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065498
- 條形碼:9787308065498 ; 978-7-308-06549-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 本書特色
《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復論》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 內容簡介
簡介 本書的中心命題,是通過嚴復譯案亞當 斯密的《國富論》來了解西洋經濟學說在晚清中文概念與詞匯尚不足的情況下,是以怎樣的思想方式和具體的言辭引入中國。從追求富強的角度來看,這本以提倡“自由放任”、“反重商主義”和“*小政府”為主旨的《國富論》,對清末的知識界以及積弱的經濟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又是如何。
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 目錄
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 節選
《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復論》與中國》的中心命題,是通過嚴復譯案亞當 斯密的《國富論》來了解西洋經濟學說在晚清中文概念與詞匯尚不足的情況下,是以怎樣的思想方式和具體的言辭引入中國。從追求富強的角度來看,這本以提倡“自由放任”、“反重商主義”和“*小政府”為主旨的《國富論》,對清末的知識界以及積弱的經濟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又是如何。
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 相關資料
1 綜觀概述本書的中心命題,是通過嚴復(1854-1921)譯案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9-1790)的《國富論》(或譯為《原富》,1776年初版),(1)來了解西洋經濟學說在中文詞匯與概念尚不足的情況下,是用哪種詞語和“思想方式”傳人的?(2)從追求富強的角度來看,這本以提倡“自由放任”、“反重商主義”、“最小政府”為主旨的《國富論》,對清末的知識界和積弱的經濟,產生了哪些影響與作用?1.1 主題與架構第1章在說明本書的命題與架構之后,綜述19世紀末中國對斯密和《國富論》的介紹,以及嚴復在1896-1901年間譯案此書的經過與感受,然后分析論述學界對嚴復研究的成果。第2章先介紹斯密的經濟思想,以及《國富論》的主要內容,之后解說此書在其他非英語國家有過哪些不同的譯本,這些文化背景和經濟條件各異的國家,對《國富論》所傳達的經濟思想,產生過哪些不同的反應。有了這項國際性的比較之后,才更能理解:此書在中國只有過4種譯本,比起日本的14種和德國的10種,熱烈度并不高。中國各界對此書的反應,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也只能說是平淡無奇。第3章分析為什么嚴復要譯這本書,以及《原富》是怎么翻譯的。政治經濟學并非嚴復的專業,他如何把這本開創古典經濟學說體系的《國富論》,在文字上濃縮譯成“骎骎與晚周諸子相上下”的《原富》?從嚴復310條6萬余字的案語中,可以看出他有“托譯言志”的傾向,也可以看出他對經濟事務的見解,有不少是“即興式”的,是“語意膨脹式”的,而非有系統、有組織、有理論基礎的。第4章根據這些案語,分析嚴復對《國富論》內容的理解。斯密除了論述國家經濟富強的性質之外,從經濟理論發展史的觀點來看,他也提出了一些相當影響后世的經濟理論(例如“看不見的手”)。嚴復是怎么譯介這些概念的?他的理解可靠嗎?嚴復對斯密的學說有過哪些批評與贊許?第5章再度從嚴復的案語,來分析他自己的經濟見解:(1)他認為中國的經濟有哪些弊端?(2)他心目中的經濟自由主義,具體而言有哪些內容與主張?(3)他對一般經濟事務與政策有哪些意見?我認為這些內容展示出:嚴復對各種經濟問題是有他的見解,但還談不上經濟“思想”。第6章的主題是《原富》出版之后,中國知識界有哪些響應?第6.1節舉例說明嚴復翻譯西洋名著對中國知識界的影響,以及不同立場人士對嚴譯的批評;之后以梁啟超對《原富》的評介為例,說明此書在中國知識界被接受的程度。第6.2節分析論述《原富》
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 作者簡介
賴建誠(lai@mx.nthu.edu.tW,www.ecorl.nthu.edu.tw),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1992-1993)。臺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專攻經濟史、經濟思想史。
學術著作:《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1912-1949》(1990)、Adam Smith aCFOSS Naaons.Translan'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WealthofNations(2000,OxfordUP,主編)、《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2002)、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啟超的經濟面向》(2006),《邊鎮糧餉:明代中后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2008)。半學術性的文集:《重商主義的窘境》(1992)、《年鑒學派管窺》(譯著,1996,2003)、《綠野仙蹤與中國》(1998),《西洋經濟史的趣味》(2008)。譯有雷蒙·阿隆《入戲的觀眾》(1987,1992,2000,2006)、西蒙·波伏娃《波伏娃的告別:與薩特的對話》(2002,2006)、《波伏娃的告別:再見,薩特!》(2002,2006)。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