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基礎理論、評測方法與實證分析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基礎理論、評測方法與實證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878587
- 條形碼:9787505878587 ; 978-7-5058-7858-7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基礎理論、評測方法與實證分析 本書特色
《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基礎理論、評測方法與實證》是迄今為止我國所進行的*大規(guī)模、指標體系*為完整、綜合測評傳媒種類*多的一項實證研究與評測分析,具有很高的實踐認識價值和理論促進價值。通過調(diào)查,我們不但對我國傳媒的公信力現(xiàn)實狀況進行了全面描述、梳理和測評判斷,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我們的方法論體系和相應指標體系的構建。
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基礎理論、評測方法與實證分析 內(nèi)容簡介
1.本項目成果首次對媒介公信力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探討,對媒介公信力的中英文概念以及相關概念關系作了基礎性的界定,**次從橫向的跨地域差異及縱向的制度與社會變遷角度對媒介公信力的判斷維度和影響因素作了探討,對一些建立在西方社會基礎上的分析理論提出了新的思考,原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基于我國現(xiàn)實的媒介公信力判斷維度的理論假設和媒介公信力生成模式,全面分析了公信力對媒介功能的影響。本項研究成果在具體探討了媒介公信力理論問題的五個方面(基本概念的界定、維度探討、影響因素分析、生成機制、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后,又針對我國的現(xiàn)實提出了兩點思考:一是社會系統(tǒng)性因素作用下的媒介公信力下降對政府形象的影響問題;二是市場化進程下我國媒介公信力的可能變化問題。 2.本項目成果在大量研究、總結國際學術界近百年來關于傳媒公信力評測理論和方法及眾多實證案例的基礎上,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可將中國大眾傳媒公信力狀況進行量化表達的傳媒公信力測評指標。中國大眾傳媒公信力的狀況究竟如何、怎樣才能提高傳媒公信力,可以說是傳媒公信力研究中*為迫切、*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論題。而這一問題解決的基礎就是建立適合中國社會背景的傳媒公信力測評體系,因為只有在確切了解公信力實際狀況的基礎上,才能對傳媒公信力的建設問題提出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和實證支持的方案和建議。因此,探究中國公信力的特點并建立傳媒公信力測評指標,成為本項研究的另一重點。圍繞這一目標,本項研究重點解決了評測方法上的兩個基本問題:**是分析中國大眾在判斷媒介是否可信時都看重哪些因素;第二是建立傳媒公信力的測評量表。在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我們對傳媒公信力評判準則的重要程度和公信力的評判特點進行了分析。*后,通過探索性和證實性因子分析、信度效度檢驗等統(tǒng)計技術對中國大眾傳媒公信力的測量指標進行篩選和分析,*終建立起了具有很高科學認識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傳媒公信力的測評量表。 3.我們于2005年11月組織實施了《中國傳媒公信力問題的全國居民調(diào)查》,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所進行的*大規(guī)模、指標體系*為完整、綜合測評傳媒種類*多的一項實證研究與評測分析,具有很高的實踐認識價值和理論促進價值。事實上,通過調(diào)查,我們不但對我國傳媒的公信力現(xiàn)實狀況進行了全面描述、梳理和測評判斷,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我們的方法論體系和相應指標體系的構建。
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基礎理論、評測方法與實證分析 目錄
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基礎理論、評測方法與實證分析 節(jié)選
《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基礎理論、評測方法與實證》內(nèi)容簡介:1.本項目成果首次對媒介公信力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探討,對媒介公信力的中英文概念以及相關概念關系作了基礎性的界定,**次從橫向的跨地域差異及縱向的制度與社會變遷角度對媒介公信力的判斷維度和影響因素作了探討,對一些建立在西方社會基礎上的分析理論提出了新的思考,原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基于我國現(xiàn)實的媒介公信力判斷維度的理論假設和媒介公信力生成模式,全面分析了公信力對媒介功能的影響。本項研究成果在具體探討了媒介公信力理論問題的五個方面(基本概念的界定、維度探討、影響因素分析、生成機制、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后,又針對我國的現(xiàn)實提出了兩點思考:一是社會系統(tǒng)性因素作用下的媒介公信力下降對政府形象的影響問題;二是市場化進程下我國媒介公信力的可能變化問題。2.本項目成果在大量研究、總結國際學術界近百年來關于傳媒公信力評測理論和方法及眾多實證案例的基礎上,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可將中國大眾傳媒公信力狀況進行量化表達的傳媒公信力測評指標。中國大眾傳媒公信力的狀況究竟如何、怎樣才能提高傳媒公信力,可以說是傳媒公信力研究中*為迫切、*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論題。而這一問題解決的基礎就是建立適合中國社會背景的傳媒公信力測評體系,因為只有在確切了解公信力實際狀況的基礎上,才能對傳媒公信力的建設問題提出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和實證支持的方案和建議。因此,探究中國公信力的特點并建立傳媒公信力測評指標,成為本項研究的另一重點。圍繞這一目標,本項研究重點解決了評測方法上的兩個基本問題:**是分析中國大眾在判斷媒介是否可信時都看重哪些因素;第二是建立傳媒公信力的測評量表。在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我們對傳媒公信力評判準則的重要程度和公信力的評判特點進行了分析。*后,通過探索性和證實性因子分析、信度效度檢驗等統(tǒng)計技術對中國大眾傳媒公信力的測量指標進行篩選和分析,*終建立起了具有很高科學認識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傳媒公信力的測評量表。3.我們于2005年11月組織實施了《中國傳媒公信力問題的全國居民調(diào)查》,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所進行的*大規(guī)模、指標體系*為完整、綜合測評傳媒種類*多的一項實證研究與評測分析,具有很高的實踐認識價值和理論促進價值。事實上,通過調(diào)查,我們不但對我國傳媒的公信力現(xiàn)實狀況進行了全面描述、梳理和測評判斷,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我們的方法論體系和相應指標體系的構建。
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基礎理論、評測方法與實證分析 作者簡介
喻國明,男,1957年生于上海,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傳媒經(jīng)濟與管理學會會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高校藝委會副會長、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常務理事等;北京市“跨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及“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人;主持了近200項輿論領域和新聞傳播領域的調(diào)查研究項目,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聞傳播理論、傳媒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傳播學研究方法。 已出版《傳媒影響力》、《解析傳媒變局》等15都學術專著,發(fā)表300余篇學術論文及調(diào)研報告。其論文、著作在新聞傳播學領域的引文率自2000年至今在中國大陸本學科學者中位列第一。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jīng)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