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易學史(全三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929278
- 條形碼:9787516929278 ; 978-7-5169-2927-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易學史(全三卷) 本書特色
1.《易學史》內容廣大繁復,作者追本溯源,詳細地論述了易學在不同時代下的發展與演變,其論證邏輯嚴謹、層次分明、詳略得當,能為讀者指明了解易學思想的方向,具有高度的思想價值。
2.《易學史》無關占卜算命,而是一套論述不同時代中關于易學思想發展的著作。作者希望易學今后不再僅為高級知識分子研究而設,或視之為特殊學問而為一部分特殊分子去研究,易學的本來面目原是樸質實用的哲學思想,這一大哲學思想的理則、效用和演變情形,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的。
易學史(全三卷) 內容簡介
《易學史》由三冊組成,分別是《先秦易學史》《兩漢易學史》和《宋元明易學史》。作者以《周易》為主要依據,同時以大的歷史思潮的演變,將《周易》中所言投入歷史思潮的演變中,印證出它的出處淵源,敘述不同歷史時代中易學發展的思想特色。《先秦易學史》作者設身處地運思,盡量求做到以歷史上伏羲氏的時代論伏羲氏的思想,以歷史上周文王的時代論周文王的思想,以歷史上孔子的時代論孔子的思想。《兩漢易學史》以學術思想的演變為經,以各家易說的介紹為緯。以兩漢之時的學術為立場,所以敘述象數易部分特詳,而敘述儒門易部分則簡略。《宋元明易學史》主要敘述了這一時代主要的哲學家對易學思想的發展與運用。
易學史(全三卷)易學史(全三卷) 前言
本書在筆者深感歉疚下出版。當兩漢易學史出版時,已曾在該書序文中聲明,本書將于數月后付梓,未料話聲甫落,即因胃病劇作住院。出院后,又有出國之行,一去數年,延擱至今。從事學術的人失信于學術,是件虧于本分的大事,敢不自責?尤應向來函詢問本書出版日期的讀者致歉。
我所去之國是希臘,這要感謝好友杭紀東君,是他力主我出去“見見世面”的。果然,地中海干燥清爽的氣候,功愈藥石,**年便治好了我胃病的大半,于是乃在海外開始本書的修正工作,動大手腳,把原來寫好了的,幾乎全翻動了。去歲冬,定稿,乃送請中華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評審,幸允獎助出版。過去兩漢易學史是該會獎助出版的,此次又蒙允助,實深感激。
易學史(全三卷) 目錄
**章 “易”名義辨釋 001
一、“易”一名含義過于廣泛 001
二、
“易”字既是半途被采用為代表卦象這一門學術的名稱,其所以被采用,必非無故 002
**節 從文字學中看“易”字的本義 003
一、《說文解字》中“易”字義 003
二、甲骨文中“易”字的含義 007
第二節 易學中“易”字所指諸不同義 009
一、易謂易之道 010
二、易謂易之象 013
三、易謂易之術 015
四、易謂易之數 017
五、易謂易之文 019
第二章 先秦易學的特色及其分期 020
**節 先秦易學的特色 020
一、因時乘變的哲學 020
二、樸質實用的哲學 024
三、贊頌生命的哲學 028
四、鼓舞人性的哲學 032
第二節 先秦易學的分期 038
一、**期自伏羲氏畫卦至周文王
——符號易時期 043
二、第二期自周文王演易至孔子
——筮術易時期 046
三、第三期自孔子贊易以下
——儒門易時期 048
第三章 符號易時期 051
**節 易學首圣伏羲氏 051
一、姓氏與時代 052
二、活動地區 055
三、赫赫龍征 057
四、遠古文化之光 060
第二節 八卦的畫成 062
一、太極 065
二、兩儀 067
三、四象 069
四、八卦 070
第三節 八卦的取象
——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072
第四節 八卦的名稱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077
第五節 八卦的排列
——其一:?、?、?、?、?、?、?、?
