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南人書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180647
- 條形碼:9787500180647 ; 978-7-5001-8064-7
- 裝幀:精裝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人書話 內(nèi)容簡介
北喬以讀者、作家、詩人和評論家的多重身份,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進人文學文本現(xiàn)場,細讀細品。所評書的題材涉及面廣,有小說、散文、詩歌、歷史紀實以及文學批評等,具有閱讀的多面性。北喬視書評為一種特殊的創(chuàng)作,注重呈現(xiàn)文本的性情之美。他善于尋找作家的寫作心路,以高度的藝術敏感進入文本世界,以靈性的觸覺去體悟書中的大觀與細節(jié)。既以理性之功尋找文本縱橫交錯的路徑,又以感性之力撫摸字里行間心靈般的顫動,咀嚼文本紛繁的情緒、感覺和隱秘的意味。 讀這本書,讀者既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各類好書的魅力,又可發(fā)現(xiàn)閱讀本身的種種奧妙和美好。
南人書話 節(jié)選
目錄
**輯
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畢飛宇《推拿》)
生活堅硬的那部分(陳倉《浮生》)
在世俗中透視崇高(陳艷軍《暖春》)
經(jīng)典主題的個性化闡釋(黨益民《喧囂荒塬》)
在喧鬧中祭奠成長(房偉《英雄時代》)
進入大飛機的制造現(xiàn)場(匪迦《關鍵路徑》)
洋溢濃郁人文氣質(zhì)的民間傳奇(馮光輝《*后的蟻王》)
借官場生態(tài)狀寫人生困境(高低《借勢》)
如酒一樣濃醇的家國情懷(古蘭月《酒坊巷》)
以愛情的名義(關鍵《城鄉(xiāng)日記》)
后軍人時代的人生行走(郭天印 杜海燕《中國戰(zhàn)友》)
回到生活本身(郭文斌《農(nóng)歷》)
寫出一代人的命運(韓少功《日夜書》)
在大時代中凝視人生(何常在《浩蕩》)
夢想與現(xiàn)實在這里輝映(紅刺北《我要上學》)
少年的心,成人的童話(會說話的肘子《夜的命名術》)
目錄
**輯
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畢飛宇《推拿》)
生活堅硬的那部分(陳倉《浮生》)
在世俗中透視崇高(陳艷軍《暖春》)
經(jīng)典主題的個性化闡釋(黨益民《喧囂荒塬》)
在喧鬧中祭奠成長(房偉《英雄時代》)
進入大飛機的制造現(xiàn)場(匪迦《關鍵路徑》)
洋溢濃郁人文氣質(zhì)的民間傳奇(馮光輝《*后的蟻王》)
借官場生態(tài)狀寫人生困境(高低《借勢》)
如酒一樣濃醇的家國情懷(古蘭月《酒坊巷》)
以愛情的名義(關鍵《城鄉(xiāng)日記》)
后軍人時代的人生行走(郭天印 杜海燕《中國戰(zhàn)友》)
回到生活本身(郭文斌《農(nóng)歷》)
寫出一代人的命運(韓少功《日夜書》)
在大時代中凝視人生(何常在《浩蕩》)
夢想與現(xiàn)實在這里輝映(紅刺北《我要上學》)
少年的心,成人的童話(會說話的肘子《夜的命名術》)
婚姻并非封閉的人生(蔣離子《糖婚:人間慢步》)
有趣中的尖銳性焦慮(蔣一談《廬山隱士》)
青春的磅礴力量(今何在《悟空傳》)
老家已經(jīng)很遙遠(荊永鳴《老家有多遠》)
筆觸生活的*前沿(賴貴清《使命英雄》)
《花腔》中的花腔(李洱《花腔》)
不僅僅是一部知識分子小說(李洱《應物兄》)
在顫抖中成長(李鳳群《顫抖》)
迷失者的狂歡盛宴(廖建斌《靈朽》)
小故事的背后(凌鼎年《過過兒時之癮》)
袖珍與意味(劉公《新潮小小說》)
鄉(xiāng)村的烏托邦(劉慶邦《梅妞放羊》)
紙上生活離我們有多遠(陸令壽《春日遲遲》)
細致關注日常生活的質(zhì)感(麥蘇《我的黃河我的城》)
愛情只會與愛情有關(木卯《我的愛與你無關》)
在生活中張揚敘事的力量(南翔《綠皮車》)
軍旅生活的純情浪漫敘寫(聶靜《軍營童話》)
以未來的名義致敬當下(飄蕩墨爾本《筑夢太空》)
生活可以有純真詩意(青辰《風牽影》)
人生就是不斷淘洗的過程(冉正萬《洗骨記》)
有溫度的科技敘事(人間需要情緒穩(wěn)定《一路奔北》)
安靜地傾聽普通人的呼吸(任曉雯《陽臺上》)
