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誰享有新聞著作權:新聞著作權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6415
- 條形碼:9787100246415 ; 978-7-100-24641-5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誰享有新聞著作權:新聞著作權史 本書特色
一部關于將新聞視為無體財產從而實現對其控制的思想史與實踐史方面的重要且及時的著作。
誰享有新聞著作權:新聞著作權史 內容簡介
幾個世紀以來,新聞的著作權保護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一方面,如果沒有著作權法或者其他制度為新聞提供保護,猖獗的盜版將使新聞業的投資無從收回,新聞出版者就無法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而高質量的新聞又是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所必須的公共產品。另一方面,著作權不保護單純事實信息是著作權法的基本規則之一。新聞是一種負載著公共利益的公共產品,為其提供著作權保護將造成少數媒體對新聞的壟斷。這一緊張關系貫穿著新聞著作權制度史的始終。本書系統論述了17世紀以來英美兩國新聞出版商追求新聞著作權保護的歷史。詳述了在不同時期的技術條件、組織形式、行業格局和規制環境下,新聞出版業和公眾關于何為“盜版”、何為“可接受的復制行為”等不斷變換的觀念和看法,以及不同時期新聞出版商為制止同行盜版而采取的法律和非法律制裁手段。本書既敘述長時間跨度的制度變革,也關注特定歷史階段,以考察報業的實踐和態度,剖析相關立法動議的全過程及其重要的司法判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新聞聚合平臺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對新聞的利用再度使新聞著作權保護問題成為公眾辯論的焦點。威爾·斯洛特教授將法律史與出版實踐史融會貫通,試圖為思考新聞出版史和著作權史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方法。本書對新聞著作權史的研究,可以為當下諸多相關爭議的解決帶來一些啟示。
誰享有新聞著作權:新聞著作權史 目錄
致 謝/1
導 論/8
**章 審查制與壟斷時代的新聞所有權/29
第二章 18世紀英國的復制文化/90
第三章 剪刀編輯:美國早期的剪切與粘貼/146
第四章 19世紀美國的市場新聞與著作權的局限/192
第五章 英國工業化時期的新聞著作權爭論/230
第六章 美國的合作通訊社與對專有權的追求/297
第七章 國際新聞社訴美聯社案及其遺產/354
結 語 數字時代的觀點/419
注釋中使用的縮略語及報紙來源注釋/443
索 引/446
譯后記/478
誰享有新聞著作權:新聞著作權史 相關資料
說理實踐在數字時代尤為重要,由于互聯網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傳播,評論者需要更加注重說理的清晰性、邏輯性和說服力。通過運用恰當的論證方法、引用權威數據和案例,以及采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評論者能夠更有效地引導讀者理解復雜問題,并形成自己的觀點。
價值對齊則是指新聞評論在傳遞信息、表達觀點時,應與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在數字時代,媒體平臺多樣,受眾群體廣泛,新聞評論的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社會輿論的形成和走向。評論者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社會價值觀的多樣性,力求使自己的觀點既具有深度和廣度,又能夠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保持一致。
誰享有新聞著作權:新聞著作權史 作者簡介
威爾·斯洛特(Will Slauter),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海曼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后。曾先后任教于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歷史系、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語言與文化學院和巴黎第七大學英語學院。現為法國巴黎索邦大學英語學院歷史學教授,法國大學學院成員,國際作者、閱讀與出版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聞媒體史、圖書出版史、著作權法律史。
譯者簡介:
陳賢凱,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法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碩士。現為暨南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副教授,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知識產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