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吳宓師友書札 本書特色
本書所收書札不僅記載了吳宓與師友工作、論學、生活、交往的狀況,更呈現出他們在時過境遷中的繁雜心緒。這些書札不僅可補部分人物傳記、年譜,還為了解一代學人的立體生活提供一手材料,更是文化信息、人間情義的記錄與見證。本書按作者所寫**封信件的年月編排,其中外文書信全部譯為中文。編者還添加相關注釋,介紹書札涉及的人物及事件,提供信函之外的時代背景。
吳宓師友書札 內容簡介
吳宓(1894—1978),中國比較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詩人,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早年曾創辦并主編《學衡》雜志。吳宓交游甚廣,溝通中西學界。本書收錄1912—1965年吳宓收到和珍藏的130余位師友的280余通書信,涉及白璧德、穆爾、張爾田、柳詒徵、陳寅恪、吳芳吉、湯用彤、蕭公權等學人,并附少量書札影本。尺素寸縑,吉光片羽,字里行間的深情厚誼至為感人。這些書信既是吳宓與師友談詩論學、思索人生、共商志業的如實記錄;又是在動蕩歲月中,人生遭逢、家庭變故、內心感受的真實反映;更是風云變化之中,文人際遇的再現、跌宕時代的縮影。它們為吳宓及其師友的個人史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細節,也堪為現代學術史的珍貴補充和佐證。
吳宓師友書札吳宓師友書札 前言
我父親吳宓(字雨僧,亦字雨生)歷經晚清、民國、新中國。在他與其同輩人生活的時期,除處理緊急要事,偶爾拍發電報或通電話外,書信才是*為普遍使用的重要通訊方式。
父親生前喜歡寫信。從他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幾乎時時都在寫信、復信,亦經常接讀各方來書。其中有關于清華外文系系務的,也有《學衡》雜志和《大公報·文學副刊》的投退文稿,以及對他所編報刊進行提問或批評的各種信件,但*多的還屬師長親友學生來書。我見過父親分門別類擱置所收書信的紙箱木匣,雖然定期清理,但常是堆積得滿滿當當。知友來書,則列于長案幾上,分別疊放,便于隨時撿取展讀回復。而如他所尊敬的師輩白璧德、穆爾、黃節、張爾田、柳詒徵等先生的手諭來書,他總在恭讀后用紙包好,收藏于書桌屜內,不時取出重讀。知友書信亦多是父親喜讀和鄭重保存的,內容不僅談書論學,探索人生哲理,共商志業大計,交換各種信息……亦互通款曲,傾訴衷腸,嘆時代風云的變幻,憂國家民族之興亡。有時也說些身邊人、眼前事,感慨生活的甘醇與苦澀,暢述友朋之間的眷念。信函中還時附詩作,也有以詩代函的。
吳宓師友書札 目錄
陳世奎(一通)
吳芳吉(五十五通)
阿爾德曼E.A.Alderman(一通)
哈特J.G.Hart(二通)
查斯Y.H.Chase(一通)
梅光迪(三通)
奧爾波特T.W.Allport(一通)
馬特卡夫Nebon C.Metcalf(一通)
懷特Henry D.White(一通)
穆爾Paul Elmer More(二通)
白璧德Irving Babbitt(三通)
羅素Davis D.Russell(一通)
沃姆G.N.Orme(二通)
梁啟超(一通)
趙元任 楊步偉(一通)
莊士敦Sir R.F.Johnston(三通)
葛麗英Elizabeth Green(二通)
張爾田(二十二通)
劉永濟(六通)
劉奇峰(一通)
汪玉笙(一通)
陳寅恪(三通)
吳達元(一通)
汪梧封(一通)
李文斯敦 R.W.Livinstone(一通)
黑爾K.M.Hile(一通)
凌其嵦(二通)
潘耀思(一通)
周煦良(八通)
