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五四文學思想論稿 版權信息
- ISBN:7810937413
- 條形碼:9787810937412 ; 978-7-81093-74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五四文學思想論稿 本書特色
基于近年來學術界由“沒有晚清,哪來五四”引發的關于“現代性”問題的討論以及“五四”時期的文學研究出現了許多新的成果這兩個方面,本書將選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些人的一些文章,重新整理了他們的文學思想乃至文化思想。入選的文章作者有陳獨秀、胡適、魯迅、矛盾、郭沫若等。
五四文學思想論稿 內容簡介
本書選擇“五四”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人物,整理他們的文學思想及文化思想,對“五四”文學源流、文學構成、文學精神資源與傳統等進行研究。
五四文學思想論稿 目錄
陳獨秀:文化啟蒙與文學革命的先鋒
胡適:五四時期文學革命思想的構建
胡適:現代小說觀念的開拓與建立
魯迅:三篇文論細讀
周作人:“人”的發現與“人類”的烏托邦
茅盾:走在“人”的文學到“為人生”文學的途中
郭沫若:從“自我表現”到“革命文學”
成仿吾:對現代文學批評的獨特貢獻
鄭振鐸:五四文化精神的承接與探索
郁達夫:自我情感的“真”與“美”
聞一多:“為藝術”與“為人生”之間
梁實秋:“不合時宜”的新人文主義者
附錄一 同道異求:梅光迪和胡適的交往與文學論爭
附錄二被忽視和誤解的安徽作家章衣萍
附錄三 《孔乙己》:文化宿命的悲劇意味
后記
五四文學思想論稿 節選
陳獨秀:文化啟蒙與文學革命的先鋒
李澤厚在《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說,“如果沒有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沒有陳獨秀那么早地積極搞建黨活動,中國現代史的面貌盡管不會大變,但恐怕也將有許多的不同”。這里的“現代史面貌”自然也包括陳獨秀對新文學運動的突出貢獻。陳獨秀不是創作家,也不是一個純粹的學者,其文學活動始終與他熱衷的政治活動、文化啟蒙是聯系在一起的,由政治家、報人、社會社會活動家、學者等構成的“邊緣化”身份特征使他和文學活動之間形成復雜豐富的關系,但是,文學思想依然是他思想體系及文化貢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
陳獨秀與胡適聯手對文學發難自然是首先需要陳述的。
在經過友人前期牽線搭橋后,陳獨秀與胡適這兩位文化戰士跨越大洋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交往,并開始以《新青年》為主陣地,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而這種交往從一開始,就是在友好對話同時又個性碰撞中逐步推進著事業的前行。
1916年10月1日《新青年》2卷2號《通信欄》,刊出尚在美國的胡適的來信,信中批評陳獨秀提倡“寫實主義”,刊發謝無量的“古典主義”詩作且譽為“希世之音”的“自相矛盾”,用語甚苛;認為“今日文學之腐敗極矣”,提出“欲言文學革命,須從八事人手”,所謂“八事”是:
一曰:不用典。二日:不用陳套語。
……
五四文學思想論稿 作者簡介
方習文,1964年出生,安徽宿松人,現任巢湖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主要從事現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戲劇》、《文藝理論與批評》、《人文雜志》、《民族文學研究》、《名作欣賞》、《學術界》等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曾參與北京市“十一五”重點規劃課題“北京文化發展報告”,參加省級教研課題一項、院級課題多項。主編《秘書學原理》,參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讀》、《新大學語文》等大學教材。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