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從中心到邊緣-科學.哲學.人文之反思 版權信息
- ISBN:7303080465
- 條形碼:9787303080465 ; 978-7-303-08046-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中心到邊緣-科學.哲學.人文之反思 目錄
什么是科學
1.科學活動論和互補方法論/3
2.從活動論的觀點看社會科學//11
如何駕馭科學
1.科學的本質在于方法/22
2.科學方法論:問題和趨勢/29
3.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的特點/41
4.發現的藝術/49
科技革命有何用
1.從科學革命到現代科技革命/64
2.科技革命: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嬗變的助力/Ts
3.科技革命與當代社會主義運動/86
怎樣看科學哲學
1.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科學哲學/98
2.關于科學哲學的再定位/107
3.基點不動搖、功能有特色、學科要開拓/116
第二篇省思哲學
在自然與社會之間
1.當代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123
2.現代科技何以創造經濟價值/132
3.技術何以決定人之本質/146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1.中國有機論思維與西方科學思維的互補性/153
2.從虛擬現實及其沉浸性看技術現代性問題/170
在求真與向善之問
1.科技倫理問題的新向度/181
2.科技時代的科技倫理實踐/193
3.網絡世界的倫理建構/207
在灌輸與啟迪之間
1.當代我國哲學教育的錯位/211
2.哲學教育的改造/218
3.當代科學突破與自然觀的新探索/221
第三篇關照人文
天人關系之重構
1.與天地參:當代環境倫理的重構/233
2.可持續發展觀的哲學與實踐蘊含/248
3.新世紀的生態價值觀/260
科技文化之整合
1.對傳統文化與西方化的反思/276
2.對“文革”破壞科技之文化成因的反思/282
3.知識貧困與人才匱乏問題之省思/286
4.社會運動: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嬗變的促力/293
科學精神之弘揚
1.弘揚科學精神/310
2.當代哲學視野中的科學與迷信/325
3.科技革命與人文關懷的統一/335
人文社會科學之論衡
1.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定位與社會功能/339
2.關于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問題的思考/353
3.關于原始創新的幾點想法/358
第四篇游走邊緣
問題意識與超越情懷
1.矯正定位倒錯,凸顯問題意識/365
2.恰當設問和應答/375
3.多元的價值追求/381
學術精品與學術大師
1.一次關于學術精品的調查及其分析/385
2.學術精品的現代詮釋/398
3.精品、大師及其他/40s
附錄
哲學的長征:從中國走向世界/417
后記
從中心到邊緣-科學.哲學.人文之反思 節選
倘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現在的學者,恐怕能配得起“大師”稱號的人實
在寥寥無幾,自然堪稱精品的學術成果也難以尋找。吳樹青曾寫道:“在文
史哲的基礎學科中間,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大師級的人物我們培養得太少
。現在我們也有一些,比如說像我這么大年紀的同志中間也有一些很優秀的
,但是只能說是準大師,不好說是大師級的人物,無論是在學術功底、知識
面和創造性等方面,和以前的一輩大師級的人物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①的確,與調查中得到公認的大師相比,當今學者不僅在學識方面有所欠
缺,在學術大師背后蘊含的精神底蘊方面更付闕如。這種獨立的、自由的、
寧靜的、淡泊的精神底蘊是當前學界普遍缺乏的,也是人們心所向往的。沒
有這種精神底蘊的支撐,學術就會繼續浮躁。當然,這并不是說大師處處高
明,即如陳寅恪,他的學術著作中同樣有謬誤存在,但其人格與學術的高度
統一,值得我們仔細品評、視為瑰寶。
總之,沒有大師難出精品,沒有精品何來大師。大師是什么?大師就是
學術前進的界碑。精品是什么?精品就是學術界碑上的銘文。
(2)時代呼喚精品。
精品調查,其目的與其說是要“尋找精品”,毋寧說是要“呼喚精品”
。
當前學界的問題很多,例如體制問題、腐敗問題、作假問題、近親繁殖
問題等等,這里從似乎*虛、但卻是漫延*廣、危害*深入的浮躁問題說開
去。
做學問,本應當“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但現實情況呢
,北大何芳川批日:“一種浮躁之癥在國內學術界游蕩;贗品之風,早離青
萍之末;平庸之氣,也正侵蝕精華。”學術氛圍江河日下。職稱待遇要高的
,能力貢獻卻是低的,工作上小事是不愿做的,大事又是做不來的。應付出
版社的催稿,趕評審任務,學術作品倉促上陣又倉促收尾。既然名利可以作
為*直接的標準量化地評價學人是否成功,于是就不斷加快學術作品“商品
化”的進程。在學術作品的質量普遍滑坡的情況下,以盡量簡便的方式制造
出盡量多的商品無疑是符合學人的*大利益的。而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成
果評價體系的缺位,形形色色的以論著數量、刊物級別、項目等級作為評價
人才和作品質量的標準的出臺,加劇了人們對非學術因素的追逐。在浮躁空
氣的“滋養”下,學園里洋溢著虛假的繁榮氣息。
學界的浮躁源于世俗利益的誘惑和評價體系的缺位。每個人都是俗人,
學者與學匠的區別在于:前者視學術為生命,后者視學術為飯碗。何以選擇
?這屬于人的價值取向問題,很難用一套確定的方法來保證后者向前者的自
動轉化。至于評價體系的缺位問題,需要彌補這個體系。不僅要對學術成果
、學術項目、學術機構進行評價,還要對評價的理念和方法進行評價。
學風浮躁與學術腐敗是相輔相成的。腐敗是權力的專利。沒有權力的濫
用也就不會產生權力的尋租,沒有權力的尋租,也就無所謂“腐敗”。世上
沒有什么制度可以完全阻止腐敗的發生,只要存在權力,就一定會產生腐敗
。但一個好的制度可以制約權力,因而有助于消除腐敗。在組織化的學界,
肯定存在著學術權力。簡單說,“學術權力就是根據學術事務、學術活動及
學術關系等的特點和規律對其施加的影響和干預力量”①。在高等教育體系
內部,從直接從事教研活動的學者、教授到學院院長,從大學的校長到主管
教育的政府官員,都在行使著不同層次的學術權力。權力有大小,只要沒有
監督,難免產生腐敗。解決的辦法一是加強監督,強調規則的公開和公正;
二是盡量減少行政化的程度。在為學者創造盡可能大的學術空間的同時,盡
可能減小非學術化的權力空間,要讓學者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學術氛圍。
P410-411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