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邁向國際法治(聯合國對人道主義危機的回應)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28792
- 條形碼:9787108028792 ; 978-7-108-02879-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邁向國際法治(聯合國對人道主義危機的回應) 本書特色
作者長期在聯合國系統工作,對聯合國及多邊事務十分熟悉,掌握許
多**手資料。本書從西方國家駐聯合國官員的新穎視角出發,以冷戰后
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演變為切入點,結合人道主義事務在聯合國議程中的地
位,以及美國與聯合國的關系,剖析了聯合國內部各大力量的互動情況,勾
勒了聯合國運作的總體輪廓,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和平的形勢。從中
可以了解聯合國及其對人道主義危機的反應,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邁向國際法治(聯合國對人道主義危機的回應) 節選
nbsp; 言
2005年9月,一百五十多個國家的領導人齊聚紐約,紀念聯合國
成立60周年。這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大的首腦會議。各國領導人通
過了一份洋洋萬言的成果文件,重申對《聯合國憲章》的承諾,支持
強化多邊機制和聯合國的中心作用,并就安全、發展、人權與法制、
聯合國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政治決定。這份文件確定了聯合國
今后的改革與發展目標,標志著聯合國已進入一個新階段。
回首60年前,當“二戰”的硝煙還未散盡,各國政治家面對兩次
世界大戰浩劫的慘痛教訓,為免后世再遭戰禍,決心建立一個集體安
全制度,負責維護國際安全。有源于此,《聯合國憲章》將維持國際和
平與安全、制止侵略、發展各國友好關系、促成國際合作作為宗旨,
明確規定了各國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不得使用武力及和平解決爭
端等原則,要求會員國“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以促成全球人民
經濟及社會之進展”。歷經一個甲子的風雨滄桑,聯合國的會員國從*
初的51個增加到191個,活動范圍涵蓋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維護
世界和平、推動共同發展、促進人類文明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
成就。
以安理會為核心的集體安全機制,始終致力于預防和解決武裝沖
突。截至2005年,聯合國共向世界動亂地區派遣60個維和特派團或觀
察團,目前在全球實施16項維和行動。過去15年中通過協商解決的
內戰超過此前200年的總量。即使在東西方尖銳對峙的冷戰時期,人
類也避免再陷入全球性沖突。為此,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曾先后九次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聯合國致力于扶貧救災、推動人權、保護環境、維護婦女與兒童
權利、消除種族歧視、打擊毒品販運。從上世紀60年代起,聯合國連
續制定了四個“十年國際發展戰略”;新世紀伊始,又確立了“千年發
展目標”。2005年首腦會議明確將以“全球合作促進發展”,共同幫助
發展中國家加快實現千年發展目標。
當聯合國初創時,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各類殖民地。
聯合國全力協助推動各地民族獨立事業,為八十多個國家的獨立作出
了歷史性貢獻。
聯合國直接或間接組織建立了眾多領域的多邊制度框架,主持制
訂了幾百項國際條約,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制度性經驗,為建立一個
民主化、法制化的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聯合國憲章》已成為當代
國際法的基礎之一。
人類已步入新世紀,面臨的國際形勢更加復雜多變。一方面,傳
統挑戰依然嚴峻。地區沖突難消,局部熱點升溫,全球化進程失衡,
發展鴻溝加深;另一方面,各種非傳統挑戰日漸突出。國際恐怖主義
猖獗,大規模殺傷l生武器擴散,跨國有組織犯罪肆虐,嚴重傳染性疾
病蔓延,環境污染、災害頻發。多元化、全球化已變成新舊威脅的共
同特點,僅憑任何一國單打獨斗都難有效地化解與遏制。只有堅持多
邊主義,共同采取行動,加強聯合國的權威和作用才能有效應對。
毋庸諱言,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陰影始終籠罩、牽扯著聯合國
前進的腳步。與此同時,聯合國自身也存有諸多失缺。重安全、輕發
展的現狀遠未根本改變;機構設置、管理體制、工作方法等難以適應
新挑戰;期望與目標、任務與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聯合國只有與時
俱進、革故鼎新,才能在新世紀有更高建樹,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
高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從這一點上說,2005年首腦會議成果文件開啟了聯合國*深刻的
變革,對保持聯合國的活力、加強聯合國的作用具有積極、重大的影
響。領導人會議之后,聯合國著手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改革。人
權理事會、建設和平委員會相繼設立,綜合反恐戰略趨于完善,有關
聯合國預算和管理改革方案也討論正酣。成果文件所規定的各項任務
正有序落實,聯合國改革已邁出穩健的步伐。
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由于眾所周知的
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曾被排斥在聯合國之外長達22年。直到1971年
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倒性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
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從那時起,中國逐
漸參與聯合國各領域的工作。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深化和綜合國力提
高,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日益提高,作用顯著加強,參與的深度和力
度也不斷增加。
中國是多邊主義和聯合國作用的堅定支持者,始終認為聯合國是
實踐多邊主義的*佳場所,是集體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的有效平臺,
應繼續成為維護和平的使者、推動發展的中樞。胡錦濤國家主席在
2005年聯合國首腦會議上,提出了堅持多邊主義、互利合作、彼此包
容等主張,以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和共建和諧世界;強調聯合國
