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百讀:讀書·閱人·釋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498276
- 條形碼:9787533498276 ; 978-7-5334-9827-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百讀:讀書·閱人·釋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殷國明先生的讀書隨筆集。作者閱讀廣泛,古今中外,無不涉及,從《道德經》《易經》《論語》等到《吶喊》《孤獨者》《家》《圍城》《傾城之戀》等,到《鐵皮鼓》《城堡》《荒原狼》等等,從魯迅、朱自清、胡適、白先勇、老舍、錢鐘書、徐志摩、戴望舒、殘雪、徐忠玉等到茨威格、叔本華、海德格爾、昆德拉、薩特、卡夫卡、福柯等等,在對這些經典作品和文學哲學大家的閱讀中展現作者對文學、文化、人、人性、人生、愛、良知、知識話語等的獨特感悟和思考。全書由一則則隨筆短文構成,融濃郁的文化感和敏銳的文學直覺于一體,或品評作品文學意蘊,鉤擇精妙之處,闡發理蘊;或講述些個著名學者的往事,贊美其精神風貌,指出其學問思想的獨特之處;或結合作家作品生發綜理闡釋文化。全書博采廣收,文情并茂,是一部能體現學養的文化隨筆。
文學百讀:讀書·閱人·釋文化 目錄
1.閱讀《道德經》
一、“萬物得一而生”
二、從“谷神”到“大美不言”
2.《易經》: 走向二元論的秘密
3.閱讀《論語》
一、從“學而時習之”開始
二、“人”是文明的基石
三、“仁者愛人”也
4.《逍遙游》:關于人類的自由之境
5.《齊物論》:“道通為一”的追尋與實現
一、“道通為一”的追尋
二、“夢思維”的呈現與穿越
6.《孟子》:“情感政治學”的濫觴
7.《文心雕龍》:關于體系的設置與魅力
8.《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豪放在夢中
9.《吶喊》:關于“人的主題”
10.《孤獨者》:沖出孤獨的嗥叫
11.《背影》:與父親面對面
12.《荷塘月色》:美是一種家園的慰藉
13.《在寒風里》:漂泊者的心路
14.《子夜》:理性是一把雙刃劍
15.《家》:一個豐富而又沉重的話題
16.《琉璃瓦》:人性“冷”的來源
17.《傾城之戀》:走出愛情神話的幻境
18.《莎菲女士的日記》:她為什么一腳踢開凌吉士
19.《圍城》:“圍城”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20.《論“文學是人學”》:挑戰“工具論”的先聲
21.《駱駝祥子》:有了自己的車又會怎樣?
22.《白夜》:賈平凹的新景舊夢
23.《活動變人形》:“人”是永遠的誘惑
24.《島和大陸》:香港的文學傳奇
25.《文學身體學》:關于“肉體狂喜”背后的思索
26.《陳寅恪的*后二十年》:震撼人心的力量來自何處?
27.《本朝流水》:重構和解構的雙重可能性
28.《旁觀者》:鐘鳴與狼的對話
29.《人獸》:解析人性中的野性
30.《狼哨》:種族歧視悲劇的鏡像
31.《撒旦起舞》:人性絕望的隱喻
32.《圣顱》:妥協也是一種進取
33.《鐵皮鼓》:關于人類的罪孽與審判
34.《威尼斯商人》:“閃光的不全是金子”
35.《修道院紀事》:人類想飛的夢想
36.《城堡》:人生困境的隱喻
37.《海狼》:追尋人性的原始活力
38.《情人》:那與生俱來的悲哀
39.《安娜·卡列尼娜》:真誠不可回避
40.《高老頭》:被金錢出賣的父愛
41.《紅與黑》:“野心”有時是人性的陷阱
42.《紅字》:無法抹去的原始印記
43.《金枝》:追尋人與自然的緣分
44.《荒原狼》:關于內心深處的自我
45.閱讀《紅樓夢》
一、“做人”的奧秘
二、薛寶釵的“藏欲”
三、鳳姐的“伺候好老太太”
四、劉姥姥的“投其所好”
五、俏平兒的“抽頭退步”
六、鴛鴦直面近憂遠慮
七、薛姨媽的老謀深算
八、賈母的悲劇
九、晴雯的性情絕唱
十、林黛玉的孤標至情
46.魯迅:人類憂患的一面鏡子
47.胡適:務實中庸的文化創新者
48.朱自清:散文中的性情中人
49.沈從文:呈現人性中的“善之花”
50.白先勇:“邊緣人”的追尋
51.老舍:人生到底如何活?