其二:?、?、?、?、?、?、?、? 081
第四章 筮術易時期 088
**節 演易之圣周文王 088
一、農業世家 088
二、德化西陲 090
三、羑里演易 092
四、上古兩大思想系統之融合者 095
第二節 筮術易興起的歷史背景 098
一、筮術的前身:卜 098
二、卜與筮的本質 103
三、筮術易興于殷周之際的原因 108
第三節 筮術易的創建 117
一、重八卦為六十四卦 118
二、作卦爻辭 126
三、選用蓍策 134
四、制定筮占法
——七九八六之來源,陰陽老少之來源 138
五、取“易”為名稱
——易名稱之緣起,三易之差別 154
第四節 筮術易內容述要 161
一、筮術中常見名詞釋義 161
二、變占法則 166
三、筮例類舉(附:八) 172
四、筮術易中四個基本觀念 183
第五節 筮術易的衰微 206
一、《連山易》《歸藏易》二易首遭淘汰 206
二、由《左傳》《國語》中筮例看《周易》之衰 214
第五章 儒門易時期 221
**節 贊易之圣孔子 221
一、家世源流 221
二、由禮進于仁 223
三、道不行,退而修書 226
四、中國文化之化身 229
第二節 由神道到人道 232
一、西周初年人道思想之萌生 232
二、東周以后人智大開 236
三、卦爻辭與十翼在思想上的差別 240
四、卦爻辭與十翼在文字上的差別 243
第三節 十翼概說 246
一、《彖傳》(上下) 248
二、《象傳》(上下) 253
三、《系辭傳》(上下) 259
四、《文言傳》 265
五、《說卦傳》 269
六、《序卦傳》 281
七、《雜卦傳》 287
第四節 易有三義 290
一、易簡 292
二、變易 299
三、不易 302
第五節 孔子與先秦易學思想體系之完成 306
一、五十以學易與知天命 306
二、論孔子納易入儒門 310
三、孔子對筮術易的處理 315
四、先秦易學思想體系之完成 321
第六章 道家易 332
**節 道家亦易家的老子其人 334
第二節 道家書亦易書的《老子》其書 340
第三節 道家易之玄學思想 349
第四節 道家易之尚坤德 361
第七章 孔、老以后的先秦易學 365
**節 儒門易以守經義為務 367
第二節 道家易旁觀以待變 372
第三節 筮術易得“秦火”而復興 376
第四節 三支易學之矚目于數術 382
本書主要參考書目 385
**章 漢易中幾個特殊問題 001
**節 易與秦火的問題 002
第二節 易的傳承問題 008
一、漢興田何以上 010
二、西漢時期 012
三、東漢時期 018
第三節 易偽書的問題 023
一、《子夏易傳》 024
二、易緯 030
三、《連山易》與《歸藏易》 033
第二章 漢興儒門易的復古 037
**節 漢興以前易學的沉寂 037
一、時代戰亂的因素 038
二、儒學不振的因素 039
第二節 復古大師田何 042
第三節 儒門易的興盛與衰落 048
第三章 漢象數易興起的原因 063
**節 遠因之一:易道以“變”為用 063
第二節 遠因之二:儒家門墻不足以范圍易學 065
第三節 近因之一:災異、數術思想的盛行 068
一、陰陽與易 070
二、五行與易 078
三、干支與易 085
四、災異與易 095
第四節 近因之二:武帝尊儒術的影響 101
第五節 近因之三:隱士易學的出現 104
第四章 前期占驗派象數易家 111
**節 孟喜易 112
一、孟喜事略 112
二、孟喜易說——卦氣 112
第二節 焦延壽易 134
一、焦延壽事略 134
二、焦延壽易說——六十四卦變占 136
第三節 京房易 146
一、京房事略 146
二、京房易說 149
第四節 費直易 177
一、費直事略 177
二、費直易說 179
第五節 高相易 185
第五章 后期注經派象數易家 187
**節 鄭玄易 188
一、鄭玄事略 188
二、鄭玄易說 190
第二節 荀爽易 201
一、荀爽事略 201
二、荀爽易說——升降 203
第三節 虞翻易 213
一、虞翻事略 213
二、虞翻易說 217
第四節 其他象數易家 244
一、關中:馬融 244
二、荊州:劉表、宋忠(衷) 247
三、魏地:王肅、董遇 250
四、吳地:陸績、姚信 251
五、蜀地:蜀才 254
六、附:翟元、干寶、其他 259
第六章 漢象數易的結束 264
**節 魏伯陽援易入丹道 267
一、魏伯陽事略 267
二、魏伯陽易說 271
第二節 管輅以數術合易 286
一、管輅事略 286
二、管輅易說 290
第三節 王弼掃象數歸義理 311
一、王弼事略 311
二、王弼易說 315
第七章 結論:兩漢易學綜述 352
