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名錄一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5083084
- 條形碼:9787105083084 ; 978-7-105-0830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名錄一 內容簡介
一、人類一邊前進,一邊把它創造的精神財富留在遺產里。這種遺產就是文化遺產。文化遺產的存在形態極其豐富和繁復,當代人共同認定的區分方式是分為兩大類,即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是物質性的、靜態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以物為載體的,它首要的價值是對遠去的歷史文化做確鑿的見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非物質的、無形的、活態的,以人為載體的;它依靠人的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因此它是活著的歷史,也是我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覺地傳承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就是傳承人。他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角。在人類尚沒有“文化遺產”的概念之時,廣大民間各種世代相傳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這些傳承人。他們就是數千年來一直活躍在民間的歌手、樂師、畫工、舞者、戲人、武師、繡娘、說書人,各類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種民俗的主持者與祭師。這是一種智慧超群者,才華在身,技藝高超,擔負著民間眾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黃土地上燦爛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現在他們身上,并靠著他們代代相傳。有的一傳數百年,有的衍續上千年。這樣,他們的身上就承載著大量的歷史訊息。特別是這些傳承人自覺而嚴格地恪守著文化傳統的種種規范與程式,所以往往他們的一個姿態、一種腔調、一些手法直通著遠古。常常使我們穿越時光,置身于這一文化古樸的源頭里。所以我們稱民間文化為歷史的“活化石”。 傳承人所傳承的不僅是智慧、技藝和審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們的生命情感,它叫我們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靈魂。這是一種用生命相傳的文化,一種生命文化;它的意義是物質文化遺產不能替代的。 有史以來,中華大地的民間文化就是憑仗著千千萬萬、無以數計的傳承人的傳衍。它們像無數雨絲般的線索,閃閃爍爍,延綿不斷。如果其中一條線索斷了,一種文化隨即消失;如果它們大批地中斷,就會大片地消亡。 二、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是農耕時代的產物。可是當前人類的文明正由農耕文明向現代的工業和商業文明轉型。工業和商業文明要根本性改變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民間文化是一種生活文化,它必然首當其沖受到沖擊和排斥,一部分被工業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業文明轉化為商品。這是全球性的問題,無論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權。我們所面臨的這種轉型又與急轉彎式的社會變革緊密相關。工業和商業文明幾乎是橫向地“殺入”到農耕社會中來。看上去,它更像一種文明的宰割。隨著快速進行的鄉鎮農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現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視為時代的棄物而撇在一邊。在人們遲遲沒有把農耕文明的創造當作遺產時,它們就已經支離破碎,大量地飄失與流散了。 其中*令人憂慮的是傳承人的銳減。其原因,或是傳承人年事已高甚至離世而去;或是無人承續,后繼乏人;或是后人棄農經商,進城打工,改換身份等等,都致使傳承線索的中斷。這是今天我們深感中華大地的文化日漸稀薄甚至空洞的緣故,也是我們要盡快認定和著力保護傳承人的根由。 三、保護傳承人的前提是認定傳承人。對傳承人全面、細致和快速的普查又是認定的前提。 此次展開的對全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民間文化傳承人的普查,得到中宣部的直接支持,定名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調查、認定和命名”。該項目屬于中國民協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一項重要與核心的工作,起始于2005年3月,項目對象是杰出的民間文學、藝術和手工技藝傳承者三大類。這些傳承人應是技藝高超、歷史悠久、傳承有序,并為某一地區特有的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優秀代表。 由于這項工作事關對歷史的總結與今后的保護與傳承,規范性、程序性、嚴格的學術鑒定和認定是必須遵循的工作原則。 對傳承人的調查是正在進行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性的田野普查中展開的。經過近兩年的有條不紊的工作,已產生**批“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凡153項161人,都是經過普查發現、申報推薦、專家鑒定、調查核實和網上公示等嚴格的程序才*終被認定的。他們是中國民間文化各個領域中杰出的傳人,是活著的歷史精華。傳承人得到了國家一級評定標準認定的同時,他們所傳承的文化也被認定。中華文化的家底在他們身上被一件件認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也被具體地鎖定。 為了使這項關乎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工作得到更確鑿的延伸,我們對所有認定的傳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民俗習慣及其傳承史、口述史、技藝過程、藝術特點和代表作,按照統一格式進行進一步的調查與整理。建立完備的檔案和數據庫,并以圖書方式加以表現。 四、必須強調,盡管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至關重要,但由于我們對傳承人之所知十分有限,對其保護的力度,抵不上消失的速度。 在這**批傳人的調查中,就多次遇到過聞訊而去,卻已人亡藝絕的憾事!特別是這批傳人經過專家鑒定上網公示是165位,但在公示的過程中已有4位辭世。目前剩下的是161位,超過80歲的18位,年紀*大的是納西族東巴舞者習阿牛(93歲)。 一旦失去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存在。傳人去后,只有遺存。遺產的非物質性就轉化為物質性的了。因此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比物質文化遺產脆弱得多。它的關鍵是傳人的脆弱。所以,搶救性的普查、科學認定以及切實有效地保護傳承人,才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 我們留給后人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看我們查清、認定和保護住多少杰出的傳承人。如果失去傳人和傳承,這些遺產只有一個歸宿,就是一動不動地躺在博物館,并永遠沉默著。 這是巨大又細致的工作,是不能繞過又十分艱難的工作,并且是必須親臨田野**線的艱苦工作。但這是我們必須承擔的工作。 這樁至關重要的事剛剛開始,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名錄一 目錄
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名錄一 作者簡介
馮驥才,浙江寧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當代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著名民間文藝家。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學自由談》雜志和《藝術家》雜志主編,并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2009年1月16日被國務院聘為國務院參事。代表作品:《畫外話叢書 馮驥才卷》 《逆光的風景》 《摸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