52.賈植芳:端端正正寫個“人”
53.錢鍾書:“癡氣”與“才勝于情”
54.許杰:仁厚的楷模
55.徐中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56.戴望舒:朦朧是一種人生,一種詩情
57.徐志摩:創作是一種“靈魂的冒險”
58.穆時英:都市的感覺
59.徐訐:人生像個監獄
60.李晴:關于人的生命權和隱私權
61.吳定宇:永遠的懷念
62.屈原:中國文壇的“異類”
63.王羲之:“放浪形骸之外”的藝術境界
64.《中山狼傳》:倫理與生態的對峙
65.王國維:理論的生命意味
66.《嘗試集》:所有創新始于“嘗試”
67.《人的文學》:新文學的關鍵詞
68.施蟄存:標新路與繼絕學
69.蕭紅:“力透紙背”的筆致
70.無名氏:浪漫風情與沉思玄想
71.陳若曦:穿越在中西文化之間的小說家
72.巴金: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
73.吳亮:從“批評”到“逍遙”
74.韓寒:從《三重門》到《他的國》
75.殘雪:“無臉”的寫作
76.張潔:從長相說起
77.顧彬:關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對話
78.林賢治:關于“流亡者譯叢”
79.馬曠源:關于《雁峰書話》
80.趙圓:“隨意書寫”的感覺
81.樸明愛:關于瘋癲與理性的博弈
82.榮格:從歷史文化中發現人
83.叔本華:關于“美的預期”
84.尼采:生氣灌注的理論追求
85.波德萊爾:敞開的墓地
86.德里達:不斷破解與不斷建構
87.波伏娃:“第二性”的價值
88.茨威格:愛情在永恒的瞬間走過
89.海德格爾:人歸何處?
90.昆德拉:關于作家的良知與人格
91.弗洛伊德:關于“身體”的文化戰爭
92.渡邊淳一:文學是人性的紐帶
93.福克納:對人性純樸情懷的懷念
94.柏格森:用藝術直覺與科學功利對抗
95.薩特:一種行動著的美學
96.卡夫卡:人與狗的親密關系
97.福柯:知識話語批判
98.博爾赫斯:寫作的秘密
后記:閱讀的危機與新生
文學百讀:讀書·閱人·釋文化 節選
序
談讀書之樂
殷國明
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尤其對我來說,幾乎一輩子呆在校園,讀完書教書,讀書自然就成了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當然,這也使我失去了許多,比如生活面狹窄,生活知識缺乏,對人對事過于書生氣,等等,但是到了花甲之年,回想起來,還是快樂多多。特別是人生遇到挫折,不順心的時候,讀書往往給予了我不可思議的快樂。書本里的世界很大,很豐富,也很寬闊,我不僅不會感到孤單和寂寞,而且完全犯不著去和現實中的一些惡人、壞人和無聊之人計較和打交道,反而有時還會產生某種憐憫和可憐之心,因為這種人確實是有的,在書本里就有很多,但是他們一般并不快樂,也并沒有什么好下場。
當然,書本并不見得都講真話,騙人的也不少,但是,作為一個生性敏感且軟弱的人,我大多時候愿意相信那是真的,愿意活在書本中。況且書本中并非都是軟弱,都是“善意的謊言”,還有像魯迅那樣敢講真話、敢于直面現實的人,他的書會給我另外一種快意,甚至霎時間我也會感到熱血沸騰,勇敢起來,面對黑暗,在自己的小房間里,痛痛快快地大喊一聲“不!”
