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第三屆海陜兩岸能源經濟學術會議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101815
- 條形碼:9787511101815 ; 978-7-5111-0181-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第三屆海陜兩岸能源經濟學術會議論文集 本書特色
《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是第三屆海峽兩岸能源經濟學術會議論文集。
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第三屆海陜兩岸能源經濟學術會議論文集 內容簡介
能源是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和生活資料。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直接影響能源消耗強度和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近60年來,大陸和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與此同時,能源消費總量增長較快,能源消費結構有所改善。但是,受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制約,大陸和臺灣地區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戰。臺灣地區可利用的能源資源極為貧乏,僅有少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能源對外依存度高達97%左右。大陸雖然煤炭資源豐富,但是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相對較少,人均能源資源貧乏,能源供應壓力增大;能源強度較高,節能形勢嚴峻;成品油定價機制尚待進一步完善。另外,全球氣候變化及減排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兩岸經濟與社會發展。構筑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減緩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海峽兩岸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
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第三屆海陜兩岸能源經濟學術會議論文集 目錄
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能源消費:基于結構因素分解法的分析
我國能源產業鏈協調發展中的問題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北京市能源可持續發展評價
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社會-經濟相關性模型的構建——以陜西為例
以生命周期(lca)分析氣化系統之節能效率
一種衡量我國能源消費水平的新指標
我國能源效率區域差異變化趨勢分析——以電力能源效率為例
我國典型省份工業部門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基于dea方法
中國區域產業終端能源消費變化的實證分析
風險社會的能源問題與政策
基于動態規劃模型的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策略研究
wti原油價格動力學的多重分形譜分析
中國海外油氣資源供給渠道多元保障體系研究
不同視角下的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問題研究
由容量因子看臺灣風力發電瓶頸與展望
臺灣太陽能熱水系統需求潛力推估
臺灣地區自產生質酒精之能源、環境與經濟效益評估
臺灣發展自愿型綠色電力制度之可行性探討
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經濟分析——以燃料電池電動機車為例
新潔凈能源之技術預測——以氫能源為例
因應永續能源發展之潔凈能源策略評估
調和能源、環境與經濟之永續能源政策研析
為什么中國電力改革進展緩慢
陜北資源富集型貧困的制度成因與對策探討
征稅方式改變對可耗竭資源開采的影響研究
服務業能源消耗的國際比較——基于oecd多國投入產出表的分析
以實質選擇權觀點探討再生能源發展之政策規劃
臺灣地區能源供需長期預測——leap模型應用
長江三角洲地區推進環境保護一體化的研究進展
人口增長與資源需求的系統動力學研究
臺灣因應氣候變遷之社會經濟發展情境分析
中國二氧化碳減排前景:ccs技術發展與貿易結構調整
電力事業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制度之研究——管理指標的建立與應用
碳排放“強度限制法”
京都議定書與清潔發展機制之探討——內生成長理論之應用
不同收入水平國家間二氧化碳排放軌跡差異性研究
高濃度有機廢水厭氧發酵產氫之節能減碳與碳交易效益評估
國際碳期貨市場的均值回歸過程研究:基于eu ets的實證分析
臺灣地區永續能源發展指標建構與耦合性分析
價格穩定性與國內石油稅制選擇
中國商品進出口貿易對全球co2排放影響研究
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第三屆海陜兩岸能源經濟學術會議論文集 節選
