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108435
- 條形碼:9787303108435 ; 978-7-303-10843-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概論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這門學科從20世紀初創立以來,已經過了近百年的歷程。而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短短十余年間,中國傳統思想學術研究領域發生了一些帶有根本性意義的變化。針對這一變化,中國哲學的教學內容和思路,亦當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哲學”一詞,源自西方。在中國傳統學術分類中,本無一門被稱為“哲學”的學問。20世紀初葉以來,中國傳統思想學術的研究,經歷了一個以西方學科分類為模式的現代轉型過程!爸袊軐W”,即在此轉型中所形成的一門學科。在現代,西方學術文化處于一種具有話語霸權的優勢地位,因此,這一學術轉型的基本進路,就是在來自西方的“哲學”范疇和概念框架中,對中國傳統思想學術進行現代意義的理論和體系建構。這樣,如何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保持中國思想學術自身的獨特性和文化精神,便成為中國哲學研究所面臨的一個學術和理論難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人文化認同和主體意識的逐漸覺醒,這一問題更凸顯為中國傳統思想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話題。近年有關“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討論,即可看做中國哲學界對這一問題的一種理論自覺。強調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研究應形成自身特有的表述、研究、詮釋方式,力求返本開新,以實現其文化主體性的現代建構,成為近年中國哲學界一個新的潮流。
中國哲學概論 目錄
**章 儒家哲學
**節 孔子的哲學思想
一、仁者愛人
二、正名
三、中庸
四、天命觀
第二節 孟子的哲學思想
一、性善論
二、仁政學說
三、大丈夫精神
第三節 荀子的哲學思想
一、天人之分與性惡論
二、制名以指實
三、隆禮重法
第四節 《易傳》的哲學思想
一、有天地然后萬物生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三、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四、裁成輔相
五、自強不息
第二章 道家哲學
**節 老子的哲學思想
一、道法自然
二、道常無名
三、為道之道
四、反者道之動
第二節 莊子的哲學思想
一、萬物齊一
二、逍遙游
三、無有一無有
四、無知之知
第三章 墨家哲學
**節 墨子的哲學思想
一、尚賢、尚同
二、天志、明鬼
三、兼愛、非攻
四、“立辭”之“法儀”——三表
第二節 后期墨家哲學思想
一、摹略萬物之然
二、“久”、“宇”與物動
三、“名”、“辭”、“說”
第四章 名家哲學
**節 惠施的哲學思想
一、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二、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三、南方無窮而有窮
四、善譬
五、辯者二十一事
第二節 公孫龍的哲學思想
一、唯乎其彼此
二、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三、視不得堅,撫不得白
四、二元
五、白馬非馬
第五章 黃老與法家哲學
**節 《管子》四篇與《黃帝四經》的哲學思想
一、《管子》四篇的哲學思想
二、《黃帝四經》的道法理論
第二節 韓非子的哲學思想
一、刑名法術之學
二、法、術、勢
三、道、德、理
四、“參驗”的方法
漢唐篇
第六章 漢代哲學
**節 董仲舒的哲學思想
一、深察名號、微言大義
二、大一統
三、天人感應
四、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
五、人性的善惡、等級與教化
六、三統論與更化說
第二節 揚雄與王充的哲學思想
一、揚雄的自然哲學
二、王充的哲學思想
第七章 魏晉玄學
**節 王弼的玄學思想
一、以無為本
二、忘象得意
三、圣人體無
第二節 郭象的玄學思想
一、獨化于玄冥之境
二、游外以冥內,無心以順有
三、率性直往,任物自然
第三節 張湛的玄學思想
一、一氣之變,所適萬形
二、內安諸己,則自然真全矣
三、體神而獨運,忘情而任理
第八章 佛教哲學
**節 靈魂與報應
第二節 般若與性空
一、道安性空宗與六家七宗
二、僧肇與山門玄義
第三節 涅槃與佛性
第四節 心性與諸宗
一、天臺宗的“性具說”
二、華嚴宗與“性起說”
三、唯識宗的唯識觀
四、禪宗的自性說
第九章 唐代儒道哲學
**節 成玄英、李榮的重玄學
一、道者虛通之妙理,眾生之正性也
二、天然之性,韞之內心
三、三絕兼忘,方造重玄
四、存三守一,真道自成
五、自然者,重玄之極道也
第二節 韓愈、李翱的哲學思想
一、韓愈的哲學思想
二、李翱的哲學思想
……
宋明篇
第十章 理學
第十一章 心學
第十二章 宋明道學的延續
第十三章 道教內丹學
近現代篇
第十四章 近代進化哲學
第十五章 現代形態的中國哲學
后記
中國哲學概論 節選
《中國哲學概論》內容簡介:中國哲學這門學科從20世紀初創立以來,已經過了近百年的歷程。而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短短十余年間,中國傳統思想學術研究領域發生了一些帶有根本性意義的變化。針對這一變化,中國哲學的教學內容和思路,亦當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罢軐W”一詞,源自西方。在中國傳統學術分類中,本無一門被稱為“哲學”的學問。20世紀初葉以來,中國傳統思想學術的研究,經歷了一個以西方學科分類為模式的現代轉型過程。“中國哲學”,即在此轉型中所形成的一門學科。在現代,西方學術文化處于一種具有話語霸權的優勢地位,因此,這一學術轉型的基本進路,就是在來自西方的“哲學”范疇和概念框架中,對中國傳統思想學術進行現代意義的理論和體系建構。這樣,如何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保持中國思想學術自身的獨特性和文化精神,便成為中國哲學研究所面臨的一個學術和理論難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人文化認同和主體意識的逐漸覺醒,這一問題更凸顯為中國傳統思想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話題。近年有關“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討論,即可看做中國哲學界對這一問題的一種理論自覺。強調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研究應形成自身特有的表述、研究、詮釋方式,力求返本開新,以實現其文化主體性的現代建構,成為近年中國哲學界一個新的潮流。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