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60622
- 條形碼:9787505760622 ; 978-7-5057-6062-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傳 本書特色
1.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愁苦形象深入人心,但是真實的人生遠比一個“標簽”豐富,他有青少時期的快意,也有安定下的閑情幽事……杜甫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性格飽滿的人。
2.詳核古代典籍,力求通俗好讀,為大眾鋪陳杜甫的一生,在充滿故事性的筆調下,看杜甫如何在盛世轉衰的背景下,從少年快意成長為沉郁頓挫,直至成就“詩圣”之名。
3.本書以杜甫的生平為序章,以杜詩為緯,結合時代背景品評詩歌,體會“詩史”之名副其實。
4.雙封設計,內文彩插,印刷清晰,版式清新大方。
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傳 內容簡介
本書以杜甫的生平為序章,以杜詩為緯,詳核古代典籍,綜錄前人研究成果,用九章三十八篇文章,清楚展現了杜甫的生平脈絡及其精神世界。無論人生之路如何崎嶇難行,詩人杜甫一直擁有極度穩定的精神內核,始終對人世存著熱望和悲憫,堅持用史詩一樣的文字記錄動蕩時代下普通民眾的遭遇。他用赤誠之筆記錄時代的風暴,為沉默而苦難的底層民眾的生活發聲。作者力圖用一個現代人的虔誠,描繪出一個“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詩人形象,一個“詩圣”的孤勇之路。
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傳 目錄
**章 鮮衣怒馬少年郎
筆架山下,七齡思即壯 / 002
家族烙印,詩是吾家事 / 008
洛陽城里,出游翰墨場 / 014
吳越漫游,東下姑蘇臺 / 019
放蕩齊趙,會當凌絕頂 / 024
聚梁宋,三顆詩星相遇 / 030
第二章 十年艱辛仕進路
初進長安,輾轉干謁 / 036
上表求仕,投賦問路 / 046
不作河西尉,暫作曹參軍 / 051
奉先省親,窮年憂黎元 / 056
第三章 安史之亂棄長安
突遭驚變,羌村避亂 / 066
孤身陷長安 / 071
破衣麻鞋赴鳳翔 / 078
俠義萌動,疏救房琯 / 084
羌村重聚,聞捷返京 / 089
第四章 從被貶到棄官
長安的失意,華州的隱忍 / 098
秋日赴藍田,冬游洛陽城 / 104
“三吏”“三別”哭蒼生 / 112
辭官去職,不愿拘形役 / 119
第五章 顛沛流離,滄桑盡顯
度隴客秦州,心求東柯谷 / 126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132
終究還是同谷一過客 / 140
第六章 蜀州草堂暫得安寧
浣花溪岸人初定 / 150
閑情幽事且放懷 / 157
風雨不動安如山 / 165
蓬門今始為君開 / 171
第七章 梓閬飄搖重歸蜀
流寓梓州,聞收復之喜 / 178
盤桓閬州,祭吊房琯 / 183
重歸草堂,清風為我起 / 188
公去雪山輕,惆悵離蜀州 / 195
第八章 百感茫茫在羈旅
客居云安,伏枕養病 / 202
瀼西橘黃,東屯稻香 / 208
深藏一顆慈悲心 / 213
病痛難抑詩興發 / 218
第九章 孤舟望長安
江陵漂泊難謀生 / 226
潭州衡州空盤桓 / 230
落花時節又逢君 / 235
終老湘潭,詩名身后顯 / 240
參考書目 / 246
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傳 相關資料
筆架山下,七齡思即壯
廣袤中國,山河壯闊。山與水,如同每個人一樣,各有獨立的個性和氣質。山水的氣質,同時也塑造、影響著生于山間水畔之人的氣質。
唐代的鞏縣(今河南鞏義)瑤灣村有一座山峰,形似筆架,人稱筆架山,山后有池,人稱硯臺池。山名筆架,水名硯臺,預示著此地文脈昌盛。果真不負此名,712年,筆架山下的一孔窯洞里,出生了一個小男孩,他就是后來被譽為“中國zui偉大詩人”的杜甫。山水若有知,也必會感念,何其有幸,孕此詩魂。
712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光是年號就有四個。原本這一年應稱為唐睿宗景云三年,但在正月時改元太極,五月改元延和,八月改元先天。年號的頻頻更換,意味著朝局的動蕩不安。彼時的唐朝廷上,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詔正式讓位給他的第三個兒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也稱唐明皇。在這之后的第二年,這位年輕的新皇帝意氣風發,真正掌握了皇權,他即將用超群的才智與勇氣,開創一個繁盛的時代。
就社會大環境而言,生于此年的杜甫,看來挺幸運,因為他即將隨著盛世同步成長。不過,這似乎也意味著,他的命運和時代聯系會過于緊密。套用一句話,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如果時代產生山崩地裂的巨變,個人又將會有怎樣的遭際?