作為集體安全機制的核心,其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中國是《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忠誠實踐者,堅定不移地高
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在《憲章》所載原則基
礎上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中國是聯合國與安理會權威的堅決維護者,始終主張應在聯合國
框架內政治解決地區沖突,反對任何國家繞開安理會采取武力行動;
支持聯合國在國際反恐、防擴散領域發揮核心的領導與協調作用,更
好地應對新威脅、新挑戰。
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有力參與者。中國迄今共派出數千官
兵(警)和官員參與1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
*大的出兵國。中國軍人、警察以嚴明的紀律、過硬的作風、優良的
素質和出色的表現贏得了聯合國及當事國的一致贊譽和欽佩。
中國是聯合國發展工作的不懈推動者,始終呼吁聯合國應將解決
世界貧困作為首要任務之一,切實加大在發展領域的投入,促進在發
展領域的國際合作。中國既敦促發達國家為國際發展合作履行其責,
同時自身也努力作出貢獻。在2005年首腦會議期間,胡錦濤國家主席
宣布了中國為支持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擬采取的五項重大舉措。
中國還是聯合國改革的積極倡導者,支持對聯合國進行全方位、
多領域的改革,主張改革要著眼大局、發揚民主、廣泛協商,要積極
穩妥、循序漸進、把握重點、全面推進,更好地為全體會員國服務。
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為廣大發展中
國家仗義執言,堅決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撫今追昔,展望未來,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解決世界重大問
題,應對新舊挑戰,都需要國際合作,都離不開多邊主義,都離不開
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體制。經過60年的發展,聯合國已成為世界上
*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問國際組織,其作用不可或缺,地位無可
替代。聯合國肩負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發展的重任,開始踏上
變革自新之路。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的逐漸提高,中國在聯合國
的分量日益加重,聲音不可或缺。作為一個負責任、愛和平、謀發展
的大國,中國將更積極地參與聯合國事務,一如既往地支持聯合國的
崇高事業。另一方面,聯合國不僅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舞臺和窗
口,也是中國發展建設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國需要聯合國,聯合國也
需要中國。
讓一馬克·夸克先生長期在聯合國系統工作,對聯合國及多邊事
務十分熟悉。他所著《(邁向國際法治)》一書,以冷戰后聯合國維和行
動的演變為切入點,結合人道主義事務在聯合國議程中的地位,以及
美國與聯合國的關系,剖析了聯合國內部各大力量的互動情況,勾勒
了聯合國運作的總體輪廓,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的發展趨勢。該書視
角新穎,觀點獨到,信息豐富,可讀性強,堪稱是一本關于聯合國的
好書。
雖然聯合國及其事務一直為我國人所關注和熟悉,但國內專門研
究聯合國問題的學者為數并不多,參與其工作、直接握有**手資料
的更屬鳳毛麟角。近年,盡管國內也陸續出版了一些全面介紹聯合國
的專著,但亦屈指可數,譯著就更少了。在此情況下,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決定翻譯出版此書,無疑為廣大中國讀者提供了一個新
選項,令我頗感欣慰。需要指出的是,本書所反映的只是一家之言,
讀者或許不一定認同作者的觀點和立場,但可借此了解聯合國,特別
是外國專家眼中的聯合國。相信廣大讀者定會開卷有益。
是為序。
王光亞(中國常駐聯合
國代表、特命全權大使)
2007年3月
危機。但是,向其他國家的受害人提供幫助,卻受到現代團結的性質
及國際生活中國家取向的束縛。
國際團結的加強
自從冷戰開始以來,爆發全球沖突的可能性便成為塑造國際關系
的重要因素。但是,隨著東西方之間不再可能攤牌決戰,上述可能性
便喪失了塑造國際政治的能力。[1]西方的“勝利”加大了其自身的安
全系數(現實的和心理的),使生存和國家安全的必要性不再那么強烈
地困擾著西方國家。在繼續維護自身安全、期待其他國家為此作出承
諾的同時,西方國家現在可以愜意地比以往更多地考慮那些并不涉及
其當前戰略各利益的危機了。解決同局部沖突相關的人道主義危機,更
多地變成了一個選項。這一點自然而然地影響了安理會中西方常任理
事國的態度。
貫徹國際團結的道德理念
對于英國、法國和美國來說,沒有必要在安理會中完全從零開
始,以證明對人道主義危機進行國際干預是合乎情理的。它們只需要
多關注一下《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中尊重人權的原則,并任由這一
原則引導它們,去挑戰對主權原則和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的傳統理
解。美國、法國和英國對國際法及聯合國中的團結所作的歷史貢獻,
使它們更容易接受這一定位。90年代,伴隨著人道主義危機發生的大
規模侵犯人權的現象,違背了尊重人權的原則,促使三國都以各自的
方式,努力塑造部分國際準則和國際格局。[2]如果三國不想讓自己對
國際人權事業的承諾的可信度受到損壞,那么,它們便不能允許當時
的人道主義悲劇完全不受任何約束。
三國對國際上的團結意識所作的貢獻,來源于其國內民主文化
的核心價值觀和權利,因此,三國如果完全無所作為,就會產生很
大的問題。三國推動實現的團結的國際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權
普遍性與平等原則具體化的產物——三國都以各自的方式,在國內
確認了這些原則。因此,如果三國在國際上不能感同身受、同舟共
濟,那便意味著與自己所宣稱的原則毫不相關,也意味著背叛自己
的原則。[3]
邁向國際法治(聯合國對人道主義危機的回應) 作者簡介
p>作者簡介
讓一馬克·夸克(Jean-Marc Coicaud),
巴黎索邦神學院政治學一法學博士、巴黎政治
學院法國國家博士,曾任哈佛大學國際研究中
心、哲學系和法學院研究員,巴黎大學副教授,
紐約大學法學院全球事務研究員;法國外交部
文化專員、歐洲議會(財政委員會)立法助手,
美國和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92—1996年
間擔任聯合國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一加
利的演講撰稿人。現任聯合國大學駐紐約聯合
國總部辦事處主任,聯合國系統學術委員會董
事會成員。
主要著作有《無處可尋的獨裁式民主》
(1996)、《合法性與政治——政治權力和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