**章 宋元明易學的興起及其特色 001
**節 北宋初年易學的興起 002
一、反復其道,七日來復 002
二、啟宋易之運的華山道士陳摶 005
第二節 宋元明易學的特色 011
一、推易道以占驗世運 011
二、收易道于心性存養 022
三、借圖示以表達思想 026
第二章 周、張、二程本易理發揚儒學 029
**節 周敦頤的易學 030
一、事略 030
二、易說——《太極圖說》《通書》 032
第二節 張載的易學 043
一、事略 043
二、易說——《正蒙》 044
第三節 程顥的易學 051
一、事略 051
二、易說——《定性書》、語錄 053
第四節 程頤的易學 059
一、事略 059
二、易說——《周易傳》、語錄 061
第三章 邵雍的先天易學 071
**節 邵雍其人及其《皇極經世書》 072
一、事略 072
二、關于《皇極經世書》 075
第二節 邵雍先天易的經世演用 078
一、先天易的圖與數 078
二、歷史哲學 085
三、天地之數 109
四、萬物之變 144
第四章 朱熹及蔡門諸子的易學 175
**節 朱熹的易學 175
一、事略 175
二、易說 178
第二節 蔡門諸子的易學 205
一、事略 205
二、易學 209
第五章 易圖象之學 220
**節 緒言 221
第二節 河圖 227
一、溯源 227
二、宋河圖諸家義 238
三、河圖原面目 254
第三節 洛書 257
一、溯源 257
二、宋洛書諸家義 264
三、洛書原面目 275
第四節 太極圖 277
一、圖象源起 277
二、太極圖諸家義 288
三、太極圖之大源出自天 299
第五節 卦圖 304
第六章 來知德的易學 318
**節 事略 318
第二節 易說 321
一、論太極三原理 321
二、卦爻五論 345
附錄 卦爻辭中的數 378
第七章 王船山的易學 389
**節 事略 389
第二節 易說 392
一、對易學的觀點 395
二、論易道之化生 410
三、解易諸理則 421
四、船山易的特色 446
易學史(全三卷) 節選
第二章 先秦易學的特色及其分期
**節 先秦易學的特色
一、因時乘變的哲學
易學尚“變”,它講的是變動不居的道,它有靈活變通的象,也有一套神變莫測的筮術,而它的全體大用在于教人乘易道之變以行事,教人變而不失其正。所謂“君子而時中”,所謂“動靜不失其時”,所謂“時乘六龍以御天”。然而,這一些都算是易學的內容,一個成體系的哲學思想有它獨特的思想內容,是必然的事,所以尚不是本節所要說的它的“因時乘變”的特色。本節所要說的,是著眼于整個易學的行徑,看它乘歷史演進的大浪而前進,因應時宜,分別以不同的面貌出現,貌異而質一。易學好像有無窮巧妙的應世法門,歷史潮流的演變無法淘汰掉它;它又像現身說法,為它的尚變的學說做榜樣。這一方面才是中外古今哲學之林中絕無僅有的特色。
綜計先秦一段,易學的面貌凡經三變:*初是以純卦象符號出現,后來一變而為筮術占斷,再后來又變為文字義理。如果不著眼于歷史時代,而僅就易學來看,它的三易其貌,殊令人生意外之感:從卦象符號變為筮術,何啻天淵之別?而十翼之發揮易學義理,竟又緊緊依附于筮術占斷的卦爻解,寧非怪事?可是如將易學之變與歷史思潮的演進相對照以觀,就清楚的發現,易學之變實為歷史時代所促成,由卦象到筮術,由筮術到文字義理,都是為了因應時代而生,為自然之勢。
我中華民族的歷史,自伏羲氏時代到孔子,歷經三大思想階段:
天道思想(或言自然思想)→神道思想(或言宗教思想)→人道思想(或言人文思想)。
伏羲氏生當遠古牧畜時代之初,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是以天道自然為主;風雨雷霆之災,日月星辰之象,天地之玄遠廣厚,山川之神秘深藏,是主要的思想內容。因為這一切直接關系著人們的生存,也因而八卦的初象,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所以易學的**副面貌——八卦所代表的,是歷史演進中天道思想一階段。
到了殷周之際,時代進入神道思想階段。此時人們的意識活動,是以天神、地祗、人鬼為重心,聽命于鬼神的思想籠罩著當時的社會。易學再興于此時,乃換了另一副面貌,只見它一手把蓍策,一手理卦象,口念吉兇悔吝之辭,儼然以筮術占斷的姿態出現,何以故?時代變了。
第二章 先秦易學的特色及其分期
**節 先秦易學的特色
一、因時乘變的哲學
