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110094
- 條形碼:9787303110094 ; 978-7-303-11009-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 內容簡介
《永樂大典》編修于明永樂初年,是我國古代*大的類書。其保存了明以前大量的文獻資料,成為后代輯佚的淵藪。全書正文22 877卷,目錄60卷,按《洪武正韻》編排,分裝為11 095冊。明代嘉靖末年對《永樂大典》進行重錄,至隆慶元年(1567)完成,《大典》遂分正副:原本為正本,重抄本為副本。《大典》正本在隆慶以后已下落不明,副本在近代亦命運多舛,屢遭劫難,目前只剩原書4%的篇幅。由于《大典》的重要性及其不幸的遭遇,清末以來學者們非常重視對《大典》的研究。遺憾的是,由于資料缺乏等原因,《大典》研究還存在著不少難解之謎。
《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 目錄
一、《永樂大典》概述
二、學術史回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三、《永樂大典》研究資料簡述
**章 《永樂大典》正本的流傳
一、《永樂大典》正本的流傳
二、《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
第二章 《永樂大典》副本的流傳
一、《永樂大典》遭劫難的真相
二、嘉業堂藏《永樂大典》的下落
三、《永樂大典》副本流傳史
第三章 四庫館開館前大典本輯佚
一、《名公書判清明集》
二、《折獄龜鑒》
三、全祖望輯《永樂大典》佚書之下落
第四章 《四庫全書》大典本輯佚(一)
一、四庫館簽佚書單考
二、四庫館簽大典本的數量
三、從《春秋會義》看《四庫》大典本輯佚
第五章 《四庫全書》大典本輯佚(二)
一、《四庫》大典本稿本
二、《四庫》大典本錄副本
三、陳昌圖纂《四庫》大典本提要稿
四、沈叔埏與《四庫》大典本提要稿
五、法式善與大典本輯佚書
第六章 《永樂大典》與方志
一、《永樂大典》與大典本永樂志
二、徐一夔與《(洪武)杭州府志》
三、明代方志數
余論
一、《永樂大典》余紙考
二、澄清有關《永樂大典》的兩個問題
附錄一:《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
附錄二:現存《永樂大典》零葉
附錄三:《永樂大典》待訪卷目表
參考文獻
后記
《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 節選
《流傳與輯佚研究》編修于明永樂初年,是我國古代*大的類書。其保存了明以前大量的文獻資料,成為后代輯佚的淵藪。全書正文22 877卷,目錄60卷,按《洪武正韻》編排,分裝為11095冊。明代嘉靖末年對《永樂大典》進行重錄,至隆慶元年(1567)完成,《大典》遂分正副:原本為正本,重抄本為副本。《大典》正本在隆慶以后已下落不明,副本在近代亦命運多舛,屢遭劫難,目前只剩原書4%的篇幅。由于《大典》的重要性及其不幸的遭遇,清末以來學者們非常重視對《大典》的研究。遺憾的是,由于資料缺乏等原因,《大典》研究還存在著不少難解之謎。
《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 相關資料
插圖:(三)翰林院被焚后《大典》的下落翰林院被焚,其中所藏而未來得及搬走的《大典》與其他文獻應該都被焚毀了,因為據6月25日威爾描述翰林院的情形說:“英館之北,今已有人駐守,置有沙袋等防御之物,阻隔敵人。此處毀壞荒涼之狀,儼如墳院。”不過,在后來論述《大典》流散的論著中,往往會指出:到光緒三十年(1904),清點翰林院殘存《大典》,只有64冊,被清末翰林院掌院陸潤庠運回府中②。那么,這64冊《大典》是翰林院焚毀之余抑后來輾轉移人的呢?關于這一問題,有如下記載可供參考:據金梁《光宣小記》“永樂大典”條載:“《永樂大典》藏翰林院內,自庚子后經外務部向各國聯軍索回者,不足二百本,分裝二箱。光、宣之際,章一山同年曾見有乾隆年御題者,尤不多覯。后連圖書移購習所,遂多散失。陸文端公時為掌院,令清秘堂追查,始繳上六十余本,今存圖書館。聞翰林吳懷清所收獨多,漸亦售之海內外藏書家矣。”③蔣芷儕《都門識小錄》載:“……又言洋兵人城時,曾取該書之厚二寸許長尺許者以代磚支墊軍用等物,武進劉葆真太史拾得數冊,閱之,皆《永樂大典》也。今外交部舊櫝尚存劉太史言諸總署向英館索歸《大典》三百三十冊之檔案,則此三百本者,皆得諸索拾之余耳。”④孫壯《永樂大典考》載:“清翰林院清秘堂所藏《永樂大典》,庚子前尚存八百余冊。庚子之劫,全數遺失。
- 主題:還不錯的書
《永樂大典》編修于明永樂初年,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類書。其保存了明以前大量的文獻資料,成為后代輯佚的淵藪。全書正文22 877卷,目錄60卷,按《洪武正韻》編排,分裝為11 095冊。明代嘉靖末年對《永樂大典》進行重錄,至隆慶元年(1567)完成,《大典》遂分正副:原本為正本,重抄本為副本。《大典》正本在隆慶以后已下落不明,副本在近代亦命運多舛,屢遭劫難,目前只剩原書4%的篇幅。由于《大典》的重要性及其不幸的遭遇,清末以來學者們非常重視對《大典》的研究。遺憾的是,由于資料缺乏等原因,《大典》研究還存在著不少難解之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