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歷史發展
第1節 課程研究的歷史發展
一 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的早期發展:博比特與查特斯的貢獻
二 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發展的里程碑:拉爾夫·泰勒的貢獻
三 學科結構運動與學術中心課程
四 實踐性課程開發理論:施瓦布的貢獻
五 課程領域的概念重建:“解放興趣”的追求
第二節 教學研究的歷史發展
一 啟蒙時期教學論的確立:拉特克與夸美紐斯的貢獻
二 啟蒙時期教學論的發展:盧梭與裴斯泰洛齊的貢獻
三 19世紀教學論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學論
四 20世紀教學研究的發展線索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的涵義
一 課程的涵義
二 教學的涵義
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一 現代教育中課程與教學的分離
二 課程與教學分離的認識論根源:二元論
三 20世紀課程與教學整合的第1次努力:杜威的貢獻與局限
四 20世紀課程與教學的重新整合:“課程教學”的理念
第二章 課程開發區與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
第1節 課程開發的基本模式
一 目標模式
二 過程模式
第二節 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
一 以認知發展為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
二 以行為控制為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
三 以人格發展為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
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的目標
第1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涵義與功能
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涵義
二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功能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取向
一 “普遍性目標”取向
二 “行為目標”取向
三 “生成性目標”取向
四 “表現性目標”取向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確定
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來源(課程開發的基本維度)
二 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環節
第四章 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
第1節 課程內容的選擇
一 課程選擇的基本取向
二 課程行徑的基本環節
第二節 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 教學方法的本質
二 教學方法的選擇
三 教學方法的選擇
第五章 課程與教學的組織
第1節 課程組織的涵義與基本標準
一 課程組織的涵義
二 課程組織的基本標準
第二節 課程類型及其組織結構
一 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
二 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
三 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四 直線式課程與螺旋式課程
五 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第三節 教學組織
一 班級授課組織
二 個別化教學組織
三 教學過程的組織
第六章 過程實施與教學過程
第1節 課程實施的涵義與研究價值
一 課程實施的涵義
二 課程實施的研究意義
第二節 課程實施的基本取向
一 忠實取向
二 相互適應取向
三 課程創生取向
四 三種取向的比較及啟示
第三節 課程實施的基本模式
一 “研究、開發與傳播”模式
二 蘭輿課程變革動因模式
三 課程變革的情境模式
第四節 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一 課程變革的特征
二 學區的特征
三 學校的特征
四 外部環境的特征
第五節 教學過程的本質
一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
二 教學過程是教學認識過程與人類一般認識過程的統一
三 教學過程是教養和教育的統一
第六節 課程實施與教學設計
一 課程實施與教學的關系
二 從課程實施的基本取向看教學設計
第七章 課程與教學的評價
第1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涵義、功能與類型
一 何謂課程與教學的評價
二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功能
三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類型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發展與取向
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發展
二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基本取向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模式觀
一 評價的模式及其指標
二 幾種典型的評價模式
第八章 課程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第1節 課程研究與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 課程研究的一般趨勢
二 20世紀世界課程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 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四 中國課程教材改革的未來走向
第二節 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一 教學研究的一般趨勢
二 建構主義教學觀及相應的教學模式
后記
附《課程與教學論》自學考試大綱
《課程與教學論》出版前言
I 課堂性質與設置目的
II 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III 有關說明與實施要求
附錄 題型及舉例
自學考試大綱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