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和珅的三年——清代監察大案啟示錄/焦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32486
- 條形碼:9787521232486 ; 978-7-5212-3248-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和珅的三年——清代監察大案啟示錄/焦利 本書特色
CCTV法律講堂主講嘉賓焦利博士,從和珅的墮落之路讓您看到清朝監察制度的軟肋。
三年三個大案讓和珅“悟”到了什么;反貪欽差如何變為大貪官。
隨書附乾隆年間圣旨奏章手稿。乾隆年間圣旨奏章手稿。
和珅的三年——清代監察大案啟示錄/焦利 內容簡介
和珅是清朝歷史上有名的大貪官,但他在剛出道時,也曾是乾隆皇帝手中的一柄利劍,在短短幾年內就雷厲風行地查處了數起政壇大案,從而飛黃騰達。但隨著和珅對官場仕途的觀察和揣摩,他卻*終選擇了貪瀆之路,以至于由“人上人”變成了“階下囚”,落得個千古罵名。 本書講述的,就是青年和珅查辦的三個轟動全國的政界大案。這三起案件都是清朝反貪史上的典型案例,也對和珅的一生產生了巨大影響。案件背后所反映出的清朝監察制度和國家治理中的缺陷,更是值得后人深刻反思。
和珅的三年——清代監察大案啟示錄/焦利 目錄
目
錄
乾隆四十五年:和反貪**案
南巡路上的插曲 / 003
給和珅一個機會 / 012
出師不利 / 017
瞞天過海 / 020
尋找突破口 / 026
水落石出 / 031
網開一面 / 036
乾隆四十六年:被和抓住的“大老虎”出籠反貪
彌天大謊 / 059
同流合污 / 070
清官來了 / 083
突發事件 / 094
弄巧成拙 / 105
案中有案 / 118
一網打盡 / 129
乾隆四十七年:和查了老朋友
小御史彈劾封疆大吏 / 145
乾隆組織的調查組 / 156
靠不住的“靠山” / 164
誰是泄密之人? / 182
包庇的后果 / 192
制度性腐敗 / 202
后記 / 210
和珅的三年——清代監察大案啟示錄/焦利 相關資料
乾隆四十五年
和珅反貪第一案
南巡路上的插曲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70歲的乾隆皇帝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開始了他第五次下江南的行程。剛剛30歲的和珅近年來因為得到乾隆的寵幸,所以這次也陪同乾隆皇帝南巡,和珅是鞍前馬后忙得不亦樂乎,把老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十分滿意。乾隆越來越覺得自己是一刻也離不了和珅這個聰明伶俐的小伙子了。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南巡的隊伍走到山東的時候,和珅忽然離開了乾隆,帶著一隊人馬急匆匆地直奔云南、貴州方向而去。
怎么回事?他要去哪兒?為什么不陪著皇帝南巡了?乾隆不是一刻也離不開和珅嗎?為什么又要讓他離開自己遠赴云貴呢?
原來啊,南巡路上,發生了一件讓乾隆皇帝十分惱火的事情。
乾隆四十五年
和珅反貪第一案
南巡路上的插曲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70歲的乾隆皇帝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開始了他第五次下江南的行程。剛剛30歲的和珅近年來因為得到乾隆的寵幸,所以這次也陪同乾隆皇帝南巡,和珅是鞍前馬后忙得不亦樂乎,把老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十分滿意。乾隆越來越覺得自己是一刻也離不了和珅這個聰明伶俐的小伙子了。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南巡的隊伍走到山東的時候,和珅忽然離開了乾隆,帶著一隊人馬急匆匆地直奔云南、貴州方向而去。
怎么回事?他要去哪兒?為什么不陪著皇帝南巡了?乾隆不是一刻也離不開和珅嗎?為什么又要讓他離開自己遠赴云貴呢?