《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內容簡介:能源是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和生活資料。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直接影響能源消耗強度和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近60年來,大陸和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與此同時,能源消費總量增長較快,能源消費結構有所改善。但是,受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制約,大陸和臺灣地區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戰。臺灣地區可利用的能源資源極為貧乏,僅有少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能源對外依存度高達97%左右。大陸雖然煤炭資源豐富,但是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相對較少,人均能源資源貧乏,能源供應壓力增大;能源強度較高,節能形勢嚴峻;成品油定價機制尚待進一步完善。另外,全球氣候變化及減排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兩岸經濟與社會發展。構筑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減緩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海峽兩岸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
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第三屆海陜兩岸能源經濟學術會議論文集 相關資料
插圖:3)電網輸電損失最小化下無功購買優化模型。降低電網輸電損失可以通過電網選取最佳運行方式實現,主要包括:調整負荷(峰谷差越小則線損越小)、購買發電無功電量、功率因數(用戶功率因數越高則線損越小)懲罰等,在傳輸相同電量的基礎上,以達到減少電能損耗。調整負荷問題在后面的用戶節能內容中考慮。剩下的兩項發電無功、用戶功率因數,如果只重視購買發電無功電量,會產生較大煤耗;如果盡可能多地從改善用戶功率因數出發,就可以減少發電無功,節約煤耗。為此,需要在煤耗最小化下構建組合優化模型,確定發電無功價格和用戶功率因數價格(費用)。4)區域之間電量輸送價格優化模型。我國西南、華中地區多水,西北、東北地區多煤,豐水期水電需要滿發,這個時期電量需要外送,否則水電資源白白浪費,為了避免電量接收地區因為稅收等原因不積極,就需要從經濟、煤炭資源、環境價值角度進行分析,建立電量輸送價格的優化模型。8 引導電力用戶合理用電的經濟手段。我國一些地區峰谷比為8:1,美國、日本、德國峰谷比分別為:4:1、2.5:1、5:1。而電網峰谷差(高峰負荷和低谷負荷間差值)越大,說明負荷曲線變化越大,會造成能源浪費越大。因為高峰負荷時需要調用大量的調峰機組和抽水蓄能電站,而調峰機組一般為小的、能耗較高的燃煤、燃油、燃氣機組,抽水蓄能電站能耗很高(抽4發3:抽水時用4千瓦時電,發電時只能發出3千瓦時電)。許多國家為了降低峰谷差都采取了峰谷分時電價,有的國家把一天分為高峰、低谷、平段三個時段,有的國家只分為高峰和非高峰兩時段。美國數據表明利用電價進行調峰的手段與采用抽水蓄能機組、燃油、燃氣調峰機組等物理手段相比,成本可以節省至少1/2。分時電價是指根據每日或每年中不同的時間段,劃分為高峰、平段、低谷時段,對各時段分別制定不同的電價水平,可以鼓勵用戶主動改變消費行為和用電方式,將一部分用電量從高峰時段轉移到平段或低谷時段,減小電網峰谷差,進而降低發電廠的啟停成本,減少備用容量,減少能源浪費。如法國7月、8月份設立若干避峰日,避峰日電價比最低電價高出10倍以上;美國一些州峰谷價比率達到8:1,有效地把高峰負荷移到低谷,夏天高峰期用電量可以降低24%。我國各地峰谷價比率基本在4:1左右,力度不夠。豐枯季節性電價指將豐水季節電價適當調低、枯水季節電價適當調高,以抑制枯季負荷增長過快,引導用戶將枯季一些負荷轉移到豐季,豐季多用電,枯季少用電,減少水資源和煤炭資源的浪費。我國季節電價設計方面還不夠完善。可中斷電價指電力企業和用戶簽訂合同,通過電價激勵,在系統峰值時或緊急狀態下用戶按照合同規定中斷或削減負荷。其可提高電網負荷率,使發電機組經濟穩定運行,減少煤耗與油耗。如河北省(2003年7月1日至8月31日)對按要求實施負荷中斷的企業,每1萬千瓦累計停1小時補貼1萬元。
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第三屆海陜兩岸能源經濟學術會議論文集 作者簡介
魏一鳴,1968年3月出生,博士.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繹濟學院院長兼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兼任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秘15長;復雜系統分會理事長、計算機模擬分會副理事長、國際能源經濟學會(IAEE)中國委員會理事長。 《AppliedEnergy》、《Internatiorl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Decisiorl Makirlg》等7份國際學術期刊編委,及8份。中國學術期刊編委。曾任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0-2008午)、研究員(2001年)、博士生導師(2001年)。2005年美國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00年 日本先端科技大學坊問副教授。 長期從事管理科學研究,在社會經濟復雜系統分析與建模、能源與環境政策、災害風險評估與管州等方面取得了有創新的成果。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歐盟FP7國際合作等課題30余項。發表論文180余篇,其中在本領域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著作8部。論文被同行引用2100余次。向中央和國務院提交了多份政策咨詢報告并得到了重視。曾獲中國青年科技獎(2001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4年)、中科院“百人計劃” (2005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紀念博士后制度20周年“全國優秀博士后”稱號(2005年)等榮譽,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8年度)。曾獲4項省滯級科學技術或自然科學獎。 曾獲中科科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稱導;指導的研究牛2人獲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人獲令國優秀博上學位論文提名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