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知識生產的主體自覺:文化哲學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建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46571
- 條形碼:9787552046571 ; 978-7-5520-4657-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知識生產的主體自覺:文化哲學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建構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從歷史視角看,是在發端處即受先發國家影響的后發現代化。先發國家為擴大資本積累規模提升資本積累效率,利用軍事殖民等方式將后發國家從傳統社會拉入現代社會,使后發國家作為其“適格”的寄生供體,在文化上表現為憑靠先發優勢形成對后發國家文化權力優勢,制造“標準”以范導后發國家發展道路選擇。從社會視角看,先發-后發結構絕非各國獨自發展的時間先后問題,而是資本積累結構下共在的剝削與被剝削,寄生與被寄生。揭示先發國家文化權力背后的資本積累結構,厘定后發國家自身發展的可能路徑,這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前提性工作。
知識生產的主體自覺:文化哲學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建構研究 目錄
導言 在理論與實踐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從事理論建構
一、 理論活動是實踐活動自身區分的產物
二、 理論活動總是與特定的生存實踐相勾連
三、 現代化理論蘊于社會歷史現實中
四、 近代國際關系結構衍化的基本線索
五、 先發國家的觀念制造和知識生產對后發國家的范導行為
六、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構建
七、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構建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踐一體展開
**章 理論建構的時代背景: 變局時代的實質與內涵
一、 全球資本積累活動中的先發-后發結構
二、 對資本積累結構的理解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幾次實質推進
三、 資本積累結構的變化及其對知識生產活動的基礎性影響
第二章 理論建構的文化結構: 知識的生產方式與活動主體
一、 知識生產方式:先發-后發結構衍生的文化霸權結構
二、 知識生產主體: 學科分工的建制及其對評價權的壟斷
三、 文化權力勢差支配下的理論前提及其解縛
第三章 理論建構的社會心理前提: 理論活動中的非理性前提
一、 知識生產中后發國家發展經驗的“質料化”危機
二、 先發-后發結構下知識生產中的情緒導向
三、 先發-后發結構下知識生產中評價邏輯與行動邏輯分裂
第四章 理論建構的后發屬性: 不同時期后發國家的現代化理論建構史梳理
一、 先發國家現代化理論對后發國家現代化理論建構的影響
二、 文化霸權理論背后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先發后發結構
三、 后發國家現代化發展道路選擇及其現代化理論建構
第五章 理論建構的具體化原則與展開邏輯: 唯物史觀的具體化
一、 理論建構的起點: 反思現實的理論化過程
二、 國家與世界的辯證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的世界歷史意義
三、 宏觀與微觀的辯證統一: 唯物史觀具體化角度的中層研究
第六章 結語:“請循其本”
一、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認識世界是人的生存實踐本性的內在環節,因而是必然的
三、 人的生存實踐條件的變化,是認識變化的根源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知識生產的主體自覺:文化哲學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建構研究 相關資料
結語:“請循其本”
一、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實踐不是人的主觀意欲,而是人的生存狀態,在這個意義上說,實踐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性。
人的實踐活動是以人在世界的某個具體生存場景之中的生存為前提和展開場域的。人,本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的實踐活動,包括那些宣稱自己是以世界為對象,進而以自身為主體地將自己與世界視為判若二分的對象性活動,也是以“人生在世”的形態為基礎的,與世界的二分是以在世界之中為前提而擬制出來的二分。
