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南陽漢畫像石藝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0916813
- 條形碼:9787810916813 ; 978-7-81091-68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陽漢畫像石藝術 本書特色
我國發現漢代畫像石的歷史很早,出土漢代畫像石墓的地區很多,就其地域而言,主要分布于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徐州周邊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南陽周邊,其他還有山東地區、陜北地區、晉北地區、四川成渝地區、河南中部地區。就其數量而論,南陽已科學發掘漢代畫像石墓40余座,集各類畫像石3000余塊。埋藏于地下1800余年的漢代畫像石墓,今日已基本十墓九空,但遺留下來的漢代畫像石刻卻大部分完好如初。其畫像內容有生產類、生活類、祥瑞類、故事類、神話類、天象類、圖案類等,猶如一部“繡像的漢代史”,它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實物材料,生動地再現了漢代的社會生活。 本書重點介紹了南陽漢畫像石的藝術特色,旨在開拓學生的視野,加深對南陽漢畫像石藝術魅力的了解,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本書面對的是大學生讀者,在選材上更加注重通俗性、典型性,力爭提高本書的閱讀和欣賞效果,對于時下高校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南陽漢畫像石藝術 內容簡介
我國發現漢代畫像石的歷史很早,出土漢代畫像石墓的地區很多,就其地域而言,主要分布于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徐州周邊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南陽周邊,其他還有山東地區、陜北地區、晉北地區、四川成渝地區、河南中部地區。就其數量而論,南陽已科學發掘漢代畫像石墓40余座,集各類畫像石3000余塊。埋藏于地下1800余年的漢代畫像石墓,今日已基本十墓九空,但遺留下來的漢代畫像石刻卻大部分完好如初。其畫像內容有生產類、生活類、祥瑞類、故事類、神話類、天象類、圖案類等,猶如一部“繡像的漢代史”,它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實物材料,生動地再現了漢代的社會生活。
本書重點介紹了南陽漢畫像石的藝術特色,旨在開拓學生的視野,加深對南陽漢畫像石藝術魅力的了解,提高藝術欣賞水平。由于本書面對的是大學生讀者,所以我們在選材上更加注重通俗性、典型性,力爭提高本書的閱讀和欣賞效果,對于時下高校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南陽漢畫像石藝術 目錄
**章 南陽漢畫像石的發現
**節 我國漢畫像石的分布及研究
第二節 南陽及其漢畫像石
第三節 南陽漢畫像石的發現
第二章 南陽漢畫像石的分布區域及產生的社會背景
**節 南陽漢畫像石的分布區域
第二節 南陽漢畫像石產生的社會背景
第三章 南陽漢畫像石墓葬形制及其畫像發展演變
**節 簡明單純——被創期(西漢時期)
第二節 具體生動——成長期(東漢早期)
第三節 氣韻生動——發展期(東漢中期)
第四節 精微傳神——成熟期(東漢晚期)
第四章 南陽漢畫像石的藝術表現手法
**節 漢代鋼鐵刀具(雕刻工具)對漢畫像石雕刻的影響
第二節 南陽漢畫像石的制作工藝及雕刻技法
第三節 南陽漢畫像石的構圖方法
第五章 南陽漢畫像石的表現內容
**節 社會生活
第二節 歷史故事
第三節 神話傳說
第四節 天文星象
第五節 祭祀禮儀
第六節 裝飾圖案
第七節 建筑風格
第六章 南陽漢畫像石的藝術風格
**節 楚畫對漢畫像石的影響
第二節 南陽漢畫像石的藝術風格
第三節 南陽漢畫像石與其他區域漢畫像石藝術的橫向比較
第七章 南陽漢畫像石的影響
**節 南陽漢畫像石表現特征與藝術地位
第二節 南陽漢畫像石的影響
第三節 南陽漢畫像石中人物形象藝術剖析
附:南陽漢畫像磚的發現及制作工藝
參考書目
后記
南陽漢畫像石藝術 節選
**章 南陽漢畫像石的發現
**節 我國漢畫像石的分布入研究
二、我國漢畫像石的研究
1.金石學對漢畫像石的著錄
對漢代畫像石的記錄,首見于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該書“濟水”條較集中地記載了一些漢代石桐堂麗像。其中延引東晉戴延之《西征記》日:“焦氏山北數里,有漢司隸校尉魯峻冢。……冢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石記之.文字分明。”這是對漢畫像石*早的記錄,另外,在“濟水”條中還記述了漢荊州刺史李剛墓的石祠堂、其“叫壁隱起雕刻,為君臣宦屬,龜龍麟鳳之義,飛禽走獸之像,作制工麗,不甚傷毀”。又提到平陰(今屆山東)東北“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以及金鄉的朱鮪石室等,前者即為迄今仍較完整地保存于地面上的孝章山石柯。從《水經注》對這些漢代石祠堂畫像的記錄情況看,雖然都是在記述水系和地理形勢時順便提及的,但可知當時已經把它們看作有歷史價值的遺存了。
自北宋開始,隨著以研究古器物文字為主的金石學的興起,一些金石學家開始有目的具體著錄漢畫像石。北宋末年趙明誠的《金石錄》,**次記錄了山東嘉祥武氏祠畫像及其榜題。南宋洪適的《隸稈》、《隸續》,進一步擴大了對各地漢畫像石銘刻的著錄,比起趙氏只有文字而無畫像的著錄,《隸續》又首開摹錄漢畫像石圖像的先例。元、明時期,金石學漸衰,對漢畫像石著錄也少有提及者。
到了清代,金石學又重新興盛起來。乾隆五十一年(1786)和乾隆五十四年(1789),金石學家黃易和李克正等人,在山東嘉祥武宅山掘出了湮沒已久的武氏祠漢畫像石。黃易在其《修武氏祠堂記略》中,曾驚喜地稱:“漢人碑刻世存無多,一旦搜得如許,且畫像古樸,八分精妙,可謂生平奇遘”。與此同時,黃易還與同仁好事者,精心策劃,帶頭捐資,將掘出的畫像石就地建屋保護,并請翁方綱撰碑棰石,以紀此盛事。不僅如此,他還制訂價格取費,以杜絕濫拓之風。
……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