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第三個三十年-再度大轉型的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89454
- 條形碼:9787010089454 ; 978-7-01-00894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三個三十年-再度大轉型的中國 本書特色
本書將中國的發展與變革置身于變局的世界中,在“三大革命與格局劇變,繁榮的要義和消漲的變遷,危機與改革”的巨幅場景里,通過對中國過去三十年發展歷程的回顧及問題梳理,明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是成長與變化新時代締造繁榮的真諦。在it革命、低炭革命和全球化浪潮中,中國只有以更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搏擊宇內、爭流萬邦,才能實現真正的崛起。以此為基礎,系統提出了對中國發展與變革的具體建言:在未來的三十年,中國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發展模式,變革社會機制,改革社會結構,以全新的姿態創造全民共享的繁榮,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為此,需要著力改善收入分配機制、改革戶籍制度、強化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制,需要將高能耗、高污染發展轉化為綠色、低炭發展,還需要將弱元(人民幣)/出口依賴型經濟打造成強元/內需主導型經濟。
本書的特點在于產學官研齊聚一堂,他們深諳自己的領域并身體力行,在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中直面中國發展與變革的熱點、困點與興奮點的同時,各展其才,深入淺出,俯拾中國兩個三十年的歷史片段,前瞻第三個三十年的行進軌跡,通俗生動地將自己累積的思考分享給每一位讀者。這也正是本書出版的價值所在。
第三個三十年-再度大轉型的中國 內容簡介
從1949年到2009年,新中國走過兩個三十年。
**個三十年,我們自力更生地實現了初步重工業化,從強敵環視中突圍。但計劃經濟與政治運動卻導致經濟活力喪失殆盡。
第二個三十年,改革開放釋放封存的活力,一個新興經濟大國橫空出世。然而二元社會結構和再分配機制的缺位卻把中國分化成溝寒壑徹的階層社會。
今天,步入第三個三十年的共和國再一次直面歷史轉折關頭,變革的步伐將邁向何方?
本書的作者們通過多年交流和探討,在對中國今天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取得了共識的基礎上,各自撰寫熟悉領域的章節集結成書,旨在剖析中國社會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探索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探求社會結構的變革,為改革提供政策性的思考素材和建議。是一部探討全球化浪潮、it革命、金融風暴背景下,中國社會經濟向何處去的高端政策論衡。
第三個三十年-再度大轉型的中國 目錄
**章 探求科學發展新理念
第二章 實現內需型經濟增長
第三章 完善居民收入分配機制
第四章 推進形成新的地區經濟發展格局
第五章 創建新農村
第六章 探索土地制度改革——成都調研剖析
第七章 思考財稅體制變革
第八章 重構經濟結構
第九章 走向創新型國家的抉擇
第十章 營造知識經濟時代大城市群
第十一章 全球經濟大轉移中的機遇與戰略——香港案例研究
第十二章 社會轉型與價值變遷
第三個三十年-再度大轉型的中國 節選
《第三個三十年》的作者們通過多年交流和探討,在對中國今天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取得了共訓的基礎上,各自撰寫熟悉領域的章節集結成書,旨在剖祈中國社會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探索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探求社會結構的變革,為改革提供政策性的思考素材和建議。是一部探討全球化浪潮、IT革命、金融風暴背景下,中國社會經濟向何處去的高端政策論衡。從1949圭到U2009年,新中國走過兩個三十年。**個三十年,我們自力更生地實現了初步重工業化,從強敵環視中突圍。但計劃經濟與政治運動卻導致經濟活力喪失殆盡。第二個三十年,改革開放釋放封存的活力,一個新興經濟大國橫空出世。然而二元社會結構和再分配機制的缺位卻把中國分化成溝寒壑徹的階層社會。今天,步入第三個三十年的共和國再一次直面歷史轉折關頭,變革的步伐將邁向何方?
第三個三十年-再度大轉型的中國 相關資料
插圖:但在具體的經濟工作中,在制定政策措施時,也不應泛化,不能把任何行為都說成是從國情出發,更不能把國情當成不作為或少作為,當成不遵循規律、不講求科學的“借口”。這里所說的國情是指自然、歷史、文化、人文特點所決定的,如人口、耕地、水、能源礦產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狀況等方面的,而不是社會性質方面的。比如,有人認為,中國人口多、農民多,因而“亦工亦農”的“候鳥”式的農民工將是一個相當長時期存在的現象。其實,日本、韓國等后起的工業化國家,大約也只用了30年就完成了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及他們的家庭成員轉變為城市市民的過程。他們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并沒有出現“農民工”問題,我國是由于實行特殊的戶籍制度,切斷了勞動力集聚必然伴隨人口集聚的規律,才產生了農民工這一群體及農民工問題。再如,我國人口多、農民多,大城市不可能承載這么多農民,所以要大力發展小城鎮,引導農民到小城鎮就業和定居。但是農民用腳投票的結果卻是,更多地到了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到小城鎮的也是到了那些位于大城市周邊或位于城市密集區的小城鎮,因為這里有就業、收入高。還有,中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所以就必須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就要大力吸引外資,甚至可以把世界工廠都搬過來,為世界68億人口生產工業品。但是,這種觀點在注意到就業壓力大的國情時,卻忘掉了土地和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的國情。發展加工貿易有利于擴大就業,但會占用更多土地、消耗更多能源、排放更多污染,把我們有限的寶貴資源更多地用來提高外國人的生活水平,卻把污水留給了我們,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留給了我們。重視國情,注重遵循規律落實到具體的經濟工作中,須處理好三個關系。1.置遵循規律于首位這是一個順序問題,即規律第一還是國情第一。實事求是我們的思想路線,這里的“實”是實踐,“求”是探索,“是”是規律,實事求是,就是要從實踐中探求事物的規律,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簡單的尊重事實和不說謊話。一切從實際出發,這里的“實際”,首先也應該是規律,其次才是具體時空下的具體的帶有特殊性的實際情況,前者是“大實際”,后者是“小實際”。可見,在遵循規律基礎上把握國情,是我們黨思想路線的基本要求。
第三個三十年-再度大轉型的中國 作者簡介
周牧之,日本東京經濟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1963年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曾供職于原國家機械工業部,歷任日本開發構想研究所研究員,日本國際開發中心主任研究員,日本財務省財務綜合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啥佛大學客座研究員,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楊偉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1956年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198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經濟系。曾上山下鄉、當過工人和教師,1989年調入國家發改委(原國家計委),歷任副處長、處長、副司長、司長,長期以來主要從事國家中長期規劃和產業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是國家重大產業政策的主要參與者和執筆人之一;參與了國家“八五”、“九五”計劃綱要的起草,負責“十五”和“十一五”計劃綱要起草和組織協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