人在實踐活動中將自身與世界區分開來。在生存實踐活動中,人把自己變為主體,世界變為客體;具體到觀察活動中,人以自身為觀察者而將世界視為被觀察者,正是在將此種觀察者誤認為是站在世界之外的“客觀的”“價值無涉的”觀察者的活動中,人才會視覺中心主義地將世界變為被人所觀察的,矗立在人對面的對象。因而,人們對于永恒性理論(對世界觀察與分析所獲得的)的追求,有著實踐活動本身的活動特點上的誘因。
人以自身的生存實踐活動,在世界之中求生存和謀發展。人的生存實踐具體表現為,通過改造人所處生存世界的現實狀態,以便讓該生存世界轉變為更適合人生存的形態而存在(從石器到鐵器的工具優化如此,從漁獵到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亦如此),這是一個不斷推動自在的存在轉為屬人的存在的活動過程。(轉變的是人的存在作為生存世界的基本條件逐漸有了自在的存在的特征,而后再次被轉化,人類歷史以此來不斷向前。)人基于自身的生存實踐活動需要,在實踐中產生某個目的,需通過外部世界的條件來達成這一目的。世界從自然而然的世界,變為屬人的世界的邏輯,其核心在于目的。圍繞著目的,自在自然上,由此就附著了一層價值的排序。自在自然中本無高低優劣的諸要素,由于其與人的生存實踐活動的具體目的之間的關系有所不同,從而對人來說也就呈現出具有生存情境下的不同的價值狀態。正因為人們的具體的生存實踐狀況不同,不管這種不同是空間上的,如地理要素造成的不同,還是時間上的生產力發展狀況不同而引致的不同,它們都會造成人的具體生存境遇下的實踐活動目的不同。而這一目的不同,帶來的是諸多自在自然的諸要素的價值評價系統不同,這種不同體現在,價值排序系統在構造的過程中所依憑的價值聚焦點和價值計算方式的差異,會表現為人們在價值觀上的差異。
結語:“請循其本”
一、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實踐不是人的主觀意欲,而是人的生存狀態,在這個意義上說,實踐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性。
人的實踐活動是以人在世界的某個具體生存場景之中的生存為前提和展開場域的。人,本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的實踐活動,包括那些宣稱自己是以世界為對象,進而以自身為主體地將自己與世界視為判若二分的對象性活動,也是以“人生在世”的形態為基礎的,與世界的二分是以在世界之中為前提而擬制出來的二分。
人在實踐活動中將自身與世界區分開來。在生存實踐活動中,人把自己變為主體,世界變為客體;具體到觀察活動中,人以自身為觀察者而將世界視為被觀察者,正是在將此種觀察者誤認為是站在世界之外的“客觀的”“價值無涉的”觀察者的活動中,人才會視覺中心主義地將世界變為被人所觀察的,矗立在人對面的對象。因而,人們對于永恒性理論(對世界觀察與分析所獲得的)的追求,有著實踐活動本身的活動特點上的誘因。
人以自身的生存實踐活動,在世界之中求生存和謀發展。人的生存實踐具體表現為,通過改造人所處生存世界的現實狀態,以便讓該生存世界轉變為更適合人生存的形態而存在(從石器到鐵器的工具優化如此,從漁獵到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亦如此),這是一個不斷推動自在的存在轉為屬人的存在的活動過程。(轉變的是人的存在作為生存世界的基本條件逐漸有了自在的存在的特征,而后再次被轉化,人類歷史以此來不斷向前。)人基于自身的生存實踐活動需要,在實踐中產生某個目的,需通過外部世界的條件來達成這一目的。世界從自然而然的世界,變為屬人的世界的邏輯,其核心在于目的。圍繞著目的,自在自然上,由此就附著了一層價值的排序。自在自然中本無高低優劣的諸要素,由于其與人的生存實踐活動的具體目的之間的關系有所不同,從而對人來說也就呈現出具有生存情境下的不同的價值狀態。正因為人們的具體的生存實踐狀況不同,不管這種不同是空間上的,如地理要素造成的不同,還是時間上的生產力發展狀況不同而引致的不同,它們都會造成人的具體生存境遇下的實踐活動目的不同。而這一目的不同,帶來的是諸多自在自然的諸要素的價值評價系統不同,這種不同體現在,價值排序系統在構造的過程中所依憑的價值聚焦點和價值計算方式的差異,會表現為人們在價值觀上的差異。
人與動物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核心在于人的實踐活動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特殊結構: 動物只能順應世界而生存,世界對動物來說是給定的先在條件。角馬在某個地區生存,是因為該地區有著符合角馬生存習性的自然條件。而一旦該地區的環境發生變化,自然條件不再符合角馬的生存習性,其結果就是: 角馬需要通過遷徙的方式,去尋找新的適應角馬生存的環境以便繼續存在下去。否則,角馬要么通過突變的方式適應這個已經變化了的自然條件,即所謂自然選擇;要么就因為沒有適合的生存條件而滅絕。而人則不同,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改變現有生存條件,讓生存條件以符合人生存需求的形態而存在。因而,當我們說通過實踐活動將自在運行著的世界轉變為屬人的世界的時候,這意味著: 人根據自己的生存目的來審視世界,并且按照自己的生存目的與世界打交道。因此,絕不存在超出人的目光的所謂“神的目光”,所謂“價值無涉”的脫離人的生存實踐維度的對世界的“客觀”的理解。但這一目的也絕非簡單的人的純粹主觀的想法。目的的實現依賴于時空等自然條件的限制,要實現目的,人就要去認識并利用自然世界的規律。目的的產生,同樣不是純粹主觀的。某個社群主流的目的總是與文化傳統相關,而該文化傳統的形成,必然與其生存實踐所處的自然條件相關。
