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155547
- 條形碼:9787301155547 ; 978-7-301-1555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 本書特色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為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 內容簡介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的研究思路是從文化理論的維度來考察全球化在“后理論時代”的各個文化領域內的影響和作用,作者認為,后殖民主義經過一度式微之后再度崛起:賽義德、斯皮瓦克和巴巴這三位代表人物先后發表新著,使得學界對后殖民主義的研究與文化身份、種族問題、流散現象以及全球化問題融為一體,并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早先的女權主義/女性主義理論批評以性別研究的形式出現,并逐步分化為“性別研究”、“同性戀研究”和“怪異研究”等,這些研究課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顯示了女權主義或女性主義的多元走向。全球變暖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導致文學批評中生態理論話語的異軍突起,生態批評家一方面注重生態環境寫作和對經典文學文本的生態視角閱讀,使文學作品被隱匿的意義得以發掘出來,另一方面又試圖從文學文本的閱讀和闡釋之角度出發對生態批評的理論本身進行思考和重構。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編中的一篇文章就是作者試圖從生態批評的角度建構后現代生態環境倫理學的初步嘗試。隨著全球性移民潮愈演愈烈,“流散”現象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作為其必然結果的“流散寫作”的崛起,尤其是華裔流散寫作的崛起,則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對文化重建和文學史重新書寫的導向作用。文化研究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發展演變后已經愈來愈不滿足于英語世界的局限,因而逐步發展為“跨(東西方)文化”的研究。它雖然對傳統意義的比較文學產生過某種挑戰和沖擊,但在另一方面,又與后者形成了某種互動和互補作用。傳統的“歐洲中心主義”意義上的比較文學雖然在西方被認為已經“死亡”,但它的“跨學科”、“跨文化”以及“跨邊界”等特征則使其在全球化的時代又獲得了“新生”。在一個以信息傳播為主的高科技時代,人們對文字閱讀的興趣逐漸轉向對圖像的迷戀,因而出現在文學批評和文化批評中的“圖像的轉折”就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在某種程度上標志著“后理論時代”的來臨和理論的功能的轉變。 作者在《“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中試圖從一個廣闊的跨文化理論闡釋的視角對上述各種出現在“后理論時代”的人文思潮進行評介和理論闡釋,并結合其在中國語境中的傳播和變形提出可與國際同行進行討論和對話的獨特見解。作者認為,后理論時代的來臨為中國的文學和文化研究走向世界進而在國際人文科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鋪平了道路,在這方面,經過改造和重新建構的后現代和后殖民語境下的“新儒學”至少能夠成為全球化語境下的普適性理論話語之一。在這方面,我們中國的人文學者有許多工作可做,而《“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的討論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此外,《“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還對馬克思主義與解構理論的對峙和對話關系、哈羅德·布魯姆的修正主義批評理論、讓·鮑德里亞之于中國當代消費文化的意義等熱點問題作了探討,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應該說,上述這些課題都與“后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有著密切的關系。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 目錄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 節選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的研究思路是從文化理論的維度來考察全球化在“后理論時代”的各個文化領域內的影響和作用,作者認為,后殖民主義經過一度式微之后再度崛起:賽義德、斯皮瓦克和巴巴這三位代表人物先后發表新著,使得學界對后殖民主義的研究與文化身份、種族問題、流散現象以及全球化問題融為一體,并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早先的女權主義/女性主義理論批評以性別研究的形式出現,并逐步分化為“性別研究”、“同性戀研究”和“怪異研究”等,這些研究課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顯示了女權主義或女性主義的多元走向。全球變暖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導致文學批評中生態理論話語的異軍突起,生態批評家一方面注重生態環境寫作和對經典文學文本的生態視角閱讀,使文學作品被隱匿的意義得以發掘出來,另一方面又試圖從文學文本的閱讀和闡釋之角度出發對生態批評的理論本身進行思考和重構。《“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編中的一篇文章就是作者試圖從生態批評的角度建構后現代生態環境倫理學的初步嘗試。隨著全球性移民潮愈演愈烈,“流散”現象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作為其必然結果的“流散寫作”的崛起,尤其是華裔流散寫作的崛起,則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對文化重建和文學史重新書寫的導向作用。文化研究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發展演變后已經愈來愈不滿足于英語世界的局限,因而逐步發展為“跨(東西方)文化”的研究。它雖然對傳統意義的比較文學產生過某種挑戰和沖擊,但在另一方面,又與后者形成了某種互動和互補作用。傳統的“歐洲中心主義”意義上的比較文學雖然在西方被認為已經“死亡”,但它的“跨學科”、“跨文化”以及“跨邊界”等特征則使其在全球化的時代又獲得了“新生”。在一個以信息傳播為主的高科技時代,人們對文字閱讀的興趣逐漸轉向對圖像的迷戀,因而出現在文學批評和文化批評中的“圖像的轉折”就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在某種程度上標志著“后理論時代”的來臨和理論的功能的轉變。作者在《“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中試圖從一個廣闊的跨文化理論闡釋的視角對上述各種出現在“后理論時代”的人文思潮進行評介和理論闡釋,并結合其在中國語境中的傳播和變形提出可與國際同行進行討論和對話的獨特見解。作者認為,后理論時代的來臨為中國的文學和文化研究走向世界進而在國際人文科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鋪平了道路,在這方面,經過改造和重新建構的后現代和后殖民語境下的“新儒學”至少能夠成為全球化語境下的普適性理論話語之一。在這方面,我們中國的人文學者有許多工作可做,而《“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的討論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此外,《“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還對馬克思主義與解構理論的對峙和對話關系、哈羅德·布魯姆的修正主義批評理論、讓·鮑德里亞之于中國當代消費文化的意義等熱點問題作了探討,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應該說,上述這些課題都與“后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有著密切的關系。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
p> 王寧,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清華大學
外語系教授兼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
交通大學“致遠”人文科學講席教授、山東大學文
藝美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兼任國際文學理論學會秘書長、中國中外文學理論
學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等職。主要
著作有《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闡釋]》(1996)、 《比
較文學與當代文化批評》(2000)、 《(二十世紀西方
文學比較研究)》(2000)、《文學和精神分析學》(2002)、
《超越后現代主義》(2002)、 《全球化和文化研究》
(2003)、《全球化、文化研究和文學研究》(2003)、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2004)、
《c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2006)、《(翻譯研究的文
化轉向》(2009)等;在七十多種國內外期刊或文
集中發表中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