這是何其快樂啊!不過,大多數時間不是這樣,書本不僅是我的避難所,還是我的休養院和游樂場,我可以在里面看風景、觀人生和游心世外。就此,我很喜歡我的導師錢谷融先生的心儀:“我喜歡讀書,喜歡隨意地、自由自在地、漫無目的地讀書。”因為“這樣的讀書,能使我游心事外,跳出現實的拘囿;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縱意所如,了無掛礙,真是其樂無窮”錢谷融:《我的自白》,上海,文匯讀書周報,1995年5月13日。。
說其樂無窮,對我來說或許還有所不達,不過其中有“三樂”倒是深有所感的,不妨說來和朋友們聊聊。
一是“讀人”之樂。
在這世界上,人不僅*為復雜豐富,問題也*多。《尚書》曰“惟人萬物之靈”,莎士比亞說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都是揀人愛聽的說的,因為他們寫書、寫戲劇,也是給人看的。所以,錢谷融先生說“文學是人學”,不管怎么說,文學都逃不過人,為人寫,給人看,寫的*終還是人。序
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尤其對我來說,幾乎一輩子呆在校園,讀完書教書,讀書自然就成了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當然,這也使我失去了許多,比如生活面狹窄,生活知識缺乏,對人對事過于書生氣,等等,但是到了花甲之年,回想起來,還是快樂多多。特別是人生遇到挫折,不順心的時候,讀書往往給予了我不可思議的快樂。書本里的世界很大,很豐富,也很寬闊,我不僅不會感到孤單和寂寞,而且完全犯不著去和現實中的一些惡人、壞人和無聊之人計較和打交道,反而有時還會產生某種憐憫和可憐之心,因為這種人確實是有的,在書本里就有很多,但是他們一般并不快樂,也并沒有什么好下場。
當然,書本并不見得都講真話,騙人的也不少,但是,作為一個生性敏感且軟弱的人,我大多時候愿意相信那是真的,愿意活在書本中。況且書本中并非都是軟弱,都是“善意的謊言”,還有像魯迅那樣敢講真話、敢于直面現實的人,他的書會給我另外一種快意,甚至霎時間我也會感到熱血沸騰,勇敢起來,面對黑暗,在自己的小房間里,痛痛快快地大喊一聲“不!”
這是何其快樂啊!不過,大多數時間不是這樣,書本不僅是我的避難所,還是我的休養院和游樂場,我可以在里面看風景、觀人生和游心世外。就此,我很喜歡我的導師錢谷融先生的心儀:“我喜歡讀書,喜歡隨意地、自由自在地、漫無目的地讀書。”因為“這樣的讀書,能使我游心事外,跳出現實的拘囿;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縱意所如,了無掛礙,真是其樂無窮”錢谷融:《我的自白》,上海,文匯讀書周報,1995年5月13日。。
說其樂無窮,對我來說或許還有所不達,不過其中有“三樂”倒是深有所感的,不妨說來和朋友們聊聊。
一是“讀人”之樂。
在這世界上,人不僅*為復雜豐富,問題也*多。《尚書》曰“惟人萬物之靈”,莎士比亞說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都是揀人愛聽的說的,因為他們寫書、寫戲劇,也是給人看的。所以,錢谷融先生說“文學是人學”,不管怎么說,文學都逃不過人,為人寫,給人看,寫的*終還是人。
可惜,人非常有限,不僅生命是有限的,能夠看到的世界和人都是有限的,人之一生所見過和認識的人更是有限,就更談不上能夠理解、真正知道多少的人了;當然,人又似乎是無限的,因為不滿足于有限,所以不斷挑戰有限,超越有限,不僅創造了萬千種人生,還創造了神、上帝、天堂、終極價值等各種永恒的意象和概念。而這一切都記在萬千種書籍里,你可以盡情學習、了解和欣賞。古人云,人一生*好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還要加一句,還要“閱人無數”。這一點,除了在現實生活中經歷之外,*簡便的方法就是讀書,通過讀書知人、識人和理解人。
其實,讀書貴在“讀人”,重在“讀人”,也是一種做學問的途徑。人類的一切學問,一切研究,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人自身的幸福和發展。而就書籍來說,無論是關于人的研究,還是關于自然的研究,或者是關于人和自然關系的研究,都離不開這一根本目的。所以,人是一切研究、一切學問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古希臘的一句著名諺語“了解你自己”,世世代代
受人尊崇。
二是游心之樂。
一本書在手,天下所有煩惱皆在腦后,癡人發笑者有之,手舞足蹈者有之,不思茶飯者有之,沉醉神迷者有之,都因為書中有大千世界,無限廣闊,可以供你盡情游玩,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有人說,書海無邊,回頭是岸,那是因為不得不回到現實世界,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奔忙,養家糊口,柴米油鹽,還要精心打造和提高自己,時刻準備與同行者、外行者競爭,擔心稍不留心,就會被淘汰出局,失去了身家甚至性命。但是,長此以往,人又怎么可以有游心之樂呢?