呂碧城(一通)
郭斌佳(一通)
劉海粟(一通)
傅 雷(一通)
陳 銓(一通)
張蔭麟(一通)
周光午(四通)
王蔭南(二通)
凌宴池(六通)
方瑋德(四通)
白璧德夫人Dora Drew Babbitt(二通)
陳柱(一通)
樓光來(二通)
陳 逵(一通)
沈從文(一通)
費 鞏(二通)
張孟聞(一通)
蕭公權(一通)
王恩洋(四通)
胡文豹(一通)
楊書勛(二通)
張清湘(一通)
李俊清(一通)
茅于美(一通)
柳詒徵(一通)
王 般(三通)
程 曦 (二通)
金毓黻 (一通)
蔣夢麟 梅貽琦 張伯苓 (一通)
胡文同 (一通)
卞慧新(二通)
冼玉清(一通)
趙紫宸(一通)
朱光潛(一通)
周玨良(一通)
王揮宇(一通)
周叔嫻 (二通)
邵 挺(一通)
錢基博(二通)
黃頌南 (一通)
林同濟(一通)
黃薇華蘭(三通)
周鯁生(一通)
李韶清(一通)
文德陽(一通)
繆 鉞(四通)
黃季陸 葉 麐(一通)
雷家駒(二通)
張其昀(一通)
關麟徵 張耀明(一通)
勉仁文學院陳亞三等八人(一通)
高亨 劉得天 朱寶昌 周通旦等十一人(一通)
云頌天(一通)
柴有恒(一通)
梅一略等五人(一通)
笪遠綸(一通)
賴以莊 鐘稚琚 陳新屔(一通)
韓義門(一通)
邵祖平(六通)
韓其順(四通)
重慶大學陜西學生趙宇文等十一人(一通)
李唐泌(一通)
李源澄(一通)
重慶大學外文系三、二年級全體學生(一通)
周西卜(一通)
唐賢軫(一通)
楊端六 袁昌英 (一通)
宋忠廷(一通)
李思純(二通)
聞 宥(一通)
龐 俊(一通)
高元白(一通)
楚圖南 (一通)
何君超(一通)
劉鶴年(一通)
周輔成(二通)
郭斌龢(一通)
羅念生(一通)
羅忠恕(三通)
華西協合大學外文系全體學生(一通)
陸志韋(一通)
胡?秋(七通)
游代松(一通)
鄒撫民(二通)
黃稚荃 (一通)
彭 舉(一通)
董寄安(一通)
劉得天(一通)
孫法理(二通
張振先(一通)
顧學頡(一通)
盛麗生(一通))
鄭臨川(一通)
周可風(一通)
西南師院中文系三年級乙班第四小組以及其他同學(一通)
段德樟(一通)
西南師范學院《桃園》編委會(一通)
沈石南(一通)
湯用彤(一通)
瞿兌之(四通)
曾宛鳳(一通)
金月波(二通)
編后記
吳宓師友書札 相關資料
在20世紀上半期,哈佛的人文學者中,對中國人文學術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白璧德,而白璧德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梅光迪、吳宓以及湯用彤、陳寅恪、張鑫海、樓光來等人實現的。從吳宓致白璧德的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師徒之間那種親密無間的思想影響關系,這種關系不是當時國內盛行的結社結派或依靠某種組織形式結合在一起的,而是源自于思想和精神的契合。白璧德對于吳宓的幫助,只限于情感,道義和知識方面,除了不斷地給吳宓寄書寄文章,除了不斷地告訴吳宓美國學者對于《學衡》的好評,除了提攜吳宓推薦的中國學生之外,白璧德沒有再做更多的事。甚至吳宓希望能夠像梅光迪那樣到美國教幾年書,有一個重返美國的機會,白璧德似乎也沒有更多的興趣,這大概是一個老師希望自己的學生全心全意投身人文學術的表示。
吳宓師友書札 作者簡介
吳學昭,吳宓的女兒,1929年生于北京,長于上海,燕京大學畢業。曾任《中國兒童》主編:《中國少年報》副秘書長,負責編輯事務;新華社、人民日報社駐外記者;《人民日報》國際評論員。整理出版有《吳宓日記》《吳宓詩集》《吳宓年譜》《吳宓文集》《吳宓書信集》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