易學尚“變”,它講的是變動不居的道,它有靈活變通的象,也有一套神變莫測的筮術,而它的全體大用在于教人乘易道之變以行事,教人變而不失其正。所謂“君子而時中”,所謂“動靜不失其時”,所謂“時乘六龍以御天”。然而,這一些都算是易學的內容,一個成體系的哲學思想有它獨特的思想內容,是必然的事,所以尚不是本節所要說的它的“因時乘變”的特色。本節所要說的,是著眼于整個易學的行徑,看它乘歷史演進的大浪而前進,因應時宜,分別以不同的面貌出現,貌異而質一。易學好像有無窮巧妙的應世法門,歷史潮流的演變無法淘汰掉它;它又像現身說法,為它的尚變的學說做榜樣。這一方面才是中外古今哲學之林中絕無僅有的特色。
綜計先秦一段,易學的面貌凡經三變:*初是以純卦象符號出現,后來一變而為筮術占斷,再后來又變為文字義理。如果不著眼于歷史時代,而僅就易學來看,它的三易其貌,殊令人生意外之感:從卦象符號變為筮術,何啻天淵之別?而十翼之發揮易學義理,竟又緊緊依附于筮術占斷的卦爻解,寧非怪事?可是如將易學之變與歷史思潮的演進相對照以觀,就清楚的發現,易學之變實為歷史時代所促成,由卦象到筮術,由筮術到文字義理,都是為了因應時代而生,為自然之勢。
我中華民族的歷史,自伏羲氏時代到孔子,歷經三大思想階段:
天道思想(或言自然思想)→神道思想(或言宗教思想)→人道思想(或言人文思想)。
伏羲氏生當遠古牧畜時代之初,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是以天道自然為主;風雨雷霆之災,日月星辰之象,天地之玄遠廣厚,山川之神秘深藏,是主要的思想內容。因為這一切直接關系著人們的生存,也因而八卦的初象,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所以易學的**副面貌——八卦所代表的,是歷史演進中天道思想一階段。
到了殷周之際,時代進入神道思想階段。此時人們的意識活動,是以天神、地祗、人鬼為重心,聽命于鬼神的思想籠罩著當時的社會。易學再興于此時,乃換了另一副面貌,只見它一手把蓍策,一手理卦象,口念吉兇悔吝之辭,儼然以筮術占斷的姿態出現,何以故?時代變了。
歷史思潮再演進,到了東周以后,人智大興,此時社會組織、國家制度、人事關系、文化意識等,各方面呈現以理智思考處理事情勝過聽命于不可知的鬼神,人的地位在意識活動中逐漸取鬼神的地位而代之,于是人道思想時期來臨。孔子生于此時,乃排除筮術占斷,申十翼之義,以文字闡述易道,易學于此時也就順勢乘時,三易其貌,應孔圣之邀請,步上洙泗講壇,向儒門弟子講說哲理了。
所以,我們說易學之變,是與歷史的演變一致的。但是貌變而質如一,筮術所依據的道,便是八卦當初所以畫成的道;十翼所闡發的道,也仍是筮術所依據的道,變而不失其宗。
易學之所以有此等乘歷史潮流而變更其貌的特色,當然是由于易道廣大的緣故。易之道“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美物而不遺”,“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它涵攝宇宙間萬事萬物之理,因之可以在任何時候,借任何事物,以任何面目出現。歷史時代改變,對它來說,也不過像是換了一個舞臺,改妝易容,便再登場。先秦的情形固然如此,先秦以下也還是一樣。我們看西漢季世,數術之風大昌,干支、五行、星歷之學盛行,于是象數易興起,以卦氣、納甲、爻辰、卦變之說,演說易道,是為易學之又一面貌。至宋代,時代思想又變了,于是河圖洛書之學興,先天后天之學興,是為易學之又一面貌。時轉世移而易學不衰,這真是易學*大特色之一。
由于易學之因應歷史思潮而變,自然地,它本身便具有濃厚的歷史性。一部《周易》,毋寧說是先秦伏羲氏以后中國文化思想史的縮影。就*粗略、*明顯的方面來看,如:
從八卦之純為符號,到筮術時代之符號與文字并重,到十翼時代之以文字為主,表示出文字之創造及運用過程。
從八卦之名稱,比較六十四卦之名稱,再比較十翼中之詞匯,表現出社會生活、文化意識的演進歷程。
從八卦的初象,比較《說卦傳》中所載的象,可看出社會生活之由簡而繁,由自然而人文的軌跡。
至于詳細研究,則字里行間,史跡斑斑,在本書后文的各章敘述中,讀者當可充分發覺易學的濃厚的歷史性。所以然者,實由于它的“因時乘變”的特色有以致之。
易學史(全三卷) 作者簡介
高懷民教授,著名易學家、國學家、哲學家,著有《易經哲學精講》(《大易哲學論》)《易經哲學的人類文明之道》《大易思想》《先秦易學史》《兩漢易學史》《宋元明易學史》《偉大的孕育》《東道西理:先秦哲學與希臘哲學通講》等,為易學與中國哲學研究做出了有重要創見的工作。《易學史》(全三卷)集中國易學的精華,對易學和中國傳統哲學在現代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掌握易學知識大全的書籍。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