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科學翻譯史 版權信息
- ISBN:7312011772
- 條形碼:9787312011771 ; 978-7-312-01177-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科學翻譯史 本書特色
★ 全書80萬字,總達651頁,16開布面精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年1版1印,國家“十五”重點圖書
★ 內容豐富——在科學筆譯史中不僅論述外譯中的歷史,也有專編論述中譯外的歷史。同時對于研究難度較大的數千年科學口譯史,也做了較系統的發掘,并有脈絡清晰的論述。如此全方位、大縱深地論述科學翻譯史的專著在國內實屬少見。
★ 史料翔實是本書另一特點。僅以口譯史為例,不僅全面介紹了外交、外貿、教育、科技及軍事等各個領域的譯人與譯事,在元明以后,還重點介紹了譯才的培養機構,對于同文館的創設與發展,其近代外交翻譯人員的培養,則尤為詳盡,滲透了著者于史料鉤沉過程中所耗費的心血。
★ 采用統計分析方法進行令人信服的對比性研究,是本書的又一特點。在外譯中的筆譯史部分,對于明末清初、清末與民國3個時期的譯書數量,進行了比較準確的統計。對各翻譯機構出版譯書數量以及中譯外各時期的譯書數量等,同樣有定量的描述。而正是定量的描述才使分期的觀點有血有肉,并持之有據。
友情提示:本書扉頁或封底處有出版商所蓋的特價章,介意的讀者請慎拍
本書是首部系統研究中國科學口譯史與筆譯史的專著,大縱深,多角度地論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中國科學翻譯史。
全書由四編組成:
首編為譯科口譯史,以歷史時期為綱,論述遍涉外交、外貿、軍事、科學與政治等領域的重大口譯事件、口譯人物與譯才培養等。對清末同文館等培養的二百余名外交翻譯官員作了深入的發掘,對其中的佼佼者均有詳盡的介紹;對明清翻譯科學西方口譯人員,如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傅蘭雅等的歷史貢獻予以客觀報道;對中國共產黨革命歷程重要歷史事件的口譯人員首次進行系統發掘與報道。
二、三兩編是外國科學文獻筆譯為中文的歷史,以外譯中的附庸期、萌芽期、成長期與形成期為經,以翻譯出版機構、翻譯人物、翻譯成果以及翻譯方法與理論等為緯,進行了全面的論述。重點探究與報道重要的翻譯出版機構及其出版物,如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商務印書館、中華局與正中書局等;對明末清初、清末與民國3個時期的譯書數量有詳盡的分析統計;對科學譯人、雙語與多語科學辭典、科學翻譯理論的發軔與發展進行了盡可能的發掘與介紹。
末編為中國科學文獻筆譯為外文的歷史,在簡論中譯外歷史的分期后,主要從譯書的學科品種與翻譯人物及其譯書兩個方面分別論述,*后扼要論述了所譯中國科學文獻對西方各國與日本的影響。
本書適合翻譯、外交與外語等領域人員閱讀,也可作為外語與科學史專業師生參考讀物。
中國科學翻譯史 內容簡介
中國科學翻譯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黎難秋
中國科學翻譯史 目錄
緒論
**編 中國科學口譯史
**章 總述
第二章 漢代以前(前206年之前)的口譯活動
**節 漢代以前的外交機構與外交活動
第二節 漢代以前的翻譯官員與翻譯活動
第三章 漢代(前206~公元220年)的口譯活動
**節 漢代的外交官員與翻譯官員
第二節 漢代的外交與翻譯活動
第四章 隋代(581~618年)的口譯活動
**節 隋代的外交機構與官員
第二節 隋代的外交與翻譯活動
第三節 隋代的外貿與翻譯活動
第五章 唐代(618~907)的口譯活動
**節 唐代的外交活動
第二節 唐代的外交與翻譯官員
第三節 唐代外交活動中的譯事
第六章 宋代(960~1279年)的口譯活動
**節 宋代的外交活動
第二節 宋代涉外機構與官員
第三節 宋代外交、外貿活動中的譯事
第七章 元代(1279~1368年)的口譯活動
**節 元代的外交機構與外交翻譯官員
第二節 元代外交過程中翻譯活動舉例
第八章 明代(1368~1644年)的口譯活動
**節 明代外交活動簡述
第二節 明代外交翻譯機構與官員
第三節 《明史》中所見翻譯活動舉例
第四節 鄭和七下西洋的口譯人員
第五節 明代翻譯科學書籍的口譯人員
第六節 明代口譯人員的培養
第九章 清代(1644~1911年)的口譯活動
**節 清初口譯人員的培養
……
第十章 民國時期(1912~1949年)的口譯活動
第二編 中國科學筆譯史——外譯中(一):漢至清(前206~公元1911年)外國科學文獻的翻譯
第十一章 漢晉至唐宋(前206~公元1279)外國科學文獻的翻譯
第十二章 元至明初(1279~1398)外國科學文獻的翻譯
第十三章 明末至清初(1573~1795)外國科學文獻的翻譯
第十四章 清末(1821~1911年)外國科學文獻的翻譯
第三編 中國科學筆譯史——外譯中(二):民國時期(1912~1949年)外國科學文獻的翻譯
第十五章 民國時期外國科學文獻翻譯概述
第十六章 民國時期科學翻譯出版機構
第十七章 民國時期科學翻譯人員
第十八章 民國時期科學翻譯成果
第十九章 民國時期科學翻譯理論方法述評
第二十章 民國時期譯名統一至雙語、多語?妻o典
第四編 中國科學筆譯史——中譯外
第二十一章 中國科學文獻日譯史
第二十二章 中國科學文獻西譯史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中國科學翻譯史 節選
中國科學翻譯史 作者簡介
黎難秋,1938年生。祖籍廣東中山。研究館員。1962年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1985~1987年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圖書館信息科學研究生院進修訪問。先后在研究所、工廠工作,1978年調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系任講師,后任校園書館館長,開設“科學英語翻譯”等多門課程。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科學院科技翻譯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曾任安徽大學等3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技翻譯》、《圖書情報工作》等5種刊物的副主編、編委。曾赴香港中文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講學,多次赴美國及中國臺灣和香港進行學術交流與訪問。研究領域先后為無線電導航系統、圖書館文獻信息與翻譯史,研究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安徽圖書獎三等獎及安徽省科技情報成果一等獎等。出版中英文圖書十余種(含合作),翻譯史著作有《中國科學文獻翻譯史稿》、《中國口譯史》與《中國科學翻譯史料》等。發表文章百余篇,翻譯史內容占半。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