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后殖民:印英文學之間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136256
- 條形碼:9787301136256 ; 978-7-301-13625-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后殖民:印英文學之間 內容簡介
本書將后殖民文化理論與文學思潮以及文學作品的分析融為一體,研究20世紀印度文學與印度流散文學的現代性與傳統問題,致力于梳理后殖民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甘地主義、后現代主義之間的復雜關系,重點剖析全球化與地域文化、文化認同與民族主義、殖民和后殖民時代的文學“模仿”、印度流散作家的“世界主義”與文化“雜交”等問題。
后殖民文化批評和印度流散文學講述的是生活于西方的第三世界知識分子也就是過去的殖民地“他者”進入西方、反觀自我的故事,研究這一“故事”,不僅可以開闊文學研究的文化視野,而且對我們認識東西方之間復雜的文化互動關系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與印度在近現代有著相似的經歷,本書的寫作兼及中國文學及其批評,在比較分析中思考東方文化的發展與命運。
后殖民:印英文學之間 目錄
**章 從后殖民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印度現當代文學
一 地域文化與想象的家園
1.從薩義德說起
2.家國與地域文化
3.鄉村與城市
4.印度僑民文學與想象的家園
二 甘地主義、馬克思主義與后殖民主義
1.馬克思和甘地對印度村社的不同看法
2.甘地主義的“荒唐”與成功
3.甘地的“同化”說與后殖民的“雜交”說
三 消解中的鄉村世界
1.東西方“時間差”中的鄉村
2.鄉土文學是如何出現的
3.鄉土文學與生態問題
4.鄉土與甘地主義神話的消解
三 對鄉土的守望
1.鄉村價值體系的解體
2.文化鄉村與精神家園
第二章 奈保爾與納拉揚
一 后殖民時代的流散生活:關于奈保爾的文學創作
附錄:拜見奈保爾
二 評奈保爾對納拉揚小說的評說
1.對“黑暗”的不同感受
2.對“家國”的不同感受
3.文學的政治性與非政治性
4.納拉揚的小說風格
第三章 拉什迪與印度流散文學
一 破碎的鏡子
1.破碎的記憶與破碎的自我
2.文化的錯位與自我的創傷
3.流散作家:文化“翻譯”階層
4.破碎自我的重新組合
二 故事與歷史
1.《午夜的孩子》:殖民與后殖民歷史的重新書寫
2.歷史與故事
3.歷史、政治與性
4.后殖民時代印度女性化的文化隱喻意義
三 怪誕與魔幻
1.拉什迪小說的聽覺效果
2.拉什迪小說的怪誕風格與巴赫金的狂歡理論
3.“危險的游戲”:拉什迪創作“自由”的奧秘
4.神魔之間:拉什迪小說中的人物定位
四 “想象的家園”與“第三空間”
1.文學與意識形態之間
2.拉什迪小說的語境錯位問題
3.本土文學與流散文學
4.話語的策略:“第三空間”與“第三傳統”
第四章 殖民與后殖民話題中的吉卜林
一 從殖民主義到后殖民主義
1.從《東方學》到《文化與帝國主義》
2.在后殖民文學研究中重新走紅的吉卜林
3.吉卜林:后殖民文學之父?