原來啊,南巡路上,發生了一件讓乾隆皇帝十分惱火的事情。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乾隆四十五年正月,有一個曾任云南糧儲道和貴州按察使的官員,叫作海寧,這個海寧新近解除舊任,被任命為沈陽奉天府尹了。上任之前呢,按慣例皇帝都要接見一下新任官員,進行一番“任職談話”,同時也順便了解一下地方上其他官員的表現。海寧在云貴兩地任職多年,而且他的父親也曾當過云貴總督,所以對這兩個省的情況應該比較了解,乾隆也想從海寧這兒多了解一些云貴那邊的治理和吏治情況。別看乾隆是在南巡途中,但是一切公務照常進行,絕不像傳說中的“乾隆下江南”,只是游山玩水尋美人。
這個海寧啊,當著皇帝的面兒,并沒有反映什么重要情況,特別是對云貴總督李侍堯,還說了不少好話,說他很能干,有本事,把云貴兩省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把李侍堯大大贊美了一番。
但是,背地里呢,海寧又跟別人說了許多李侍堯的壞話,特別是在跟一些當官的親朋故交吃飯喝酒的時候,酒酣耳熱之際,便抖出了不少李侍堯在云南專橫跋扈、貪贓枉法的事情。這些小道消息沒多久就傳到了乾隆的耳朵里。
乾隆對此大為光火:好你個海寧!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居然敢對皇帝玩花樣!于是,立刻傳諭軍機大臣,以欺君之罪嚴審海寧。
那么,海寧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個呀,和云貴總督李侍堯在乾隆心中的分量有關。
云貴總督李侍堯是那個著名的大城市——遼寧鐵嶺人。人家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乾隆皇帝最為賞識的干將、能臣之一。李侍堯是明末將領李如柏的后代,他的四世祖李永芳,原本是明朝鎮守撫順城的最高長官。在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初,當清太祖努爾哈赤率軍攻打撫順的時候,李永芳俯首投降,獻出了撫順城。努爾哈赤為了獎勵他,授予他三等副將官銜,并把自己的孫女下嫁給他,因此俗稱其為“撫順額駙”。從此李永芳為新主子效盡了犬馬之勞,立下了赫赫戰功,也為他的后代鋪好了光明的晉升之路。李侍堯的父親也是高官,曾當過戶部尚書,相當于今天的財政部長。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也是八旗勛舊大臣的后裔。所以,李侍堯是根正苗紅的高干子弟,但他絕對不是紈绔子弟。乾隆八年(1743年),李侍堯以蔭生身份得補印務章京一職。所謂蔭生就是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進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官僚子弟,這些人不經過科舉考試就可以做官。那“印務章京”是個什么官呢?其實,“印務章京”也就是個普通公務員,負責協助領導管理文書檔案、章奏文件,以及辦理印務等事。相當于我們現在行政機關的機要員或者是檔案管理員吧。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工作,李侍堯卻干得有聲有色,文書檔案過目不忘,印務奏章井井有條,不斷獲得領導和同事的好評。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接見李侍堯,就發現他才思敏捷,對答如流,過目成誦,不禁稱贊他是“天下奇才”,當即破格提拔他為副都統。當時有人勸諫皇帝,說對李侍堯提拔的力度太大,違反先例。乾隆卻說:“李永芳孫,安可以他漢軍比。”就是說,李侍堯是“撫順額駙”李永芳的后代,那是皇帝家的親戚,別人怎么能和他相比呢?