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柏遼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原版引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442132
- 條形碼:9787540442132 ; 978-7-5404-421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柏遼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原版引進) 內容簡介
《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的問世要歸功于兩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帕格尼尼(據說這首作品原本是為他而寫的)和拜倫(他的《恰爾德·哈羅爾德》影響了這首作品的標題),但這兩個人所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卻很難確定。柏遼茲那本富于想象力的《回憶錄》在事實方面并非永遠十分可靠,它上面有這樣的敘述:帕格尼尼請柏遼茲為他寫一首以中提琴獨奏為主的交響作品,可當他看到**樂章的分譜后卻抱怨說:“休止太多,我必須從頭拉到尾。”柏遼茲進一步回憶說,看到自己創作的曲子不符合帕格尼尼這位大師的要求,他決定徹底放棄為那位著名魔鬼提琴家寫一首炫技作品的想法,“而是將中提琴放置在我在意大利阿布魯奇地區旅行時留下的詩一般的回憶之中,并且將它變成一種拜倫《恰爾德·哈羅爾德》式的憂郁空想家”。 至于拜倫對這首作品的影響,柏遼茲既沒有引用《恰爾德·哈羅爾德》中的文字,也沒有采用其中的任何故事情節。他本人為四個樂章分別寫了標題,代表著哈羅爾德并且反復出現的固定樂思(第13頁第4小節:獨奏中提琴),與其說描寫的是位充滿激情的叛逆者,不如說是位空想式的觀察者;與其說是拜倫式的,不如說是柏遼茲式的。 這首交響曲自由地采用了傳統結構。**樂章的柔板引子為“固定樂思”奠定了一個基礎,主題首先由木管以小調謹慎地呈現,然后隨著獨奏中提琴的**次進人(第13頁第4小節)逐漸突現出來。在該樂章快要結束前,這個“固定樂思”以弦樂的賦格段(第64頁第7小節)再現。這個“固定樂思”還在后面幾個樂章中以不同節奏形式再次出現,尤其是在第二樂章(作為頌歌旋律對位,第89頁第2小節:中提琴獨奏)和第三樂章(作為對小夜曲抒情主題的一個評說,第113頁第10小節:中提琴獨奏)中。在第四樂章中,中提琴先是以前面幾個樂章中的回憶樂段一再打斷喧鬧的樂隊,但隨后便在絕大多數時間里保持沉默,直到這個“固定樂思”*后以支離破碎的形式再現,并很快被樂隊*后的爆發所淹沒。
柏遼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原版引進) 目錄
柏遼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原版引進) 作者簡介
艾克托爾·路易·柏遼茲目錄,HectorBerlioz 法國作曲家、指揮家、評論家、浪漫樂派。 1803年生于格勒諾布爾的拉科特-圣安德烈,早年學過長笛和豎笛,后來又學吉他,但從未學過鋼琴; 1821年他遵從父命赴巴黎進醫科學校; 1822年申請學習音樂并開始創作歌劇; 1823年成為勒絮爾的私人學生后,又創作了一部清唱劇; 182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雷哈和勒絮爾; 1827年在奧德翁劇院觀看英國肯布爾劇團上演的《哈姆雷特》;進而迸發出對劇中扮演奧菲利婭的愛爾蘭女演員哈里特·史密森狂熱的愛情; 1830年創作的《幻想交響曲》,副標題為“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自傳式地描敘他對于史密森小姐的愛情,此交響曲于同年12月5日演出; 1832年12月他終于見到了史密森小姐,10個月后同她結了婚。在此后的幾年中創作了一些他筆下最偉大的作品,其中包括《哈羅爾德在意大利》、《葬禮與凱旋》、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紀念亡靈大彌撒曲》等; 1841年他的婚姻破裂后,與歌唱家瑪麗·雷西奧同居。隨后的幾年中他經常旅行,訪問過俄國、英國、意大利; 1856年開始了歌劇《特洛伊人》的寫作; 1858年完成,這部歌劇是柏遼茲的杰作,因規模過于龐大,在劇院上演的種種努力未能實現; 1860-1862年完成他的最后一部歌劇《比阿特麗斯和本尼迪克》后就再沒寫作; 1869年柏遼茲在巴黎去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