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宏觀政策選擇-中國(1952-1990年)經驗的理論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08647
- 條形碼:9787509608647 ; 978-7-5096-0864-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宏觀政策選擇-中國(1952-1990年)經驗的理論分析 本書特色
《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宏觀政策選擇:中國(1952-1990年)經驗的理論分析》:當代中國經濟學家文庫
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宏觀政策選擇-中國(1952-1990年)經驗的理論分析 內容簡介
列寧曾指出:“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列寧全集》第27卷,第480頁)本書的全部分析和研究正是以這樣一種思想為指導、以我國近40年經濟發展的經驗為背景、緊緊圍繞總需求變動展開的。其論證主題是總結我國總需求變動的歷史經驗,揭示我國總需求變動的內在規律,闡明調節需求、推進供給的宏觀政策原理。全書分7章,主要闡述了以下內容:
第1章 作為開篇,首先扼要說明了研究我國總需求變動規律的意義、方法以及展開研究的內在邏輯。在理論上,這一章的獨到見解主要有兩點:(1)明確指出了單純的、僅僅注重某一方面的短期對策研究,是不可能全面認識和正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曾經出現、今后還有可能發生的“需求膨脹”或“市場疲軟”這類問題的。只有深入、系統地研究我國總需求變動的內在規律,才能做出正確的宏觀政策選擇。(2)強調研究我國總需求變動必須從實踐出發,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在統計檢驗基礎上把短期分析與長期分析、總量分析與結構分析、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結合起來,反對和摒棄僅僅從本本、抽象原則和“應該怎樣”出發那樣一種“經院式”、“演繹推理”式的方法論傾向。
第2章 是為展開理論分析做“必要理論鋪墊”和“實證材料準備”的一章,主要闡述了總需求及其構成、總需求變動的涵義及其形式、我國總需求以及總供給的測定等幾個問題。這一章主要提出了以下四個新的見解:(1)在區分需要與需求、有支付能力的總需求與總有效需求的基礎上,把我國總需求歸結為有支付能力的總需求,即各類現金支出和國家計劃撥款支出的總和。(2)從總需求變動與總供給變動相互關系的角度,概括了總需求變動的二重涵義及其分類。(3)在清理我國理論界對于測定總需求存在的模糊認識基礎上,提出了測定我國總需求必須遵循的“概念源于實踐”、“范圍與廣義市場相一致”、“內容不重疊”三原則。(4)根據上述原則,運用我國現有統計資料,不僅**次對我國近40年的總需求做出了較為確切完整的測定,而且**次運用“國民收入系數調整和因素扣除法”對我國近40年的總供給做出了較為確切完整的測定。這一測定結果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要比測定本身大得多。
第3章 是對我國總需求變動的總體考察。在這一章,**次運用短期分析、長期比較的方法,揭示和闡明了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規律。具體說,這一章在理論上的貢獻是:(1)**次用實證材料、統計數據證明了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總需求過度和總需求不足交替發生的事實,從而有力地批判了“科爾內教條”。(2)區分了我國總需求變動的“古典周期”和“增長周期”,闡明了實施改革前后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的不同特點。(3)**次將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的根本原因歸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闡明了總需求周期變動的物質基礎及其長期存在的客觀必然性。(4)**次深刻說明了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的再生機制不僅源于經濟體制,而且源于與消費者行為相關的消費預期和購買周期以及與投資者行為相關的投資周期。
第4章 深入到總需求內部,集中探討消費需求的長期變動。這一章在揭示我國人均消費需求函數的基礎上,**次通過實證分析論證和說明了我國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不僅是指本期消費需求高于前期,而且是指本期消費需求上升不妨礙續期消費需求繼續上升。這就不僅從消費與收入、消費與儲蓄(投資)相互關系的角度,而且從消費與人口內在聯系的角度,闡明了消費需求長期變動的內在規律。在理論觀點上,這一章分析、論證的獨到之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次從我國發展階段出發把人el、收入、儲蓄(投資)、投資效率作為決
定消費需求的基本因素,創造性地提出了“人均消費需求差額模型”,并運用這個模型論證和說明了“人均消費需求上升假說”以及消費需求上升的數量界限。(2)在分析和說明“市場疲軟”與消費需求上升規律的關系基礎上,明確區分了“需而不買”性質的“結構性市場疲軟”和“有效需求不足”性質的“市場疲軟”。(3)在分析和說明消費需求上升一旦突破其內在數量界限必然導致“消費膨脹”的基礎上,指出了由于“消費膨脹”與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的內在要求背道而馳,因而必使消費需求上升軌跡發生中斷,*終則可能導致即期消費需求不足。(4)概括指出了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對調節生產、消費、人口以及經濟增長的作用及其實現條件。
第5章 進一步集中分析投資需求的長期變動。這一章在闡述人均收入增長函數的基礎上,不僅分析和闡明了投資需求的理論增長模型l和合理增長模型ⅱ,而且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論證和說明了我國投資需求長期持續合理高速增長規律。這一章對投資需求以及總需求長期變動理論研究的推進主要有:(1)緊緊抓住人口、消費、勞動力無限供給下資本深化與拓寬以及產業結構變動等因素,論證和說明我國投資需求高速增長的客觀動因。(2)從投資決策和投資行為分析人手,闡明了“傳統體制”下我國投資需求高速增長非持續的發生條件與機制。(3)在剖析“雙重體制”下投資決策和投資行為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了投資需求持續膨脹的發生條件與機制。(4)從長期發展的角度,論證和說明了實現我國投資需求長期合理高速增長的關鍵在于繼續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積極引導投資方向、規范投資渠道、深化體制改革。
