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1274288
- 條形碼:9787811274288 ; 978-7-81127-428-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 內容簡介
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看似熟悉(如對心理效應詞條和具體的傳播活動)但又有些陌生的內容。它是以詞典的形式,把精心選擇的130條心理效應和生機勃勃的傳播活動(包括新聞傳播、廣告傳播、影視傳播等)聯系起來,用心理效應所包含的理論和知識去詮釋傳播活動中的傳者及受眾的心理特點和規律;反之,又用豐富多彩的傳播實踐活動去驗證心理效應的內涵。
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新聞與傳播心理學案例教學的教材,也可以把它視為一本傳播心理效應的詞典,同時它還是一本有關傳播心理學方面的趣味讀物。
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 目錄
A
1.暗淡效應
2.暗示效應
3.安慰劑效應
B
4.巴納姆效應
5.包裝效應
6.標簽效應
C
7.蔡加尼克效應
8.菜肴名稱效應
9.出其不意效應
10.詞頻效應
11.從眾效應
12.錯誤信息效應
D
13.登門檻效應
14.第三人效應
15.定勢效應
16.對比效應
17.多米諾骨牌效應
F
18.反暗示效應
19.犯錯誤效應
20.反饋效應
21.反向思維效應
22.飛去來器效應
23.緋聞效應
24.馮·雷斯托夫效應
25.風俗效應
26.否定效應
27.附著信息效應
G
28.感化效應
29.高空跳遠效應
30.戈培爾效應
31.公共輿論效應
32.觀眾效應
33.廣告的心理效應
34.廣告負效應
35.過度合理化效應
36.過度獎勵效應
37.過度效應
H
J
K
M
N
O
P
Q
S
T
S
Y
Z
譯條英文譯名
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 節選
A
1.暗淡效應(dimming effect)
暗淡效應是指在光線比較暗淡的場所,交往雙方因為彼此看不清對方的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的心理現象。
暗淡效應產生的心理實質在于人們的自我保護心理,更多見于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活動中。在人際交往中。作為非語言符號的面部表情起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交往雙方往往會根據對方的表情、語言來判斷其真實意圖。初次進行交往的雙方容易帶有戒備心理,不愿意過多地暴露自己的真實思想。尤其是在光線明亮的地方,交往雙方更容易有意識地掩飾自己,這便影響了雙方進一步的交流和溝通。但是在光線比較暗的環境中,雙方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不易被察覺,戒備感會下降,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會高于光線比較明亮的場所。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案例:有位男子鐘情于一位女子,但每次約會,總覺得談話不投機。一天晚上,他約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線比較暗的酒吧,結果這次談話比較融洽。從此以后,這位男子將約會的地點都選擇在光線比較暗的公共場所。幾次約會之后,他倆終于決定結下百年之好。
……
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 作者簡介
劉京林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傳播心理研究所所長。主要著作:《新聞心理學概論》、《大眾傳播心理學》、《劉京林自選集》,主編:《新聞心理學論文集》、《傳播·媒介與心理》、《新聞心理學原理》、《新聞心理學》。參與編寫:《現代管理心理學》、《心理咨詢百科全書》、《大學生心理咨詢》等。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