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陳惠雄解讀快樂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132890
- 條形碼:9787301132890 ; 978-7-301-13289-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陳惠雄解讀快樂學 內容簡介
許多人一輩子就忙著賺錢,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樣做不算很錯。因為在市場經濟里,一個人沒有錢連生存都會有問題,不賺錢怎么能行。但是賺錢不是目的,享受才是目的。而除了靠錢得到享受,還有許許多多不用錢也能夠得到的享受。有些享受有錢也得不到,跟錢完全無關。所以我們要學習,要研究如何得到快樂。陳惠雄教授的這本書很充分地討論了這個問題。討論了如何從美得到享受,討論了婚姻、家庭、健康、旅游等和快樂的關系。這方面不需要我多說。作為本書的序言,我補充一點: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如何追求快樂。我提出來的目標是使全社會的快樂總量極大化。
一個人的快樂與否往往和他周圍所處的環境有關。所謂的環境主要是人的環境。如果沒有人跟他搗亂,他就會活得快樂一些。反之如果人人跟他過不去,找他的毛病,誣蔑他,侮辱他,搞斗爭,讓他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自己再有本事,再懂得怎么追求快樂,也都沒用。所以說一個人快不快樂不光和自己懂不懂快樂有關,更和周圍環境、和周圍的人有關。或者說,和周圍的人懂不懂幫助別人得到快樂有關。因此快樂是一個社會問題,不光是一個個人問題,每個人要為自己追求快樂,還要懂得幫助別人追求快樂。*后是全社會快樂總量的極大化。
陳惠雄解讀快樂學 目錄
**講 走近快樂——對人生終極目的的探索
一、人生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三、快樂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
四、經濟增長要看是否有利于人們普遍的快樂生活
第二講 學一點快樂學:理念與模式
一、對快樂學理論的基本認識
二、快樂思想家寄語
三、幸福悖論
四、享樂中心與快樂帽
五、崇尚并實踐快樂的國家:荷蘭與不丹
第三講 快樂的主要特性與主要影響因子
一、快樂的主要特性
二、影響快樂的六大要素
第四講 快樂的實踐問題——快樂的生產與管理
一、不同需要層次的不同管理——讓人們得到更多的快樂
二、快樂:人生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恒話題
第五講 快樂(幸福)指數
一、國際上的快樂(幸福)指數調查
二、我國國民快樂指數調查的結構與現狀
第六講 金錢與快樂
一、金錢的**效用:快樂的物質基礎
二、金錢的第二效用:安全心理感覺基礎
三、金錢的第三效用:釋放生命
四、對個人而言,恰到好處的錢是多少
五、對國家而言,人均5000美元是轉折點
六、窮人與富人:各取各的快樂
第七講 關于動物快樂
第八講 宗教與快樂
第九講 快樂學的人生啟示
附錄
后記
陳惠雄解讀快樂學 節選
第二講 學一點快樂學:理念與模式
一般來說,人生的苦樂成U字形規律。兒童比較快樂,之后快樂水平隨年齡增長而逐步下降,一般人的快樂至30多歲為*低點。我在浙江的課題調查證實,25歲到40歲年齡組的快樂指數為*低。之后又隨年齡增長而快樂增長。我的前半生就是如此,我想多數人也是這樣的。老年人是比較快樂的。原因之一是老年人對于金錢、地位方面的要求比較少,容易滿足。英國人有句俗話:人生從65歲開始。什么是從65歲開始呢?因為他們是65歲退休的。退休了以后才能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才能夠享有比較充分的自由和快樂。英國人現在改變了這個口號,說人生從45歲開始,提出45歲以后就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可能說明,現在的社會尤其是發達國家發展比較快,積累財富比較容易,加上社會保障又比較完善,45歲就可以爭取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達到“自我實現”。所以,人生哲學的口號改變了,鼓勵大家從45歲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便實現自由境界中更大的人生快樂滿足。
……
陳惠雄解讀快樂學 作者簡介
陳惠雄 1957年生,浙江蘭溪陳家井人,經濟學博士,教授。現任浙江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人本經濟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快樂學、人本經濟學研究。在《歷史研究》、《哲學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學術月刊》等刊物發表論文l00余篇,多次獲得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7年3月13日《光明日報》“新銳人物”欄目以“陳惠雄與快樂經濟學”為題報道其研究歷程。代表性著作:《快樂論》(1988);《人本經濟學原理》(1999,2006);《快樂原則——人類經濟行為的分析》(2003)。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