年輕態(tài)的小說(三九音域《夜幕之下》)
讓創(chuàng)業(yè)之路更感性些(唐達天《創(chuàng)業(yè)狼》)
時間里的人文倫理(天瑞說符《我們生活在南京》)
以歷史的謊言書寫女性意識(王鳳英《雄虓圖》)
鋼筋鐵骨也能繞指柔(我本瘋狂《鐵骨錚錚》)
鄉(xiāng)土中國的抵近書寫(吳海中 張赤《大溪流碧》)
不一樣的穿越(驍騎!堕L樂里:盛世如我愿》)
直面人生的困惑(須一瓜《太陽黑子》)
傳統(tǒng)文化倫理下的日常紀事(許福元《半夏:月牙村紀事》)
純粹之中的俗常(嚴蘇《古槐》)
鄉(xiāng)村敘事回歸生活本真(葉煒《后土》)
在返鄉(xiāng)中得到救贖(夜神翼《特別的歸鄉(xiāng)者》)
滿懷深情地在西部大地上前行(懿小茹《我的草原星光璀璨》)
講述的不僅僅是親情(張慧敏《回家》)
新視角講述火紅的年代(張慧敏《牡丹花正開》)
總有一些敬畏埋伏在生活叢林里(張慶國《如鬼》)
這里的滄海桑田只在百年間(趙峰旻《紅灘涂》)
日常生活的感動(卓牧閑《朝陽警事》)
第二輯
詩意即生命本真的呼吸(阿信《裸原》)
人生之路的詩性表達(北島《北島詩精編》)
在愛的圣土上踢正步(蔡詩華《愛在流火七月》)
繁華落盡現(xiàn)真醇(蔡詩華《擁抱你賀敬之》)
詩歌其實可以很生活的(曹宇翔《祖國之秋》)
肉身的漂泊與靈魂的故鄉(xiāng)(陳克鋒《母親的北京城》)
月色美好,月光如刀(陳雨吟《天是真的》)
像光一樣的聲音(崔巖《靜物的聲音》)
靈魂在陽光中飛翔(鄧太平《塔樹之戀》)
詩從萬物生(龔學明《世間萬物皆親人》)
在千古文脈里展開時空對話(韓彥軍《龍都短歌》)
在曠野的孤獨中遼闊詩意(花盛《那些云朵》)
重逢在自己的背影里(李皓《懷念一種聲音》)
遠方,因詩而駐于心間(李其文《海色映天》)
軍旅生活的詩性表達(劉笑偉《歲月青銅》)
漫步在高原上的詩意(牧風《青藏舊時光》)
鋤鎬的鄉(xiāng)野之氣與刀劍的破風之力(帕男《帕男詩選》)
詩歌在生命之樹上綻放力量(譚仲池《東方的太陽》)
駐守公眾生活現(xiàn)場的寫作(譚仲池《敬禮,以生命的名義》)
風過草原,或馬頭琴(武自然《啊哈嗬咿》)
從星空到巨獸(西川《巨獸》)
文化與心意共生的禪性(楊清茨《玉清茨》)
以古典情懷撫摩河流的聲音(易湄《歲月劃痕里的斷章》)
潔凈的濃情大愛(張國領《千年之后你依然*美》)
耐心而深情地注視生活(趙琳《白馬藏銀》)
第三輯
大地的聲音與溫暖(阿來《大地的語言:阿來散文精選集》)
時代的忠誠書寫(埃德加·斯諾《我在舊中國十三年》)
讀著讓我們慚愧和揪心(愛新覺羅 • 蔚然《糧民》)
“剩男剩女”,或其他(安頓《結婚嗎》)
用心品味生活的每個瞬間(芭芭拉•安吉麗思《活在當下》)
較量豈止在戰(zhàn)場(蔡桂林 王霞《中流砥柱》)
軍人的精神殿堂(馮遠程《士兵格言》)
乘“遠望號”去遠航(傅逸塵《遠航記》)
身在低處,心在云端(高麗君《在低處,在云端》)
和諸葛亮一同成長(韓春鳴《諸葛亮成長之謎》)
在順其自然中呈現(xiàn)獨特的豐富性(何向陽《萬古丹山:武夷山》)
個人小視角的宏大歷史敘事(侯鈺鑫《大師的背影》)
有故鄉(xiāng)才會有天堂(花如掌燈《故鄉(xiāng)有靈》)
真誠解密大師的隱秘情懷(蔣泥《天才的裂變》)
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軍人啟蒙(李存葆 等《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閱讀叢書》)
淘洗時光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李皓《雨水抵達故鄉(xiāng)》)
以故鄉(xiāng)之情擦亮曾經(jīng)的遠方(李曉東《天風水雅》)
心靈書寫的力量(李英淑《漂泊的月亮》)
生活遠比小說精彩(林那北《宣傳隊,運動隊》)
心與心的交流(劉靈芝《將軍與士兵的對話》)
文化基因與生命美學的雙重顯影(劉瓊《花間詞外》)
做一個內(nèi)心和諧的人(馬可 • 奧勒留《沉思錄》)
還原傳奇的日常生活質(zhì)感(茅侃侃《像戀愛一樣去工作》)
在回望歷史中檢索個體的成長(南帆《歷史盲腸》)
微觀歷史人物的真實質(zhì)感(南帆《馬江半小時》)
二十幾歲的女人,你準備好了嗎?(南仁淑《20幾歲,決定女人的一生》)
有根的漂泊是一種飛翔(全秋生《北漂者說》)
敞開的門(宋結勝《你的故事我的歌》)
在文學里活出生活的滋味(蘇北《玻璃女孩》)