第6章 是本書展開分析的**次綜合,主要從需求與供給內在統一的角度闡述總需求變動的供給效應。這一章在理論上的創見在于:(1)在實證分析和說明我國總需求結構變動具有逐漸擴大趨勢基礎上,一方面把“傳統體制”下總需求結構變動的產出效應歸結為投資抑制消費的“逆霍夫曼定理效應”;另一方面把“雙重體制”下總需求結構變動的產出效應歸結為消費誘發投資的“需求牽動效應”。(2)把貨幣供給因素引入需求總量變動供給效應的分析,**次實證描述了我國需求總量變動的供給效應曲線,并在此基礎上嚴格區分了需求總量擴張或收縮的“過度”與“適度”。(3)在分析和說明需求總量過度擴張和收縮的負效應及其代價基礎上,強調指出了在我國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求總量的適度擴張或收縮,不僅具有客觀必要性,而且具有直接實踐意義。否定這一點,不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和協調、高效發展。
第7章 進一步綜合上述分析,集中闡述調節需求、推進供給的政策選擇原理。這一章主要闡述了以下四個基本理論觀點:(1)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推進供給始終是一個長期不變的主題。然而,推進供給的本質內容只能是推進有效供給,而不是其他意義上的供給。(2)推進供給必須以調節需求為基本手段,片面強調用供給推進供給是無助于我國經濟發展和供給增長的。調節需求的政策選擇則必須依據客觀經濟規律和現實經濟狀況,首先是總需求變動規律和實際經濟狀況。只有這樣,才能選擇和實施有效推進供給的宏觀經濟政策。(3)選擇調節需求、推進供給政策的基本原則是,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的調節并重而以結構調節為主。(4)在目前階段,實現上述選擇的條件在于繼續深化改革,主要是微觀經營機制,宏觀管理體系和市場結構的再構造三個方面。只有繼續深化改革,才能形成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的運行機制,從而才能實施積極調節需求、有效推進供給的宏觀經濟政策,使我國國民經濟得到健康發展。上述政策選擇理論的提出,不僅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社會主義宏觀經濟理論,而且為有計劃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管理提供了政策選擇依據。
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宏觀政策選擇-中國(1952-1990年)經驗的理論分析 目錄
1.1 研究總需求變動規律的意義
1.1.1 “需求調節”抑或“供給推進”:一個懸而未決的經濟學難題
1.1.2 從“總需求膨脹”到“市場疲軟”:客觀現實所給予的啟示
1.1.3 冷靜思考后的答案:要深入研究總需求變動規律
1.2 研究總需求變動規律的方法論
1.2.1 立足現實,以我國實踐經驗為基點
1.2.2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指導
1.2.3 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以實證分析為主
1.2.4 具體方法
1.3 展開研究的基本線索
1.3.1 展開研究的前提
1.3.2 理論研究的主題
1.3.3 展開研究的內在邏輯
2 總需求變動的基本涵義
2.1 總需求及其構成
2.1.1 需要與需求
2.1.2 總需求、有支付能力的總需求與總有效需求
2.1.3 我國總需求的構成
2.2 總需求變動的涵義與形式
2.2.1 總需求變動涵義的界定
2.2.2 總需求變動的形式一
2.3 我國總需求的測定
2.3.1 測定我國總需求的基本原則
2.3.2 測定我國總需求的方法
2.3.3 對我國總需求的具體測定
2.3.4 我國總供給的測定
3 總需求的周期變動
3.1 我國總需求變動周期的實證考察
3.1.1 “科爾內教條”質疑
3.1.2 我國總需求變動的周期及其類型
3.1.3 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的特點
3.2 總需求周期變動的根本原因
3.2.1 導致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的主要因素
3.2.2 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的根本原因
3.3 總需求周期變動的再生機制
3.3.1 消費需求的變動與總需求周期
3.3.2 投資周期與總需求周期
3.4 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規律及其意義
3.4.1 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的物質基礎
3.4.2 認識總需求周期變動規律的意義
4 消費需求的不斷上升
4.1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假定
4.1.1 人均消費需求函數•
4.1.2 實際人均消費需求與長期人均消費需求差額模型
4.1.3 ct變動類型
4.1.4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的約束條件
4.2 我國消費需求不斷上升的特點及其必然性
4.2.1 人均消費需求差額模型的應用
4.2.2 我國消費需求上升的特點
4.2.3 我國消費需求不斷上升的必然性
4.3 消費需求上升的數量界限
4.3.1 消費需求上升的數量界限
4.3.2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與“市場疲軟”
4.3.3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與“消費需求膨脹”
4.4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的作用及其實現
4.4.1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的作用
