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個人權利與社會正義-當代西方政治學名著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65171
- 條形碼:9787500465171 ; 978-7-5004-651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個人權利與社會正義-當代西方政治學名著導論 本書特色
本書選擇了一批當代西方政治學經典名著作以精細、深入的介紹、分析和評述。它們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伯林的《自由四論》,羅爾斯的《正義論》,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烏托邦》,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達爾的《多頭政體》,阿爾蒙德的《政治系統分析》,亨廷頓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曼瑟爾·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林德布洛姆的《政治與市場》,丹尼爾·貝爾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麥金太爾的《追尋美德》,漢娜·阿倫特的《人的境況》,列奧·施特勞斯的《自然權利與歷史》,薩托利的《民主新論》。
個人權利與社會正義-當代西方政治學名著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選擇了一批當代西方政治學經典名著作,并對所選擇的當代政治學名著作了深入的介紹、剖析、評價。這些著作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伯林的《自由四論》,羅爾斯的《正義論》,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烏托邦》,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達爾的《多頭政體》,阿爾蒙德的《政治系統分析》,亨廷頓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曼瑟爾·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林德布洛姆的《政治與市場》等。
個人權利與社會正義-當代西方政治學名著導論 目錄
個人權利與社會正義-當代西方政治學名著導論 節選
要內容與基本觀點
1.自然權利論的轉向:從古典到現代
“17世紀偉大的理性革命開辟了當代自然科學的道路,這一革命是新
哲學或科學反對(只要是亞里士多德式的)傳統哲學或科學的革命。”①現
代非目的論的自然科學的崛起摧毀了傳統自然權利論的基礎。自然權利觀念
經歷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古典轉向現代。“古今之爭”掀起了西方現代性對
西方古典的反叛,實現了同蘇格拉底所奠定原則的自覺決裂。②霍布斯和洛
克便是這場變革的代表人物。施特勞斯通過對這兩個人物的政治思想進行闡
釋和分析,凸顯出現代自然權利論在自然觀、人性論、道德觀和國家觀等一
系列重要問題上與古典自然權利論之間的重大差別,揭示了這些轉變發生的
哲學根源。
霍布斯自稱為政治哲學或政治科學的創始人。他確信傳統政治哲學
“是一場夢幻而非科學”。霍布斯將傳統的政治哲學看作是對于*佳制度或
純然公正的社會秩序的尋求,是貫注了公共精神的理想主義傳統,并將蘇
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塞涅卡、塔西佗和普魯塔克視為這一傳統
的代表人物。他贊同蘇格拉底的傳統所持的觀點,即政治哲學所關切的是
自然權利。但是,他認為,理想主義傳統的一個根本性錯誤在于把人看作
天生就是政治或社會動物,只有自己的學說才實現了對自然權利的**次
真正的科學的或哲學的探討。為了免遭極端懷疑論的攻擊,他極力為自己
的理論建構尋求到一個穩固的基礎,以此設計出正當的體制,使得公民社
會的創造者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作為公民所固有的問題,從而以“合法政
府”取代“*佳制度”。
在這里,施特勞斯提示我們:要把握霍布斯的政治哲學,就一定不能忽
視他的自然哲學。與古典自然權利論者的自然觀不同,“他的自然哲學乃是
柏拉圖的物理學和伊壁鳩魯的物理學的結合。”“他全部的哲學,可以說是