讀書不僅能夠給你游心之樂,讓你樂在其中,而且能夠使你保持游心的能力,能夠在合適環境中,心真的能夠飛起來,游起來,樂起來,來一回真正的逍遙游和瀟灑游,否則,你處心積慮,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有錢了,身位也有了,但是心卻游不起來了,也樂不起來了,那又何苦呢?
不過,要想得到這種游心之樂,就得讀自己喜歡的書,或者說揀自己喜歡的書讀,所以我所說的讀書,不包括bidu書,不包括為寫論文而找的書,甚至不包括自己不喜歡、但是不能不讀的專業書。那是另一回事。我的先生錢谷融就是這樣,他在讀書中追求隨意、隨性和隨便,即使在與學生談讀書的時候,他也認為魯迅“隨便翻翻”的讀書習慣值得借鑒,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也不失為其明智的一面。
我很欣賞這種讀書。
讀書是好事情,況且我們正處在一個倡導讀書的時代,但是,正如世界上所有好事情一樣,它不能“逼”,不能用大道理來強迫,也不能如同任務一樣來指定,這樣好事情也*容易變成壞事,讓人反感;相反,樂在其中的讀書,是不用大張旗鼓做廣告的。現在大家都在提倡讀書,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問題恐怕就在于后面蘊藏著一種逼迫力,逼著你讀,不讀就是格調低,而且讀書一定要如此如此讀,一定要讀這樣那樣的書,真是讓人感到不舒服,結果想讀書、愛讀書的人也煩了,不想去讀了。
三是通達之樂。
我一直喜讀《易經》,不是相信卦象,而是欣賞其中“通”的意識,相信不僅“通則久”,而且“通”則樂,身體上不通就會“痛”,而心理上不通就會痛苦,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在于“想通”還是“想不通”。
而讀書能夠使人通達。其實,任何一種書籍,一種知識,都有一種“橋梁”的意味,因為不僅人是相通的,各種知識也是相通的,讀書就應該能夠通達,不斷溝通、綜合和擴展知識的范圍。錢谷融先生就說過:“任何知識,都從來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知識,它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一種啟示,對我們能夠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每一種新的、從未接觸過的知識,對我們來說,都展示著世界、社會、人生的一個新的領域、新的方面,能使我們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一種新的理解、新的認識。當這些知識真正同我們的心靈結合、與我們凝為一體以后,就能使我們產生出新的智慧和新的力量來。”
“通”不僅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更是一個游覽、尋找、探秘、比較的過程,所以不能不“亂”讀書。所謂“亂”,就是什么都讀,如同旅游,到處去看,去搜尋,這樣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有很多相同之處,實際上,這個“通”是不論新舊、古今、中西和有用無用,這些不過是人們在不同時空、不同環境和條件下的主觀劃分和認定。這樣你的世界就大多了,而且處處有橋、有路,你可以在知識和精神花園里自由穿行,領略人類智慧的大千世界。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讀書之樂又何止這三種呢?所以,如果在講“開卷有益”的同時,也講“開卷有樂”,或
者把“樂”放在前面,那么,這世界讀書的人就更多了,生活的趣味也就更多了。
以此與讀書者交流和共享。
文學百讀:讀書·閱人·釋文化 作者簡介
殷國明,1956年生人,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受教于陸維天教授,后師從錢谷融先生,長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有《文藝美學問題十講》《殷國明文集》(十卷本)等出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