4.4.2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的實現
5 投資需求的長期增長
5.1 投資需求長期持續合理增長模型
……
6 總需求變動的供給效應
7 調節需求、推進供給的宏觀政策選擇
附錄
原版后記
再版后記
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宏觀政策選擇-中國(1952-1990年)經驗的理論分析 節選
列寧曾指出:“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列寧全集》第27卷,第480頁)《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宏觀政策選擇:中國(1952-1990年)經驗的理論分析》的全部分析和研究正是以這樣一種思想為指導、以我國近40年經濟發展的經驗為背景、緊緊圍繞總需求變動展開的。其論證主題是總結我國總需求變動的歷史經驗,揭示我國總需求變動的內在規律,闡明調節需求、推進供給的宏觀政策原理。全書分7章,主要闡述了以下內容:第1章作為開篇,首先扼要說明了研究我國總需求變動規律的意義、方法以及展開研究的內在邏輯。在理論上,這一章的獨到見解主要有兩點:(1)明確指出了單純的、僅僅注重某一方面的短期對策研究,是不可能全面認識和正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曾經出現、今后還有可能發生的“需求膨脹”或“市場疲軟”這類問題的。只有深入、系統地研究我國總需求變動的內在規律,才能做出正確的宏觀政策選擇。(2)強調研究我國總需求變動必須從實踐出發,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在統計檢驗基礎上把短期分析與長期分析、總量分析與結構分析、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結合起來,反對和摒棄僅僅從本本、抽象原則和“應該怎樣”出發那樣一種“經院式”、“演繹推理”式的方法論傾向。第2章是為展開理論分析做“必要理論鋪墊”和“實證材料準備”的一章,主要闡述了總需求及其構成、總需求變動的涵義及其形式、我國總需求以及總供給的測定等幾個問題。這一章主要提出了以下四個新的見解:(1)在區分需要與需求、有支付能力的總需求與總有效需求的基礎上,把我國總需求歸結為有支付能力的總需求,即各類現金支出和國家計劃撥款支出的總和。(2)從總需求變動與總供給變動相互關系的角度,概括了總需求變動的二重涵義及其分類。(3)在清理我國理論界對于測定總需求存在的模糊認識基礎上,提出了測定我國總需求必須遵循的“概念源于實踐”、“范圍與廣義市場相一致”、“內容不重疊”三原則。(4)根據上述原則,運用我國現有統計資料,不僅**次對我國近40年的總需求做出了較為確切完整的測定,而且**次運用“國民收入系數調整和因素扣除法”對我國近40年的總供給做出了較為確切完整的測定。
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宏觀政策選擇-中國(1952-1990年)經驗的理論分析 作者簡介
劉迎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兼中國社會科學院學位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成員,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l993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l996年被評為中用社會科學院院級突出貢獻專家。 歷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室副主任、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國民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所黨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調查與評價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南開大學、中山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山東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河南大學、重慶工商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兼職或客座教授。自1980年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以來,先后出版學術專著21部(包括獨著和合著),譯著2部,辭書1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400篇。包括澤著,獨立完成并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成果50余萬字。l990年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宏觀政策選擇—一中國(1952~1990年)經驗的理論分析》(陜西人民山出版社1993年版),于1994年獲團中央、文化部、廣播電視部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合組織評選的“首屆中國青年優秀圖書獎”。另有《中國期貨市場:起步•轉換•發展》(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經濟增長:格局與機理》(人民出版社l997年版)、《次高增長階段的中國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出社2002年第l版、2007年再版)等多部學術著作和論文獲省部級以上優秀科研成果獎。劉迎秋研究員長期從事宏觀經濟運行、中國經濟發展以及期貨交易和民營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參與和主持完成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重點項目《浙江經驗與中國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月版),正式出版后即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正在主持的研究項目有國家重點項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