從此后,李侍堯一路高升,先后專任工部侍郎、戶部侍郎、廣州將軍等職,再后來子承父業,升任戶部尚書,然后又外放,先后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李侍堯晉升為大學士,成為宰相級的官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大學士兼云貴總督,成了真正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這期間乾隆對李侍堯一直非常器重,十分賞識。
那么,李侍堯為什么會得到乾隆的如此賞識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李侍堯的確有才;另一個是李侍堯很會“辦貢”。
我們先說說李侍堯的才干。《清史稿》是這樣記載的:“(李侍堯)短小精干,過目成誦,見屬僚,數語即辨其才否。擁幾高坐,語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陰事,若親見,人皆悚懼。”就是說李侍堯這個人個子不高,但機敏過人,凡是他看過的案卷文件,全都過目不忘。他的下屬來拜見他,交談幾句話,他就知道對方有沒有才干。談起下屬施政的利弊得失,經常切中要害。州縣官有瞞著上級的事,李侍堯往往能一語道破,好像他親眼看見了一樣。所以,下面的人都有點怕他。這就是李侍堯:看人,一眼看透;看事,洞若觀火;看書看文件,過目不忘。而且,不管是處理官場上的問題還是用兵打仗,都能夠迅速處理,不留后患。正因為如此,乾隆皇帝十分賞識李侍堯,多次對臣下夸贊李侍堯辦事干練,在督撫中最為出色,甚至把他和軍機大臣阿桂并稱為當朝最能辦事的兩個人。
剛才講的是李侍堯被乾隆賞識的第一個原因:有才干。下面再看李侍堯被乾隆賞識的第二個原因:會“辦貢”。所謂辦貢,就是替皇上辦理進貢事宜。“進貢”大家都知道,是中國古代的一項禮儀和制度,說白了就是給皇上送禮。各地官員以及各藩屬國以土特產進獻給天子,既滿足了天子的需要,又溝通了上下的感情,所以皇帝和臣子都樂此不疲。但是,如果進貢太多,將會給百姓和各地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歷朝歷代對于進貢都有一定的限制條件,比如在進貢的資格和時間上都有嚴格的限制,并不是什么人什么時候都可以進貢。按清代定制,除了藩屬國和王公大臣之外,只有督撫們有進貢的權利,而且進貢的時間也僅限于冬至、中秋和皇帝的生日。清代前幾任皇帝勵精圖治,提倡節儉,進貢還能按定制進行。乾隆皇帝即位之初,甚至常年拒絕進貢。
但是,到了乾隆晚年,隨著康乾盛世發展到頂峰,乾隆晚境順遂,也就不再壓抑自己對物質享受的欲望了。于是,進貢的大門再次被打開,而且越開越大,甚至突破了定制,時間和資格的限制都不講了,一到逢年過節,不僅督撫,其他各級官員也都踴躍進貢,進貢的大軍變得浩浩蕩蕩。李侍堯就是官員進貢大軍的領軍人物。他所辦的貢品,在全國所有官員中,不但最多,而且最好。他和山東巡撫國泰,都以“優于辦貢”得到過皇帝的表揚。但是乾隆對李侍堯比對國泰等其他大臣更親近。舉個小例子就能看出來。一般來說,進貢既然是大臣給皇上送禮,那么送什么當然是大臣自定,皇帝不便發表意見。而且對其他大臣,皇帝還要做做表面文章,每當大臣拿奇珍異寶來進貢,他都要嚴加申斥,說自己并不喜歡督撫大臣進貢,說自己“時常所用悉系樸素木器,不尚奢華,督撫等若惟夸多斗靡,妄費呈獻,朕非特不以為喜,轉覺可惜”,就是說他自己崇尚節儉,平常用的都是很普通的木質家具,如果督撫們爭相進貢那些奢華無用的東西,那他不僅不會高興,反而會覺得很可惜,所以要求督撫們不進貢或者少進貢。比如,有一次,乾隆就在國泰的貢折上批復:何必進貢得這么殷勤呢?你進貢的那些東西現在都閑置在圓明園的庫房里,也沒啥用處,數年后爛壞而已。
