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875944
- 條形碼:9787505875944 ; 978-7-5058-7594-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 本書特色
《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 目錄
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 節選
《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內容簡介:來自不同學科的數十位學者通力合作,用實證調查、理論思辨、文本詮釋和現象分析的方法,從心理生活(區別于肉體生活)、文化生活(區別于經濟生活)和心靈生活(區別于日常生活)等角度出發,結合人們的物質生活狀況和社會生活狀況,對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狀況和特征,進行了描述和解讀。根據這些學者的研究,我們的時代是傳統神圣價值受到嚴重挑戰的時代,也是精神生活空間高度開放的時代;是精神生活越來越等同于文化消費的時代,也是人們越來越有條件過一種不受日常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拖累的精神生活的時代。我們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中存在的危機和隱患;另一方面要采取積極措施提升和滿足人們在世俗化和大眾消費時代的精神需求,尤其要發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在超越”觀念的積極作用,用作為“非神圣化的神圣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實踐,來克服內在超越傳統的內在弱點,實現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高水平協調發展。
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 相關資料
第一章 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的問題和方法第一節 “精神生活”的多重含義 二、“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既區別又聯系精神生活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領域、一種樣態,區別于人類生活的其他領域和其他樣態。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寫道:“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如果我們把“政治生活”當作廣義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部分的話,那么人類生活就可以劃分成為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這三個組成部分。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三分法,也是梁漱溟在《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一書采用的觀點。梁漱溟寫道:“據我們看來,所謂一家文化不過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總括起來,不外三方面:(1)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學、科學、藝術等是。宗教、文藝是偏于感情的,哲學、科學是偏于理智的。(2)社會生活方面,我們對于周圍的人——家族、朋友、社會、國家、世界——之間的生活方法都屬于社會生活一方面,如社會組織,倫理習慣,政治制度及經濟關系是。(3)物質生活方面,如飲食、起居種種享用,人類對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種是。”馬克思、梁漱溟所作出的這三種生活之間的區分,大致對應于當代德國哲學家尤根?哈貝馬斯(Juergen Habermas)在《交往行動理論》中所區分的三個“世界”的概念:“物質生活”對應于“客觀世界”,“社會生活”對應于“社會世界”,“精神生活”對應于“主觀世界”。
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 作者簡介
童世駿,男,1958年9月14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蕭山,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博士。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Dialectics of Modernization:Habermas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of Modernity(2000)等專著三部,及中英義論義一百余篇;合著專著二部,《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的西方哲學》(1994)等;主編著作多部,《意識形態新淪》(2006)等;主持英譯中著作五部,《跨越邊界的哲學——挪威哲學文集》(1999)等;個人德譯中著作一部,尤根·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2003)。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