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三輯:經典詮釋之定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377121
- 條形碼:9787563377121 ; 978-7-5633-7712-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三輯:經典詮釋之定向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主題特稿、專論、觀潮嶼、學思錄、新葉林、會議錄、回音谷等欄目探討了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研究。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三輯:經典詮釋之定向 目錄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三輯:經典詮釋之定向 節選
本輯特稿是勞思光先生的《論非絕對主義的新基礎主義》一文,是先生近年來少有的長文,是對20世紀世界哲學發展潮流的一個回顧、總結、回應與救治,是“面對當的長文,是對20世紀世界哲學發展潮流的一個回顧、總結、回應與救治,是“面對當代哲學及文化的危機,為哲學思維尋覓出路”。本輯的另一篇特稿是來自于美國著名教授ThomasA.Metzger(墨子刻)與勞思光先生商榷的文章。生商榷的文章。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三輯:經典詮釋之定向 相關資料
有人說,中國哲學缺乏分析,只有直覺。從總體上說,中國哲學重視直覺;但是,如果說完全沒有分析,就未免絕對化了。朱熹就很重視“條分縷析”,在注解四書時,就經常運用這種方法。不過,朱熹不是為分析而分析,分析本身并不是目的,分析的第一個目的,是建立分層理論或層級理論,其最終目的則是完成中國哲學所特有的有機整體論,更確切地說是生命整體論。朱熹的分析方法,遭到陸九淵的批評。陸九淵主張“先立乎其大者”,所以他不著書,更不作注解。朱熹說:“義理事物,其輕重固有大分,然于其中,又各自有輕重之別。圣賢于此,錯綜斟酌,毫發不差,固不肯枉尺而直尋,亦未嘗腭柱而調瑟,所以斷之,一視于理之當然而已矣。”(頁339)義理之中分出輕重,輕重之中又分出輕重,要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仔細“斟酌”,作到“毫發不差”。如果在細微之處錯了,大處則必然跟著錯,這就是“枉”尺而尋不能“直”。因此,“析理則不使有毫厘之差”(頁36),這樣才能將書中的義理“斷”得清清楚楚。這是朱熹注解四書的一個重要方法。正是運用這種“析理”的方法,朱熹將四書中的許多重要范疇,特別是一些核心范疇,分成不同層次,分別加以說明,再用綜合的方法,將其聯系起來。所謂綜合,總是伴隨著分析的,沒有分析,便無所謂綜合(反過來也是一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朱熹很重視分析。當然,這種分析與現代哲學所說的“邏輯分析”、“語言分析”不是一回事,它主要是“義理分析”即‘析理’,也可以說是“概念分析”;但是,我們所說的“概念”,與西方哲學的概念又有不同,對此,要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四書中的中心概念或最高概念是“道”,但是,究竟什么是“道”?歷來的注釋家都未能提出比較詳細的解釋,只是隨各人的理解而說之;或者不作解釋,作為現成的范疇而用之。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不容易說清楚。這也許有一個好處,就是保留其全部意義,讓人們去體會,一旦說出來,就會破壞其“全”。但是,這樣就很難深入了解其中的具體涵義。不能了解其中的具體涵義,其整體把握也就不甚了了。宋代理學又稱道學,其全部學說就是對“道”的解說,他們雖然用“理”字代替了“道”字,對于“道”的解說也就變成了對“理”的闡述,但是,在朱熹之前,還沒有人對“理”作出比較深入全面的解釋。正是朱熹第一個提出了全面解釋,區分出“理”的不同層面的涵義,而這項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注解四書完成的。四書中的“道”,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
- 主題: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
《四書集注》(全名是《四書章句集注》)是對”四書”的注解,又是朱熹最主要的哲學著作,即又以注釋經典的方式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這是中國古代著述的一大特點。
- 主題:還不錯的書
經典詮釋之定向的特稿是勞思光先生的《論非絕對主義的新基礎主義》一文,是先生近年來少有的長文,是對20世紀世界哲學發展潮流的一個回顧、總結、回應與救治,是“面對當的長文,是對20世紀世界哲學發展潮流的一個回顧、總結、回應與救治,是“面對當代哲學及文化的危機,為哲學思維尋覓出路”。
- 主題:中國哲學研究的前沿期刊
香港中文大學建立了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研究中心,出版《中國哲學與文化》期刊,不僅是中大哲學系有長期推進中國哲學研究的計劃。同時對一般人了解中國哲學研究的新動態,學習論者的為學為文大有幫助。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