政治理想主義與一種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整體觀的典型的現代結合的經典范
例。”①霍布斯在數學邏輯證明的啟示下堅信:人類只能理解自身所創造的
事物。既然自然并不是人類所創造的,嚴格說來,自然也就不能為人類所理
解。正是因為自然不可理解,人類才能確保智慧的實現。否則,智慧就不可
能是自由的建構了。“目的論的宇宙論是不可能的”以及“機械論的宇宙論
不能夠滿足可理解性的要求”的雙重認知構成了霍布斯哲學或科學概念的
終極根源。他進一步提出,“沒有它現象就無從得到理解的那一目的,并不
見得是內在于現象中的;內在于對知識的關切的目的就足夠了。”②可以說,
作為目的的知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目的論原則。這樣,在哲學領域中,認識
論就替代了目的論的本體論。一切意義的全部可理解性*終根源都在于人類
的需要。人類欲望的*為迫切的目的就是*高的、統轄性的原則。在施特勞
斯看來,政治科學作為關切人類利益的*重要的知識部類,霍布斯對其所抱
有的期望無可比擬地超出古人的期望。基于以上的哲學認識,霍布斯展開了
他的自然權利論的建構。
應該指出,霍布斯的學說深受馬基雅維利的影響。馬基雅維利拒斥古典
政治哲學所探討的“人應該怎樣生活”的論題。他認為,回答社會正當秩
序的問題的正確方式應該是探討“人們實際上是怎樣生活的”。馬基雅維利
的“現實主義”否定了“自然正義”的存在,用純粹的政治品性取代了人
類優異性,將社會的根基建立在“不義”之上。馬基雅維利政治學說的困
境促使霍布斯認識到,如果人們對于正當的社會秩序及其實現的條件不具備
科學的知識,人們就無法保障正當社會秩序的實現。因此,他試圖在馬基雅
維利“現實主義”的層面上恢復政治的道德原則,對自然法進行了嚴密的
推演。
古典派將人的本質視為理性的和社會的動物,并以此為基點來定義自然
法。霍布斯對此持反對態度。他認為,人天生或者本來是非政治的甚至是非
社會的動物,善根本而言就等同于快樂。只有當自然法能夠從人們實際生活
的情況、從實際支配了所有人和多數時候多數人的*強大的力量中推演出來
時,它才能夠是有效的或有實際價值的。自然法的全盤基礎一定不能在人的
目的,而是得在其開端。對多數時候多數人來說,*強有力的不是理性而是
情感,而一切情感中*強烈的乃是對死亡的恐懼,具體地說,是對暴死于他
人之手的恐懼。“自然的可怕的對頭——死亡”為自然法提供了*終的指
南。對于死于暴力的恐懼*深刻地表達了所有欲求中*強烈、*根本的欲
求,也即*初的、自我保全的欲求。
在確定了人生而具有自然權利之后,霍布斯開始對公民社會進行討論。
他假設人類在進入公民社會之前生存在自然狀態之下。“自然狀態”這個術
語本來是為基督教神學而非政治哲學所有。自然狀態是與蒙恩狀態相區別
的。霍布斯拋棄了這一區分,以公民社會狀態取代了蒙恩狀態。他斷言,為
了彌補自然狀態的缺陷或不便,需要的不是神的恩寵,而是正當的人類政
府。自然狀態的本來特征就是,其中有著絕對的權利,而沒有什么絕對的義
務。將人類進入政治狀態之前的生活等同于“自然狀態”并且使自然狀態
成為政治哲學的一個核心論題是從霍布斯開始的。
他將自然狀態設想為“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為了和平和
自身的安全,每個人在自然法的指引下共同約定放棄一切懲罰、殺害他人的
權利和權力,讓主權者來負責公共和平與安全的事務,這樣公共權力或國家
就建立起來了。既然國家的成立是以訂約者的自我保全為前提,并且主權者
的權威源自于同意,那么公民社會的職能和界限必定以人的自然權利而不是
以其自然義務來界定。國家的職能并非要創造和促進一種有德性的生活,而
是要保護每個人的自然權利,由此,自然權利標明了國家權力的界限。
在政治制度的設計上,霍布斯力圖將制度設計的基點建立在“低俗而
可靠”的人性論上,為政治問題找出一種普遍有效的解決辦法,從而保證
在一切環境下都可能實現正當的社會秩序,這就排除了對美德的目標和品格
養成的關注,*終以“合法政府”取代了古典派的“*佳制度”。
霍布斯通過對人性論的深省和對政治觀的反思,確立了一種新的道德哲
學和政治哲學。人的社會性和完滿性被作為一種虛幻而拋棄了,自我保全的
欲求成為了一切正義和道德的唯一根源。道德法則因其從自我保全的自然權
利中推演而來而被極大地簡單化了。自我保全的權利被視作是無條件的或絕
對的,所有的義務則是從根本的和不可離棄的自我保全的權利中派生出來
的,并且只有在其施行威脅到人們的自我保全時,義務才具有約束力。由
此,德性被化約為為獲取和平而必需的社會德性。那些與獲取和平沒有直接
關系的人類優異性的形式,如勇氣、節制、恢弘大度、慷慨、智慧等,都不
再是嚴格意義上的德性。正義的內涵也隨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