但是對李侍堯,皇帝卻不見外,有什么說什么。有一次李侍堯從廣東進貢了一批西洋玩意兒之后,乾隆便傳旨給李侍堯,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此次所進鍍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后似此樣好看者多覓幾件;再有大而好者,亦覓幾件,不必惜價。如覓得時,于端陽進貢幾件來。”就是說,侍堯啊,你這次所進的一座鍍金洋景表亭非常好啊!我喜歡!以后像這樣好看的東西多找幾件,再有比這更大更好的也找幾件,不要心疼錢。如果找到了,就在端陽節再進貢幾樣來。由此可見,乾隆不僅喜歡李侍堯所進的貢品,而且和李侍堯的私交也非同尋常。
李侍堯就是這樣一個既有才干又會拍馬,深得乾隆喜愛的封疆大吏。
因為乾隆經常當眾夸獎李侍堯,所以誰都知道皇上喜歡他。所以海寧當然不敢在皇上面前說李侍堯的壞話,而是投其所好,對李侍堯大加贊揚。但是,他對李侍堯又的確有許多不滿,憋在心里難受,所以只好背后跟別人議論,發泄發泄。沒想到卻因此獲罪了。
在軍機大臣們的嚴厲審訊之下,海寧只好把有關李侍堯貪污受賄的種種傳聞和盤托出。
其中主要有以下幾件:
(一)李侍堯曾派遣部下赴江蘇購買進貢物品,借此機會收取所屬官員汪圻、莊肇奎和素爾方阿等人的貢獻銀上萬兩;
(二)李侍堯派人修繕自家房舍,放出風來讓大家表示意思,借機向屬員勒索白銀上萬兩;
(三)李侍堯每次過生日都大肆收禮,海寧自己也曾在李侍堯過生日時,向他貢獻過一些貴重禮品。
但是為了給自己開脫,海寧也一再強調,除了自己向李侍堯送禮的事是確切的,其他那些事兒都是聽別人說的,自己并沒有掌握真憑實據,所以不敢向皇帝報告,并不是故意要隱瞞實情,欺騙皇上。
乾隆看了軍機處呈上來的海寧的口供,里面對李侍堯侵貪納賄的事情列了許多款,雖說是得之傳聞,但也是有人物有事件,有鼻子有眼,讓人感覺八成都是真的。
李侍堯的這些事,既然有人揭發出來了,那么,是查還是不查呢?乾隆還真有點兒猶豫:查吧,萬一真查出問題,到時候不好處理,因為李侍堯畢竟是乾隆喜歡的能臣;不查吧,下面對李侍堯已經是議論紛紛了,不查顯得皇上有袒護之嫌。怎么辦呢?
聽聽和珅的意見吧。乾隆現在遇事兒很愿意和和珅商量。和珅雖然年輕,但是卻稱得上是老謀深算。他站在皇帝的立場上,小心翼翼地說出了自己的意見:皇上一向對貪污腐敗深惡痛絕,所以,對于海寧的奏報想來一定會十分重視。李侍堯歷任封疆,久居督撫之位,達20多年,擁兵自重,在督撫當中影響很大。所以,無論海寧說的是否屬實,都應該派出欽差對李侍堯詳細調查一下。無罪,則還其清白;有罪,則皇上裁斷。這樣,也好讓皇上和臣子們安心啊!
也許是“擁兵自重”這個詞碰到了乾隆心里最敏感的那根弦,當皇帝的,不怕大臣貪污,就怕大臣有二心。所以,乾隆對和珅的分析點頭稱是:“愛卿分析得不錯!那這件事就交給你來辦吧。朕命你為欽差大臣,與刑部侍郎喀寧阿立即前往云南調查李侍堯貪污索賄之事!記住:一定要根據海寧提供的線索,一查到底,決不允許方面大臣借任何理由勒索下屬!”
和珅的三年——清代監察大案啟示錄/焦利 作者簡介
焦利,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和文化館副館長,編審,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長期從事中國法律文化史和監察法制史的研究,曾參與國家重點文化工程《清史》纂修之《法律志》部分“典志組”的工作,參與《清代法律史料長編》的史料搜集整理和《監察法》部分的起草。曾多次應邀擔任CCTV法律講堂文史版主講嘉賓,并榮獲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頒發的CCTV法律講堂“引導力獎”。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