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分布計算應用模型 版權信息
- ISBN:703024406
- 條形碼:9787030244062 ; 978-7-03-024406-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分布計算應用模型 本書特色
《分布計算應用模型》是這一研究成果的展現。 分布計算的目標是把多臺聯網的計算機統一起來,讓它們共享信息或其他資源,主要包括多媒體系統、客戶/服務器系統、并行計算、WEB編程、移動Agent等。近年來,作者從事了分布計算應用工作,尤其對在異構環境下的任務調度模型、高校知識網格及其關鍵服務模型、WAP應用模型、基于構件的企業信息系統模型、對等網絡資源管理模型、基于經濟智能主體的網格資源管理模型等進行了較為系統和深入的研究。
分布計算應用模型 內容簡介
《分布計算應用模型》主要探討了運行于獨立計算機系統上,通過彼此協作,執行網絡服務、網絡應用等模式與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分布計算概述、基于異構環境的任務調度模型、高校知識網格及其關鍵服務模型、WAP應用模型、基于構件的企業信息系統模型、對等網絡資源管理模型、基于經濟智能主體的網格資源管理模型等。《分布計算應用模型》文字精練、重點突出,可供分布式并行計算、網絡計算、WAP計算等領域的科技技術人員參考。
分布計算應用模型 目錄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分布計算系統的發展
1.2 分布計算系統的概念
1.3 同構型與異構型分布計算系統
1.4 分布計算系統的優點
1.5 分布計算系統存在的問題
1.6 分布計算系統的透明性
1.6.1 透明性的概念
1.6.2 影響透明性的主要因素
1.7 計算模式
1.7.1 單機計算
1.7.2 分布式計算
1.7.3 并行計算
1.8 分布式計算的優點
參考文獻
第2章 基于異構環境的任務調度模型
2.1 一種QoSMin-Min異構分布式系統任務調度策略
2.1.1 相關工作
2.1.2 QoSMin-Min調度策略
2.2 基于QoS的混合Min-Min任務調度策略
2.2.1 相關工作
2.2.2 調度策略
2.2.3 實施
2.3 異構環境下的混合遺傳調度策略
2.3.1 遺傳算法概述
2.3.2 相關工作
2.3.3 混合遺傳調度算法
2.3.4 實施
2.4 異構環境下子任務可分解的調度策略
2.4.1 相關工作
2.4.2 子任務可以分解的調度策略
2.4.3 實施
2.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高校知識網格及其關鍵服務模型
3.1 研究背景
3.1.1 高校信息化建設現狀
3.1.2 知識網格研究現狀
3.2 語義網格和知識網格研究
3.2.1 語義WEB概述
3.2.2 網格與P2P系統
3.2.3 語義網格
3.2.4 知識網格
3.3 高校知識結構分析和知識表示
3.3.1 高校知識結構分析
3.3.2 高校知識結構的知識表示
3.4 高校知識網格體系結構
3.4.1 知識網格形式化表示
3.4.2 高校知識網格定義
3.4.3 高校知識網格構建方法
3.4.4 基于服務的高校知識網格體系結構
3.4.5 高校知識網格的團隊知識應用場景
3.5 團隊知識共享模型
3.5.1 團隊知識共享模型定義
3.5.2 團隊知識模型中知識表示
3.5.3 知識共享模型上的操作
3.5.4 知識訂閱和通知模型
3.5.5 實現算法
3.5.6 算法分析
3.5.7 實驗分析
3.6 知識推薦服務模型
3.6.1 用戶偏好分析
3.6.2 協同過濾推薦算法
3.6.3 系統實現和試驗分析
3.7 個人知識共享模型
3.7.1 個人知識節點表示模型
3.7.2 個人知識查詢
3.7.3 個人知識模型更新
3.7.4 實驗分析
參考文獻
第4章 WAP應用模型
4.1 研究背景
4.1.1 WAP規范研究現狀
4.1.2 WAP應用研究現狀
4.2 WAP模型及相關技術研究
4.2.1 WAP模型
4.2.2 WAP應用安全模式
4.2.3 個性化推薦
4.2.4 移動搜索
4.3 基于wAP的移動內容服務模型
4.3.1 移動內容服務模型
4.3.2 關鍵技術及實現策略
4.3.3 模型實現及評價
4.4 移動內容服務系統安全模式
4.4.1 安全要求
4.4.2 安全模式
4.4.3 模式評價
4.5 移動內容服務個性化推薦模型
4.5.1 問題的提出
4.5.2 個性化推薦模型
4.5.3 性能評價
4.6 基于WAP的移動搜索模型
4.6.1 移動搜索模型
4.6.2 模型實現與評價
參考文獻
第5章 基于構件的企業信息系統模型
5.1 研究背景
5.1.1 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現狀
5.1.2 基于構件的軟件開發研究現狀
5.2 基于構件的軟件開發基礎理論
5.2.1 領域工程概述
5.2.2 基于構件的軟件開發概述
5.2.3 基于構件的企業信息系統領域開發流程
5.3 企業信息系統領域關鍵技術研究
5.3.1 訪問控制技術介紹
5.3.2 基于角色的三維空間訪問控制模型研究
5.3.3 工作流技術介紹
