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蔡元培演講集(全三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31312
- 條形碼:9787100231312 ; 978-7-100-23131-2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蔡元培演講集(全三冊) 本書特色
本卷內容主要是蔡元培先生在1927年至1939年發表各種演說,共約32萬字。
蔡元培演講集(全三冊) 內容簡介
本書為《蔡元培全集》第五卷,收錄蔡元培先生的演講、講話三百余篇,附蔡先生與記者的答問百余篇。演講作為“傳播文明三利器”之一,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的中國,在思想傳播、社會動員等方面發揮過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一生所作的演講多達數百次,這是了解他的道德文章*直觀的方式。此次整理,對蔡元培先生歷次演講時間進行了逐一考證。
蔡元培演講集(全三冊) 目錄
在杭州方言學社開學日的演說詞(1901年4月19日)
與黃世振行結婚禮時的演說(1902年1月1日)
愛國學社開校祝辭(1902年11月20日)
紹興教育會之關系(1903年3月8日)
在各省旅滬人士張園集會上的演說詞(1903年4月25日)
在紹興學務公所成立會上的演說詞(1906年4月22日)
在袁世凱招待歡迎團茶話會上的演說詞(1912年2月29日)
代孫中山為袁世凱就總統職致詞(1912年3月10日)
就任教育總長與部員談話(1912年4月26日)
蒞參議院宣示政見之演說(1912年5月13日)
北京黃花崗烈士紀念會演說詞(1912年5月22日)
辭教育總長時與臨時教育會議挽留代表的談話(1912年7月9日)
臨時教育會議到京會員茶話會歡迎詞(1912年7月9日)
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開會詞(1912年7月10日)
在臨時教育會議談話會上的談話(1912年7月13日)
在同盟會北京本部夏季大會的演說詞(1912年7月21日)
在世界語學會之演說(1912年8月17日)
在中國社會黨會議時演說詞(1912年8月23日)
在中國公學開學式的演說(1912年9月3日)
在國民黨上海交通部茶話會的演說詞(1913年6月8日)
在浦東中學的演說(1913年6月14日)
養成優美高尚思想(1913年6月)
華法教育會之意趣(1916年3月29日)
旅法教育運動之報告及對于吾浙教育界之希望(1916年11月17日)
吾人所受于歐戰之教訓(1916年11月17日)
杭州女子職業學校演說詞(1916年11月20日)
在紹興各界大會演說詞(1916年11月26日)
浙江省立第五師范學校歡迎會演說詞(1916年11月26日)
在愛國女學校之演說(1916年12月10日)
中國教育界之恐慌及救濟方法(1916年12月11日)
在南洋公學之演說(1916年12月11日)
在信教自由會之演說(1916年12月26日)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會的演說詞(1916年12月27日)
我之歐戰觀(1916年12月)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1917年1月9日)
在外交后援會成立會的演說(1917年3月3日)
在清華學校高等科演說詞(1917年3月29日)
在定縣中學校之演說(1917年3月31日)
……
蔡元培演講集(全三冊) 節選
五年前,嚴幾道先生為本校校長時,余方服務J育部,開學日曾有所貢獻于本校。諸君多自預科畢業而來,想必聞知。士別三日,刮目相見,況時閱數載,諸君較昔當必為長足之進步矣。予今長斯校,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于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故畢業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蓋以法科為干祿之終南捷徑也。因做官心熱,對于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淺深,惟問其官階之大小。官階大者,特別歡迎,蓋為將來畢業有人提攜也。現在我國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專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請教員,不得不聘請兼職之人,亦屬不得已之舉。究之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然弭謗莫如自修,人譏我腐敗,而我不腐敗,問心無愧,于我何損?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報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茍能愛惜分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即在今日,吾人對于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今諸君茍不于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任事,擔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是誤人也。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一也。
二曰砥礪德行。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諸君肄業大學,當能束身自愛。然國家之興替,視風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設想。故必有卓絕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頹俗。 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勵人。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流世,己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諸君終日伏首案前,蕓蕓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于道德無虧,而于身體有益。諸君入分科時,曾填寫愿書,遵守本校規則,茍中道而違之,豈非與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謹嚴。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二也。
五年前,嚴幾道先生為本校校長時,余方服務J育部,開學日曾有所貢獻于本校。諸君多自預科畢業而來,想必聞知。士別三日,刮目相見,況時閱數載,諸君較昔當必為長足之進步矣。予今長斯校,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于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故畢業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蓋以法科為干祿之終南捷徑也。因做官心熱,對于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淺深,惟問其官階之大小。官階大者,特別歡迎,蓋為將來畢業有人提攜也。現在我國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專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請教員,不得不聘請兼職之人,亦屬不得已之舉。究之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然弭謗莫如自修,人譏我腐敗,而我不腐敗,問心無愧,于我何損?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報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茍能愛惜分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即在今日,吾人對于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今諸君茍不于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任事,擔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是誤人也。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一也。
二曰砥礪德行。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諸君肄業大學,當能束身自愛。然國家之興替,視風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設想。故必有卓絕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頹俗。 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勵人。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流世,己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諸君終日伏首案前,蕓蕓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于道德無虧,而于身體有益。諸君入分科時,曾填寫愿書,遵守本校規則,茍中道而違之,豈非與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謹嚴。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二也。
三曰敬愛師友。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為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于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 至于同學共處一堂,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勖,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茍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己雖規行距步,亦莫能辯,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余在德國,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對于師友之敬愛,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三也。
余到校視事僅數日,校事多未詳悉,茲所計劃者二事:一曰改良講義。諸君既研究高深學問,自與中學、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員講授,尤賴一己潛修。以后所印講義,只列綱要,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講師口授,或自行參考,以期學有心得,能裨實用。二曰添購書籍。本校圖書館書籍雖多,新出者甚少,茍不廣為購辦,必不足供學生之參考,刻擬籌集款項,多購新書,將來典籍滿架,自可旁稽博采,無虞缺乏矣。今日所與諸君陳說者只此,以后會晤日長,隨時再為商榷可也。
1917年1月
蔡元培演講集(全三冊) 作者簡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隺庼,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二十世紀中國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義革命家,曾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為中國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博覽群書,不囿于一家之言,兼收并蓄,融古今中西學術于一身。他的著述涉及哲學、教育、美學、歷史、政治、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對中國現代學術的發展影響深遠,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中國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科學、政治的發展歷程,是我們了解這一時期思想史、教育史、政治史的寶貴資源。此次出版《蔡元培全集》,由《蔡元培全集》編委會主編,依類分卷,編纂歷時八年,收入已往全集未收文獻逾百萬字,并對已刊文獻進行全面整理和重新校訂。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