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原典閱讀與學術傳承:比較文學學科的實踐與探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34023
- 條形碼:9787100234023 ; 978-7-100-23402-3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原典閱讀與學術傳承:比較文學學科的實踐與探索 本書特色
本書嘗試將“原典閱讀”放在一個學術開放性的場域,闡述“原典閱讀”對于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發展規律與人才成長的積極作用。
作者從“原典閱讀”與比較文學學科的關系出發,在明確“原典閱讀”內涵的前提下,考察了“原典閱讀”之于比較文學學科發展、建設、研究、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價值和作用,論證了比較文學學科乃至整個人文社科領域進行原典閱讀教學研究改革的必要性,并提供了方法論層面的指導。全書結構清晰,論述深刻,在理論及實踐上都對今天人文社科領域研究和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原典閱讀與學術傳承:比較文學學科的實踐與探索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文史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研究成果,落腳于“原典閱讀”與比較文學學科發展之間的關系,將“原典閱讀”放在一個學術開放性的場域,試圖闡明“原典閱讀”對于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發展規律與人才成長的積極作用究竟為何。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部分“原典閱讀的源與流”首先明確了核心概念“原典”和“原典閱讀”的內涵,并溯源其歷史,對中西方原典的發展進行了細致的梳理;第二部分“比較文學原典閱讀”則試圖構建起適用于比較文學學科的原典閱讀方法論,論證了比較文學原典性方法論的三重意義,突出了比較文學原典閱讀的獨特性,對原典閱讀教學改革的思路、措施、成效等進行了詳細介紹;第三部分“原典閱讀的現代價值”則關注“原典閱讀”作為一種研究和教學理念之于當下的意義,在充滿了碎片化信息的互聯網時代,返回原初典籍,閱讀一手文獻,從中發掘新意,解決中國文論“失語癥”,并構建起中國學術話語體系,仍然是中國比較文學,乃至整個人文社科領域發展的重要任務。
原典閱讀與學術傳承:比較文學學科的實踐與探索原典閱讀與學術傳承:比較文學學科的實踐與探索 前言
大學的本質是培養人才和創造知識,這是其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對于優秀人才的培養,成功的學校盡管路徑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就是都擁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西南聯大當年之所以能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培養出群賢英才,關鍵就在于名師大家薈萃;120多年來四川大學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包括學術精英、興業之士和管理骨干在內的70多萬名各類優秀人才,就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大師巨匠潛心育人、默默耕耘。
從1980年來到四川大學,曹順慶教授就扎根巴蜀大地立德樹人、孕育桃李。曹老師是四川大學杰出教授、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第四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國批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作為學者,他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在比較文學乃至整個文學領域發出川大聲音,取得了累累碩果,可以說是川大文科的一面旗幟;作為老師,他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豐富閱歷、學術造詣、人格魅力影響和帶動每一位學生。從教40多年來,曹老師視學術為生命、以教育為已任,筆耕不輟,孜孜不倦。特別是育人路上,曹老師以學生為中心,持之以恒創新探索拔尖人才培養的思路與路徑,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為川大發展盡心盡力。
原典閱讀與學術傳承:比較文學學科的實踐與探索 目錄
序言一
序言二
前言
**章 原典閱讀的源與流
**節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原典”的詞源與界定
第二節 “欲宣其義,先讀其書”:“閱讀”的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 原典閱讀的中西傳統
**節 中國經學傳統中的原典
第二節 西方古典文獻學與原典閱讀
第三章 原典閱讀與中國比較文學
**節 原典閱讀與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開創
第二節 原典閱讀與中西比較詩學新批評路徑的開辟
第三節 原典閱讀學術和教育價值的三個維度
第四章 比較文學原典性方法論的三重意義
**節 原典性實證研究
第二節 原典性類比研究
第三節 原典性變異研究
第五章 比較文學原典閱讀的獨特性
**節 “求變”思想與原創性理論建設
第二節 “學術共同體”的構建
第六章 原典閱讀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和具體措施
**節 “多、空、舊、窄”之現狀與原典教材編撰
第二節 原典閱讀教學模式的實施與效果
第七章 原典閱讀與比較文學拔尖人才培養成效
**節 “失語癥”的提出與話語理論建設:開拓與探索(1983—2003)
第二節 跨文明比較研究:多元與全面(2003—2013)
第三節 比較文學新話語的開創:集中與深入(2013—2023)
第八章 原典閱讀的現代價值
**節 互聯網時代中的原典閱讀
第二節 原典閱讀與人文不朽文藝觀的現代意義
第三節 原典閱讀與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
第四節 原典閱讀與中國學術話語建設
附錄一 歐洲科學院院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德漢教授對談錄
附錄二 原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維樑訪談錄
附錄三 “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曹順慶教授訪談錄
附錄四 原典閱讀與返回故土——博士生讀經課程意義之體驗與認知
后記
原典閱讀與學術傳承:比較文學學科的實踐與探索 節選
“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意欲探討“原典閱讀”的內涵、比較文學原典閱讀的意義以及“原典閱讀”的當代價值,首先便要對“原典閱讀”進行溯源性研究。“原典閱讀”作為理念在中國經學傳統和西方古典文獻學中早已萌發,但這一實踐方法*早可溯源至1942年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Committee on Social Thought)。該委員會由芝加哥大學經濟史家乃孚(John U.Nef)所創,主要針對美國大學人文社科和社會學研究生培養體系存在的“越來越偏狹”“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問題,尤其注重原典閱讀,而且是本專業的原典閱讀,以訓練研究生的創新力。換言之,作為實踐性質而言的“原典閱讀”從一開始便是作為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的必要路徑而提出來的。1996年,嚴紹璗先生進而提出“原典性的實證”的方法論,首次將“原典”這一指代經典要籍的具象名稱,上升至抽象的文化關系研究之方法論層面。2000年,曹順慶教授針對中國高校中文學科課程設置存在的“多、空、舊、窄”問題,首次提出“原典閱讀”文史哲拔尖人才培養方法,大力提倡并潛心實踐“原典閱讀”以幫助學生厚實基礎、融會貫通。時至今日,我們進一步提出“比較文學原典閱讀”,力圖通過研究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發展和一代學人的治學之路,總結適用于比較文學學科自身發展和研究規律的原典閱讀方法論。
原典閱讀與學術傳承:比較文學學科的實踐與探索 作者簡介
楊清,四川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四川省比較文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外文化與文論》編輯部主任,先后主持參與省部級課題多項,現為2021年J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文史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課題組成員,重要論文先后在Neohelicom(A&HCI)、《文藝理論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等中外文權威刊物發表,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比較文學年鑒》(任副主編)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