5.3.4 基于子任務和動作的工作流管理系統模型研究
5.3.5 報表技術研究
5.3.6 基于角色的客戶協同定制化報表系統模型研究
5.4 構件化的企業信息系統領域通用框架模型研究
5.4.1 企業參考模型體系結構
5.4.2 企業信息系統基本組成
5.4.3 GFEIS模型體系結構
5.4.4 GFEIS模型的構件模型
5.4.5 GFEIS模型的構件約束
5.4.6 GFEIS模型裝配算法
5.4.7 基于.NetRemoting技術的分布式構件庫模型
5.4.8 GFEIS模型應用實例
5.5 基于QoS和離散微粒群算法的wEB服務組合研究
5.5.1 WEB服務概述
5.5.2 微粒群算法原理
5.5.3 基于QoS和離散微粒群算法的WEB服務組合研究
5.5.4 仿真實驗
參考文獻
第6章 對等網絡資源管理模型
6.1 對等網絡及相關技術
6.1.1 對等網絡概述
6.1.2 對等網絡拓撲模型
6.1.3 對等網絡應用
6.2 結構化對等網絡資源發現機制
6.2.1 相關工作
6.2.2 CRF路由算法
6.2.3 節點的自治
6.2.4 性能分析
6.2.5 實驗仿真
6.3 基于語義的對等網絡資源發現機制
6.3.1 相關工作
6.3.2 文獻的語義表示
6.3.3 基于語義的搜索模型
6.3.4 性能分析
6.3.5 實驗仿真
6.4 基于語義的對等網絡資源發現機制
6.4.1 相關工作
6.4.2 信任度模型
6.4.3 復雜度分析
6.4.4 實驗仿真
參考文獻
第7章 基于經濟智能主體的網格資源管理模型
7.1 網格理論概述
7.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7.1.2 網格的基本概念和特點
7.1.3 網格體系結構
7.1.4 網格研究現狀
7.2 網格理論相關研究
7.2.1 網格環境下的資源管理的相關研究
7.2.2 網格資源管理中使用經濟學方法的研究
7.2.3 網格資源管理中使用智能主體技術的研究
7.3 基于經濟智能主體的網格資源發現模型
7.3.1 問題描述
7.3.2 基于經濟智能主體的資源發現模型
7.3.3 討論
7.3.4 相關工作
7.4 網格資源分配策略中的博弈
7.4.1 定義
7.4.2 問題描述
7.4.3 網格資源的博弈模型
7.4.4 網格中博弈的定義
7.4.5 網格合作博弈中的納什均衡
7.4.6 算法設計
7.4.7 仿真結果分析
7.4.8 仿真結果
7.4.9 結論
7.5 基于經濟智能主體的網格資源調度與配置的框架設計
7.5.1 信號博弈理論
7.5.2 基于經濟智能主體的網格資源調度的框架設計
7.5.3 模型分析
7.5.4 模型解的證明
7.5.5 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分布計算應用模型 節選
(3)開發階段是根據在設計階段形成的本體元語模型,并結合實際的業務領域內容和需求,使用具體的具有使用和開發效率的本體語言來進行本體的表示。這個階段一般由知識工程師使用特定的本體語言開發工具來完成。在這個階段完成后,形成可供系統實際使用的本體。 (4)部署階段是在知識系統開發和使用過程中,使得系統開發人員以及系統用戶能夠熟悉在開發階段所創建的本體含義、作用范圍和使用方法。在這個階段,設計出來的本體才實際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5)評估階段可以發生在上述的任何一個階段,例如,在設計階段中可以評估設計出來的本體元語模型是否滿足分析階段中所提出的需求模型,在部署階段評估知識本體的可用性等。但是,*后還需要綜合評估創建本體結構的合理性,本體之間的關系是否滿足系統要求以及是否存在矛盾,創建的本體粒度是否合理,是否支持未來業務的擴充等方面的內容,是否能夠合并一些輕量級本體等方面的內容。 相同的步驟在不同類型的本體上對應不同的內容范圍,例如,領域本體的分析階段,是根據頂級本體內容、關系和具體領域的業務內容、規則,來分析領域建立領域本體的有關知識模型,而應用本體的分析階段是根據領域本體和具體的應用內容、業務要求,來分析應用本體的有關知識模型。 在圖3-10中本體構造過程的時間長短用代表不同類型本體構造過程的圓周長度來表示,可以知道頂級本體創建的時間*長,而應用本體創建的時間*短。這是因為每種類型本體所表示的概念范圍是不一樣的。頂級本體表示的是一般的*普通的概念,它的作用范圍*大,它也是*為抽象的,它經常依賴于不同領域本體之間的共性來創建和更新。因此它的構造過程是*長的。同理可以知道領域本體的構造時間比應用本體的構造時間要長。 每種類型本體的構造過程之間通過鏈條來進行連接和驅動。鏈條表示不同類型本體之間的信息傳遞。通過鏈條連接形象地表明每種類型本體構造的周期頻率,頂級本體的更新頻率*慢,領域本體次之,應用本體*快。可以把三個構造過程圓環分別看成驅動輪,這樣在此模型中就存在三種本體構造方法。它們依次是頂級本體驅動法、領域本體驅動法和應用本體驅動法。頂級本體驅動法是指以頂級本體構造過程作為驅動,首先建立頂級領域本體,在建立頂級本體過程中通過向領域本體傳遞相關信息來啟動領域本體的構造過程,領域本體構造過程在啟動后開始應用本體的構造,將已創建的領域本體信息反饋到頂級本體的構造過程中。應用本體驅動法與頂級本體驅動正好相反。 ……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