自然,對于當時身處那個時代之中的人而言,并不會想到這些。普通民眾眼中看到的,只有真實平凡的生活,具體而瑣碎。
就個人的生長環境而言,杜甫的運氣也不算壞。至少,在他剛剛出生的時候,家庭還安定:父親杜閑在朝中任職,雖然職位不高,但可確保生活無憂;母親出身于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她的兄弟們都很有作為。
可以想象,幼年時的杜甫擁有和平常孩子一樣的快樂童年。在電影《長安三萬里》中,小時候的杜甫活潑可愛、萌態十足,這在真實的歷史中,不是沒有可能。每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在童年時都會流露出率真淘氣的天性,人們之所以會對杜甫童年的活潑形象感到驚訝,不過是受史書、詩文中成年后的杜甫憂國憂民、嚴肅刻板的形象的影響。
在他的詩作中,我們未曾發現任何關于其生母的描述,這或許暗示著他在尚未具備記事能力的年紀便失去了母親的陪伴。這無疑是一種不幸的遭遇,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亦是一種幸運。由于母親過早離世,杜甫并未形成深刻的記憶,因此也未嘗受到失去親人的深切痛苦。
另一種幸運,源自一位對杜甫而言,雖非生母卻勝似母親的女性。
幼年的杜甫身體羸弱,時常患病,特別需要那份細致入微的關懷與照料。每當杜甫臥病在床,其姑姑們皆會前來探望并予以照料,尤以二姑為甚。她不顧路途遙遠,常常來探望年幼的杜甫,給予他無盡的溫暖與呵護。
筆架山下,七齡思即壯
廣袤中國,山河壯闊。山與水,如同每個人一樣,各有獨立的個性和氣質。山水的氣質,同時也塑造、影響著生于山間水畔之人的氣質。
唐代的鞏縣(今河南鞏義)瑤灣村有一座山峰,形似筆架,人稱筆架山,山后有池,人稱硯臺池。山名筆架,水名硯臺,預示著此地文脈昌盛。果真不負此名,712年,筆架山下的一孔窯洞里,出生了一個小男孩,他就是后來被譽為“中國zui偉大詩人”的杜甫。山水若有知,也必會感念,何其有幸,孕此詩魂。
712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光是年號就有四個。原本這一年應稱為唐睿宗景云三年,但在正月時改元太極,五月改元延和,八月改元先天。年號的頻頻更換,意味著朝局的動蕩不安。彼時的唐朝廷上,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詔正式讓位給他的第三個兒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也稱唐明皇。在這之后的第二年,這位年輕的新皇帝意氣風發,真正掌握了皇權,他即將用超群的才智與勇氣,開創一個繁盛的時代。
就社會大環境而言,生于此年的杜甫,看來挺幸運,因為他即將隨著盛世同步成長。不過,這似乎也意味著,他的命運和時代聯系會過于緊密。套用一句話,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如果時代產生山崩地裂的巨變,個人又將會有怎樣的遭際?
自然,對于當時身處那個時代之中的人而言,并不會想到這些。普通民眾眼中看到的,只有真實平凡的生活,具體而瑣碎。
就個人的生長環境而言,杜甫的運氣也不算壞。至少,在他剛剛出生的時候,家庭還安定:父親杜閑在朝中任職,雖然職位不高,但可確保生活無憂;母親出身于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她的兄弟們都很有作為。
可以想象,幼年時的杜甫擁有和平常孩子一樣的快樂童年。在電影《長安三萬里》中,小時候的杜甫活潑可愛、萌態十足,這在真實的歷史中,不是沒有可能。每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在童年時都會流露出率真淘氣的天性,人們之所以會對杜甫童年的活潑形象感到驚訝,不過是受史書、詩文中成年后的杜甫憂國憂民、嚴肅刻板的形象的影響。
在他的詩作中,我們未曾發現任何關于其生母的描述,這或許暗示著他在尚未具備記事能力的年紀便失去了母親的陪伴。這無疑是一種不幸的遭遇,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亦是一種幸運。由于母親過早離世,杜甫并未形成深刻的記憶,因此也未嘗受到失去親人的深切痛苦。
另一種幸運,源自一位對杜甫而言,雖非生母卻勝似母親的女性。
幼年的杜甫身體羸弱,時常患病,特別需要那份細致入微的關懷與照料。每當杜甫臥病在床,其姑姑們皆會前來探望并予以照料,尤以二姑為甚。她不顧路途遙遠,常常來探望年幼的杜甫,給予他無盡的溫暖與呵護。
二姑去世后,杜甫在墓志銘里稱她為“慈母”,說“慈母每謂于飛來,幼童亦生乎感悅”。一個“飛”字,表明二姑與杜甫對彼此相見都極為渴念,當時尚是幼童的杜甫,對二姑給予的愛,既感動又欣悅。