從這兩點看,目的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產物,準確地說,目的是以實踐活動的主客觀辯證統一為基礎的。
這是本書以文化哲學為切入點來整體性地思考理論活動的前提、形態、結構與運行邏輯,并以此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建構提供清晰的理論前提和價值根據的原因所在。
而目的本身也是歷史性的,是歷史性發展的產物。在人類社會形成初期,人類的實踐活動的目的總是直接牽連著對生存環境的改善。對于石器的使用,對石器的打磨與優化,總是與特定的能夠改善生存環境的功用的實現直接相關。在這個意義上說,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不是有別于優化人的生存環境的“另一個”目的,而是優化人的生存環境的最終形態。因而,它不是虛懸于未來的某個特定的生存樣態,而是一個人類在自身的實踐活動的特定活動形態的支配下的,歷史性的生存實踐活動在不斷推進的方向。因而,每個歷史時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觀點,對這些觀點的判斷絕不是“都一樣”“沒有對錯高低”的歷史虛無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式地和稀泥,歷史大勢、歷史的前進方向就存在于對人、對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生存狀態的追求之中。因而,站在歷史大勢一邊,站在人民群眾一邊,歸根到底就是站在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一邊,站在人類解放事業一邊。
二、 認識世界是人的生存實踐本性的內在環節,因而是必然的
將世界改造為適合人生存的狀態,首先要對要被改造的對象,也就是我們正身處其中的世界,即我們的生存環境,及其運行規律有所了解,生存實踐活動的本性就內在地蘊含著要去認識世界的必然性要求。因而,認識世界,也不僅僅是人的主觀意欲,認識世界是由人的實踐的生存本性所決定的。只不過,它具體表現為個人意欲對世界做出認識,或者說,它是以個人在自己意欲的驅動下要去認識世界的方式具體實現的。
認識表現為去理解客觀世界運行的規律。而由于在此認識活動的初始和認識活動的全程中,人都已然是身處生存實踐將之分裂后的“人生在世”狀態中,人與世界的主客二分關系是在認識活動的初始處就被作為認識的初始狀態而存在的。(人是主體,世界是客體;人是觀察者,世界是觀察對象。)因而,人就有了一種自己是在世界之外“客觀中立”地觀察世界的錯覺,又認為自身對世界“客觀中立”的觀察得出的就是世界固有的純粹的“客觀規律”,從而又產生了一個經久不滅的成見: 人能夠通過自己的認識,找到這個世界上永恒不變、永恒有效的“客觀規律”體系。故而,認識活動在一個歷史時期內總是表現為一種新的認識通過批判曾經的認識成果并非永恒不變且永恒有效,來強調自己的認識成果的永恒不變和永恒有效。從而認識的歷史,就成了滿是觀念“尸體”的戰場。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的思想史或哲學史,也只能是材料的堆砌。而“哲學就是哲學史”,則意味著人類思想歷程有了自身的內在發展規律可循。對這一內在發展規律的說明,也就是作為整體的人類思想的貫通。歷史絕不是過往材料的堆砌,而是還包含著立基于當下的某種對過去材料的整理方式,以及在此整理方式下的對歷史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理解。
要真正找到人類認識歷程的內在發展規律,只能從作為人的認識活動之基礎的人的生存實踐的內在發展規律著手。人的生存實踐的歷史性表現在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的發展,以及在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的發展歷程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上,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缺乏對歷史性的生存實踐的基始性作用的理論自覺,人的認識活動就只能表現為單純膨脹的意欲追求永恒的知識的僭妄,以及由思想邏輯的宰制著世界的理性的迷狂。現今那種認為認識活動及其成果是獨立獨力衍化的成見背后,是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分工后,在進一步不斷細化的分工中,某些分屬精神勞動分工細化后的產物的學科實體建制的獨斷敘事罷了。認識活動同樣是歷史性的,它導源于并立基于認識主體本身的歷史性,認識主體一旦遺忘了自身的歷史性,認識活動就會陷入經驗主義唯我論的泥淖。
