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動態語言知識更新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59251
- 條形碼:9787100059251 ; 978-7-100-05925-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動態語言知識更新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北京語言大學張普教授的第三部個人選集,收錄了他的與“動態語言知識更新”研究有關的論文19篇,附錄7篇。分為五個部分,涉及作者在總結上個世紀國內外語言資源建設的基礎上,對新世紀的語言資源研究的深入思考,并分別論述了對“動態語言知識更新”研究的理論、方法論、實踐和相關的研究與成果。作者力主建立“動態流通語料庫”;在語言研究的時間觀的爭議中,強調歷時研究與共時研究雙重,并基于現代大眾傳媒的發展,提出“共時中有歷時和歷時中有共時”的“相對時間觀”;對于語感進行了一些基本分類,提出通過測量大眾傳媒的流通度這個“白箱”來相似計算大眾語感這個“黑箱”,提出計算機的“語感模擬”,把重要的語言規律“約定俗成”推向可計算。
動態語言知識更新研究 目錄
前言
**部分 思考篇
關于大規模真實文本語料庫的幾點理論思考
關于語感與流通度的思考
關于網絡時代語言規劃的思考
信息處理用語言知識動態更新的總體思考
關于漢語語料庫的建設與發展問題的思考
第二部分 控制論篇
控制論與語言學的關系極其密切——主持人的話
關于控制論與動態語言知識更新的思考
關于種族信息量的測定與語感模擬
關于“約定俗成”的約定俗成
第三部分 理論篇
語言信息處理領域的一個新的命題——主持人的話
論歷時中包含有共時與共時中包含有歷時
關于動態語言知識更新與流通度問題
當前字、詞、語量化研究的五個深化方向
第四部分 應用篇
1997中文報紙媒體流通度分析
流通度在IT術語識別中的應用分析——關于術語、術語學、術語數據庫的研究
基于DCC的流行語動態跟蹤與輔助發現研究
“突發事件”專題解讀——兼評“2004中國主流報紙十大流行語”發布
2005新增“教育類”“安全專題”“聯合國專題”解讀——兼評“2005春夏季中國主流報紙十大流行語”
字母詞語的考察與研究問題
第五部分 附錄篇
語言的意義及其獲取
關于“監控語料庫”的評述
古代漢語語料庫建設
現代漢語語料庫建設
漢語字頻和詞頻研究
論多媒體技術在語言信息處理中的作用
語言的多媒體性與多媒體語言知識的作用
參考文獻
后記
動態語言知識更新研究 節選
**部分 思考篇
關于大規模真實文本語料庫的幾點理論思考
一、關于語料庫建設
我國的語料庫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那時的語料庫叫語言資料庫,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字詞典的編纂提供例句或者給語言學家研究語言提供**手資料。而信息處理領域的專家由于信息處理的需要,也差不多同時開始在計算機中建立語言資料庫,用以自動獲取語言統計知識,對語言進行計量研究。80年代中期,陸續有電子版的語言資料庫及其統計成果投入使用,這種建立在計算機中的語言資料庫簡稱語料庫(corpus),它是大規模真實文本的有序集合,是利用計算機對語言進行各種分類、統計、檢索、綜合、比較等研究的基礎,而“文本”(text)則是語言的符號串,文字信息的處理對象,是依據語言學的原則和數理統計的方法從自然語言中抽取出來的。根據研究的需要,所抽取的文本的長度有時是其自然長度,有時是定長的。在從相對無限的自然語言材料中抽取有限的文本時,有時是等密度的,有時是不等密度的。
……
動態語言知識更新研究 作者簡介
張普,男,1966年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專業畢業。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中文教學現代化學會理事長、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常務理事。 曾參加《漢語大字典》編纂,教授《現代漢語》、《漢語信息處理概論》等果程。研究涉及漢字編碼、漢字字形庫建造.漢字部件分析統計、漢語語料庫的建設、漢語自動分詞、漢語古籍整理研究現代化等領域。在北京語言大學期間主要從事普及型漢字輸入方法研究、漢語信息處理術語國家標準研制、漢字部件國家標準研制、信息處理用現代漢語語義分析、多媒體光盤評價、漢語教學課件制作、網絡遠程漢語教學等領域的研究。著有《漢語信息處理研究》、《漢字編碼鍵盤輸入文集》等,主編《中華小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分卷》、《對外漢語教學與現代化教育技術》等。 近10年來致力動態流通語料庫建設和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提出了“共時中有歷時和歷時中有共時”的“相對時間觀”以及計算機的“語感模擬”等創新觀點,在動態流通語料庫建設的理論、方法論、實踐方面均有建樹。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