二 印度和印度裔作家與學者眼中的吉卜林
1.拉什迪的看法:白人吉卜林與印度人吉卜林的對立與統一
2.印度作家在國家獨立前與獨立后對吉卜林的不同態度
3.奈保爾從吉卜林的小說中讀出大英帝國的文化性格
4.人格的分裂:阿西斯·南帝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吉卜林的深入剖析
三 “無時間性的印度”
1.“后殖民”吉卜林與西方浪漫主義意識形態的研究
2.“永恒的印度”如何被薩義德“異化”為大英帝國的“永恒幻想”
3.還原印度,還原吉卜林
附錄:混沌與蛇
1.muddle的含義
2.蛇與圓
3.混沌的啟示
第五章 民族主義與后殖民主義
一 從民族主義到后殖民主義
1.從安德森到霍米·巴巴
2.殖民與被殖民世界的二元對立
3.民族主義與東方傳統
4.民族主義的發展趨向
二 泰戈爾眼中的東方和西方
1.英國的殖民入侵與印度民族主義的興起
2.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
第六章 現代性與現代性模仿
一 從殖民和后殖民的角度看現代性問題
1.“在歷史的候車室中”
2.現代秩序中的無序狀態
3.結構與解構
二 關于殖民和后殖民時代的模仿
1.從殖民主義說起
2.后殖民時代的模仿
3.模仿的變異與文化的雜交
4.文化的“接觸地帶”與文化的“中間地帶”
第七章 甘地主義、種族意識與種姓制問題
一 從種姓意識到種族意識
1.甘地關于種姓制的看法的成因
2.奈保爾對甘地種族意識的分析
二 階級、種姓、“德法”
1.甘地主義的烏托邦性質:查特吉對甘地
種姓制思想的階級分析
2.種姓制與現代民主社會:奈保爾對種姓制的批判
三 從文學對種姓問題的描寫看印度現代社會結構的變遷
1.婆羅門精神與種姓社會的逐步解體
2.《卑微的神靈》:種姓與社會等級、社會體系問題
3.“我們都是崇英派”:現代印度社會結構的變遷
后殖民:印英文學之間 節選
**章 從后殖民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印度現當代文學
印度現當代文學的產生與西方文學尤其是英國文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從后殖民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印度現當代文學實際上便是產生于西方都市社會的工業文明與停留于鄉村世界的農業文明之間在接觸之中所產生的各種矛盾與沖突,這種沖突在殖民時代表現為征服與反征服,而在后殖民時代,則表現為更為復雜的文化與社會心理矛盾。后殖民文化研究產生于西方,但關注的卻是東方文化與文學,這與東方文學產生于東方本土但卻學習、模仿西方文學的情形正好形成對比。本章通過對印度現當代文學和僑民文學的透視,分析地域文化和全球文化之間的對立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東方國家傳統文化價值總是與地域文化即鄉村、鄉土聯系在一起,相對而言,城市則成為現代性、西方文化、現代文明、工業文明的象征,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現代與傳統等復雜關系在印度等東方國家常常表現與城市與鄉村的對立,作家們一方面在維護著鄉村世界所代表的傳統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又在批判著鄉村世界丑惡與落后的現象,在城市與鄉村、現代與傳統、西方與東方之間進行著痛苦而無奈的判斷與選擇。后殖民文化研究立足于西方文化而對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東方文化加以考察和研究,但這種考察由于與東方本土文化保持有一定的距離而帶有一定的虛妄性;本章受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的啟示對印度現當代文學進行總體考察,并結合鄉土文學進行較為具體的分析,從后殖民的視角解析印度僑民作家“想象的家園”與印度本土作家的精神家園之間的“殊途”與“同歸”,如同后殖民的文化“雜交”與甘地的文化“同化”既有聯系又有不同一樣,僑民或說流散文學與印度本土文學之間既是同步發生的,同時又有不同的旨趣。將本章的內容與后面有關拉什迪等流散作家的分析對比起來進行閱讀和分析,我們會發現,在后殖民和全球化時代,文化的雜交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文化的遷徙與雜交并不以誰的意志為轉移,而是一種自然生成的狀態。
……
后殖民:印英文學之間 作者簡介
石海軍,曾用名石海峻,1962年生,河南省濟源市人,198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東語系。獲碩士學位。1989年至今一直在《外國文學評論》工作,曾在印度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和英國學術院訪學。現任《外國文學評論》副主編、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在編輯工作之外,就印度文學、印度英語文學及相關論題寫作并發表了20余篇學術論文和40余篇短文,撰寫了《20世紀印度文學史》和《后殖民:印英文學之間》。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