地域多元文化的形成
第七節 泰順的商品經濟
第八節 主要商業中心
第九節 地理條件對泰順歷史的影響
第十節 泰順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術源流
第三章 民間文獻與日常生活
**節 家譜與家族歷史
一、泰順家譜調查
二、泰順家譜內容
三、“十八大姓”及其家譜
四、僧道譜牒
第二節 契約與日常生活
一、泰順契約的范式
二、家族田地交易的契約集
第三節 科書與道教儀式
第四節 其他民間文獻
一、泰順民間碑刻材料
二、《上洪雙桃先生米壽歲記》
第四章 傳統農村風貌
**節 泰順農村的基本風貌
一、家族
二、村莊
三、地方
四、縣
五、地方信仰
六、村莊布局
第二節 泰順北部村莊風貌
一、新浦鄉庫村(吳宅、包宅、新倉)
二、筱村鎮徐岙底村
三、筱村鎮東烊村
四、百丈鎮尋蹤
五、司前鎮
六、司前鎮里光村
七、竹里鄉何宅烊村
八、仙稔鄉仙居村
九、仙稔鄉三灘村
十、嶺北鄉村尾村
十一、羅陽鎮上交蛘村
第三節 泰順南部村莊風貌
一、泗溪鎮
二、泗溪鎮南溪村
三、泗溪鎮前坪村
四、三魁鎮
五、三魁鎮庵前村
六、雪溪鄉橋西村
七、雅陽鎮塔頭底村
八、雅陽鎮百福巖村
九、龜湖鎮
第五章 凝固的傳統世界
**節 泰順鄉土建筑生成的地理和人文環境
第二節 泰順各類古橋的歷史演變
一、石丁步
二、木拱橋
三、木梁橋
四、石拱橋
五、石梁橋
第三節 著名的虹橋——木拱橋
一、汴水虹橋與浙閩木拱廊橋
二、浙閩木拱廊橋與汴水虹橋的關系
三、泰順廊橋的營造和習俗
四、廊橋營造工匠:以徐鄭世家為例
五、廊橋·古道·人家
第四節 村落民居
一、泰順傳統民居的調查
二、泰順傳統民居的建筑特色
三、泰順傳統民居實例分析
第五節 泰順傳統建筑木作技術研究
一、建筑類型
二、構架體系
三、構件形式
四、斗栱
五、屋頂形式
六、舉折、生起與側腳
七、藻井與軒廊
八、懸魚和惹草
九、結語
第六節 古道和水上交通
一、泰順傳統交通的特點
二、道路建設
三、飛云江航運
第六章 鄉民的精神世界
**節 以祠、墓為中心的家族文化
一、宗祠祭祖
二、墓掃祭祖
第二節 泰順民間信仰的基本情況
第三節 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信仰
一、陶二公信仰
二、徐三公信仰
第四節 木偶戲
第五節 百家宴
第七章 思考與討論
**節 政治經濟與地方社會:泰順的經驗
一、明代浙閩山區建縣主要基于政治原因
二、泰順縣城選址的非經濟性
三、如何分析山區的商品經濟
第二節 家族文化的構建及影響因素
一、完成家族文化構建的條件:人口、經濟與科舉成功
二、完成家族文化構建的標志:家譜、祠堂
三、家族的分派、聯合和重振
第三節 浙江歷史上的區域開發與地域文化差異
一、浙江歷史上區域開發的趨勢
二、浙江的三大文化區
三、浙江三大文化區的主要差異
第四節 泰順與東南沿海地域開發
第五節 地域考察與中國的再發現
附表和附求
附表1 2006年和2007年考察的參加者和志愿者名單
附表2 考察時提供過幫助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和攝影愛好者名單
附表3 泰順考察地點一覽表(2006~2008年)
附表4 各姓氏歷史上遷入泰順的情況
附表5 泰順廊橋一覽表
附表6 泰順部分優秀古建筑一覽表
附錄1 泰順家譜目錄(部分)
附錄2 泰順諸道壇科書目(部分)
附錄3 泰順歷史文化研究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4 泰順縣古建筑保護工作大事記
附錄5 嶺北同樂橋建造散記
浙江泰順歷史文化的國際考察與研究 節選
《走入中國的傳統農村:浙江泰順歷史文化的國際考察與研究》主要內容簡介:在泰順,二十余卒美麗的古廊橋依然存在,幾乎每個飄落都可以看到成片保存的古民居,古代的驛道和山村道路大多可以,反映深厚的家族文化的家譜、宗祠、古墓、寺廟,特別是種類繁多的地方信仰的小廟各村都能看到,婚喪喜慶活動的民俗活動和地方文化藝術豐富多彩,而多達七八種的方言和別具特色的地方食品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泰順又是一個生態環境極佳的山區,別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地方歷史文化,在藍天白云的覆蓋下,竹海林濤的掩映下,山溪流水的伴奏下,呈現出至今已不易看到的一幅中國傳統農村的風貌。正由于這樣的原因,近些年來泰不僅吸引了來自喧鬧城市的游客,也吸引了走出書齋的研究者。