或許正是因為二姑對杜甫格外憐愛,杜閑外出做官時,杜甫就被寄養在了二姑家里。
二姑所嫁之人叫裴榮期,也在朝中做官,他們夫妻住在洛陽建春門內的仁風里。里,是高墻圍成的正方形居住區域,也稱里坊或坊。于杜甫來說,仁風里,地如其名,滿溢著仁愛之風——濃厚的愛,從懷著一顆仁心的二姑身上,源源不斷地流向杜甫。
二姑是一位極善良溫厚的女性,她將小杜甫缺失的母愛,進行了加倍補償。她對杜甫的愛甚至超過了她對自己兒子的愛。有一次,杜甫和二姑的兒子同時病重,二姑無計可施,向女巫詢問吉兇。女巫說,住在房間東南角的那個孩子,會逢兇化吉、轉危為安。而那個孩子,正是二姑的親生兒子。之后二姑竟將自己兒子搬到別的地方,讓杜甫住了進去。最終杜甫得二姑用心看護而康復安好,二姑卻永遠地失去了兒子。
人生之初,有如此無私博大的愛為精神給養,這對杜甫的一生都至為重要。這種愛的滋養,給了童年杜甫充足的安全感,也讓他擁有了愛的能力,讓他在任何時候,眼中都不會只有自己的存在,讓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看到自己苦難的同時,也能看到別人的苦難。杜甫之所以成為“詩圣”,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杜甫是一個詩人。那樣的年代里,史學家沒有責任和義務記述一個詩人的生平,所以關于杜甫的童年,我們無法確切獲知更多信息,也就無法用一條清晰的時間線,將所有細節填滿,勾勒出一段飽滿的歲月。我們所能做的,唯有從杜甫本人的詩文中,抓取一些回憶的碎片。
在杜甫晚年的回憶里,童年有這樣一件事,讓他印象很是深刻。
開元五年(717),年幼的杜甫在郾城(今河南郾城)觀看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演出。彼時大唐國力日益強盛,大批西域胡人進入大唐境內之時,也將令唐人耳目一新的胡舞一并帶入,劍器渾脫舞就是其中一種。當時,zui擅長劍器渾脫舞的是一位叫作公孫大娘的女子。杜甫有幸觀看了這位舞者的頂級表演。五十年后,飄零瀟湘,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杜甫,奇跡般地巧遇了公孫大娘的弟子,童年觀舞的記憶復活,他于是寫下一首《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
有人質疑童年的杜甫何以能有如此清晰的記憶與深刻的感受。其實,記憶有如神跡,它是心靈在閃念間對于周遭正在發生的一切進行的本能性的選擇與攝取,不能以年齡或生理的條件來框定,何況,杜甫是那種天分極高的孩子。或許,那種充滿野性生命力的胡風舞蹈,正暗暗呼應了杜甫內心深處對于成長的熱望,因而他將觀舞這件事深深刻在了記憶里。
說到童年里成長的力量,更讓杜甫自豪的,是他七歲詩詠鳳凰、九歲練書法的經歷。
七歲的孩童寫詩,會寫什么呢?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鵝,是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杜甫七歲時也在詩里寫動物,卻是一種現實中并不存在的、承載著高深寓意的神鳥——鳳凰。
杜甫在《壯游》詩中自述:“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皇。”他是個從小就心志高遠的孩子,對自己要求很高,也非常勤奮。“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九歲時,杜甫開始練書法,練過字的紙常常一裝就是一大袋。古時,寫詩作文、習大字是孩童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對于世家子弟杜甫來說,更是如此。
寫一手漂亮的字和詩文,然后參加科舉考試、做官,這是那個時代大多數孩子的人生理想,但杜甫的理想顯然不止于此。他自幼心氣很高,有著遠遠高于一般孩子的理想。先祖中的優秀代表成了他的人生偶像,家族傳統為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個人的成長,與生命之河的源頭關系重大。
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傳 作者簡介
王海俠,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華商報》簽約作者。畢業于西北大學,多年來潛心研究哲學、美學及古代文學,擅長描摹人物的內心世界,文筆細膩,語言優美,文章常見于《延安文學》《讀者》及《人民日報》(海外版)等。著有《在zui美唐詩里邂逅zui美的愛情》《人生有解蘇東坡》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