三、 人的生存實踐條件的變化,是認識變化的根源
認識的變化根源于生存實踐之條件的變化,人們怎樣生存,人們就怎樣認識。認識的目的內在于實踐之中。
認識表現為對人、事、物,即對自身生存境遇的規律性把握。并以此規律為生存實踐提供指導,以便實踐在順應生存境遇之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達成實踐的目的。因而,認識活動無論以何種形態出現,其內核都在于理解和把握人的實踐活動所要面對的世界。又因為作為認識主體的具體的人,他就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之中的,因而認識呈現出這樣一種樣態: 身處世界之中,來認識世界。身處世界之中,意味著認識主體來自世界,受世界的具體狀況影響。也就是說,人的認識活動,是在作為前提而存在的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意味著,第一,一個人對世界的理解,總是以潛在的自身與世界之間的關系為前提的,區別只在于他去認識世界時,對自身的這一生存論前提是否有所覺察。第二,由于人的生存實踐活動對世界的改造,生活世界必然表現為歷史性的變化。這就意味著作為認識世界之前提的人與世界關系也是歷史性的。要形成對自身生存論前提的覺察,就必然是歷史性地不斷進行的。因而這一前提,在具體歷史時期中是確定的,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又是不斷變化的。
但是,亞里士多德沒有能從價值形式本身看出,在商品價值形式中,一切勞動都表現為等同的人類勞動,因而是同等意義的勞動,這是因為希臘社會是建立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的,因而是以人們之間以及他們的勞動力之間的不平等為自然基礎的。價值表現的秘密,即一切勞動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類勞動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義,只有在人類平等概念已經成為國民的牢固的成見的時候,才能揭示出來。而這只有在這樣的社會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為勞動產品的一般形式,從而人們彼此作為商品占有者的關系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關系。亞里士多德在商品的價值表現中發現了等同關系,正是在這里閃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輝。只是他所處的社會的歷史限制,使他不能發現這種等同關系“實際上”是什么。
實踐的目的,同樣與認識相關。一個身處特定歷史時代的人,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之下,會對自身所處的世界以及該世界與自身之間的關系,形成特定的理解與把握,這一理解與把握,決定著一個人在該特定生存境遇中要通過實踐活動取得對生存境遇的何種改善和優化。也就是說,身處具體的歷史性的生存境遇中的個人,他的實踐目的的形成有賴于其在該歷史性的生存境遇中的認識水平和認識內容,這一認識水平和認識內容,規定著該歷史性的實踐主體對于何為改善、何為優化等問題的判斷,進而影響著實踐主體的具體行為選擇。這是認識與實踐之間關系的復雜性所在,也是認識活動能否實現自身參與實踐并推動實踐活動方式上的調適、優化與創新的本真功能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所在。
綜上,作為認識活動的主要活動方式和認識成果的表現形式——理論,它內在于實踐,是作為人的本性的生存實踐活動的自身區分。即回到本書開篇導言中所論,理論得以展開,這是由作為人的本性的生存實踐活動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這一結構所決定的,理論活動對自身在這一結構運行中的位置、角色、功能等的反思,是知識生產在主體自覺的前提下,“思入時代深處”,發揮其本真功能: 將生存實踐對象化為理論自身的“意志的”和“意識的”對象,從而推動實踐活動方式的調適、優化與創新。
知識生產的主體自覺:文化哲學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建構研究 作者簡介
王曉兵,1985年9月,男,內蒙古通遼市人,法學博士,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文化哲學與知識社會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廣東省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20余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