浙江泰順歷史文化的國際考察與研究 相關資料
插圖:自三國兩晉以來,隨著北方漢族的逐步南下,浙南福建的土著文化受到沖擊和融合。然而,北方移民在這一片區域大多采用零散的漸進式的遷移,只是不斷補充當地的人口,并沒有代替土著而成為當地人口的主體部分,北方文化更未能完全取代古老的閩越文化。而且,浙南福建的各個地區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融合的步伐未必一致,較晚開發的地區往往保存著比較完整的閩越文化。泰順、壽寧、景寧、云和、宣平諸縣是浙閩最后開發的地區,應該保存著比其它地區更多的閩越文化。泰順歷史上的移民主要來自浙南閩北,浙南閩北諸縣之間的人口流動很大的程度上是閩越文化的區域流動。因此,盡管移民來自四面八方,泰順的地域文化本質上仍屬于閩越文化,而不同于浙江北部的吳越文化。泰順文化的多樣性,首先是閩越文化內部的差異性。常言道:“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泰順這種深山茂林、溪谷巨澗分隔的山區,縣域內各小區域間的交通往來遠不如平原地區那樣方便和頻繁,必然加強了內部區域文化的差異性。這種地理條件,使得四面八方遷入的移民所攜帶的家鄉的文化,在泰順得以長期保留。此外,泰順既位于浙江和福建兩省毗鄰地帶,又居沿海和內陸相交之地,南北向有跨越浙閩兩省的交通道路,東西向有浙閩邊山區橫貫沿海的道路。這種地跨浙閩、連接山海的地理位置,也會使泰順地域文化具有兼具浙閩、橫跨山海的特色。語言和地方信仰兩項,常被視為體現中國區域文化差異的主要內容。泰順文化之所以區別于其它區域,并體現出內部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方言和地方信仰上。泰順是多方言區。有人說溫州方言差異之大,可稱全國之最,溫州話之難懂,聞名全國。而泰順方言差異之大和難懂,可能又居溫州之最。《分疆錄》卷二“方言”,曾用一大段話,說明泰順移民與方言的關系。大意是:泰順縣城羅陽在建縣時遷入的人大多來自處州府,所以現在的方言接近麗水、松陽、遂昌等縣,城郊外面的方言則接近福建話。一都靠近景寧縣,方言就接近景寧。二都和三都靠近青田和瑞安,方言就夾雜著青田話和瑞安話。東南各個鄉都講福建話,靠近各縣邊界的鄉尤其如此,南邊和北邊的方言的差別如同秦國和越國的差別那么大。另外,康熙、雍正年間以后又有很多汀州人進山種植藍靛,家族聚居在一起,于是現在還講汀州話。乾隆以后又有很多平陽北港的人進山耕種,其中有家庭的都是清初從福建興化府、泉州府遷來的人,因此又講泉州話。泰順地方不過二百里,而方言如此復雜多樣,遠遠超過別的縣,所以特意詳細說明。
浙江泰順歷史文化的國際考察與研究 作者簡介
吳松弟,浙江泰順人,1954年生。1986年復旦大學研究生畢業,留歷史地理研究所任教,1992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0年升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歷史經濟地理、中國人口史和區域經濟史。先后出版六卷本《中國移民史》之第三卷(隋唐五代時期)和第四卷(遼宋金元時期)、六卷本《中國人口史》之第三卷(遼宋金元時期),以及《無所不在的偉力——地理環境與中國攻治》、《南宋人口史》、《兩唐書地理志匯釋》、《“上帝”讓溫州人發財——溫州創 業文化啟示錄》等個人專著14部,并主編《港口一腹地和中國現代化空間進程》、《中國百年經濟拼圖——港口城市及其腹地與中國現代化》等著作,發表論文130余篇。曾在英、美、日和我國港臺的多所大學任客座研究員。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