智慧的穿越(孫廣遠《穿越千年的智慧》)
叫醒生活里的文化大隱(孫曙《燃情書》)
國旗的聲音(唐建國《正步走過天安門》)
為青藏線立起精神路標(王宗仁《青藏線》)
傾聽,總會有收獲(肖飛《醫(yī)生的一天》)
樸素的記錄與長久的觸動(謝蓮秀《留守還有多遠》)
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范(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自然倫理與人文情懷的大生態(tài)敘事(徐向林《東方濕地》)
戰(zhàn)犯與漢奸的嘴臉真丑惡(徐星平《絞刑架上的戰(zhàn)犯與漢奸》)
鄉(xiāng)野風骨(徐迅《半堵墻》)
小巷里的大人間(薛德華《我的曲江巷》)
讓記憶在當下生活中不斷生長(楊建英《那當兒》)
以書寫的方式細品生活(楊清茨《何曾東風舊》)
讓文學在生活中綻放(葉梅《穿過拉夢的河流》)
以節(jié)制性的書寫豐富生態(tài)文學的倫理敘事(葉梅《福道》)
人生返鄉(xiāng)中的現(xiàn)實關懷(張國領《柴扉集》)
說活說透朱元璋這個人(張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散作乾坤萬里春(張雅文《永不言敗》)
在細微處舒展遼闊(趙峰旻《煙火流年》)
左手塵煙,右手詩意(趙瑜《小荒唐》)
以生態(tài)良知進入審美(周振華《鄉(xiāng)音鄉(xiāng)情》)
第四輯
活著的文學史與文學史的活法(傅書華 閻秋霞 等《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坐禪于文學叢林(高麗君《剪燈書語》)
詩學的源頭是“自我”(敬文東《自我詩學》)
在大文學觀的視野下把脈文學生命體(李一鳴《批評作為一種生活》)
警察出現(xiàn)在文學現(xiàn)場(王曉琳《警察美學的生命話語》)
寫作的恐懼來自清醒(謝有順《我們并不孤單》)
一部有濃郁小說意味的學術著作(葉君《蕭紅與生命中的他們》)
讓你輕松走進莫言的豐富世界(葉開《莫言的文學共和國》)
有生命體溫的文化研究(張檸《土地的黃昏—中國鄉(xiāng)村經(jīng)驗的微觀權利分析》)
智性的力量(張志忠《當代長篇小說論略》)
現(xiàn)場感與當代性互動的文學史(張志忠《中國當代文學 60 年》)
一位詩歌的守門人和擺渡者(周衛(wèi)東《喬延鳳溪云齋詩評》)
后記
后記
出過幾本評論集,但多數(shù)在寫作前就有成書的計劃。比如《劉慶邦的女兒國》,集中解讀劉慶邦短篇小說中的鄉(xiāng)村女性形象;《貼著地面的飛翔》,以作家論為主要形式,輔以對話,并將相關評論文章集為附錄,對武警部隊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了梳理;《詩山》選取當代 66 位詩人,邀請他們每位自選 3 首代表作,我以細讀的方式進行短評,試圖為中國當代詩歌粗淺畫像。就連《約會小說》也是一段時間對小說的評論合集,F(xiàn)在這本書,完全是散裝的,沒有可抓的眉目,強行把零零碎碎的聚在一起。樸素的標準就是沒有收入其他集子里、不是太長的,且是針對一本書的評論。如此,說是書評集,倒也恰當。
我寫評論沒有職業(yè)的任務和評職稱的需求,屬于純粹的愛好,或者說評論是我閱讀的副產(chǎn)品,是我寫作的一部分。當然,有了評論家的虛名后,總會受托寫些文字,但由著我性子來的還是居多。就像這本書里所提及的作家、詩人和評論家,絕大多數(shù)在評論之前我都不認識。就是到現(xiàn)在,其中的許多人我都沒有聯(lián)系方式,沒見過面。
能由著性子做事,總是好的,也是難得的。對所評之書的選擇,我除了看重機緣外,有意多關注非頂流的作家作品。這不是理性的評論標準,而是由我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所形成的。在基層與文學毫無關系的工作崗位上,冒著被扣上不務正業(yè)帽子的危險,利用業(yè)余時間特別是夜深人靜之時悄悄地寫,悄悄地投稿。這一路走來的艱辛與無助,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面對每一位默默堅持的業(yè)余寫作者,我都會看到我自己,親近感油然而生。再加上我一直認為“三分法”式讀書比較好,即讀三分之一的經(jīng)典大師之作,讀三分之一與自己水平相當或相差不大的作品,讀三分之一新人或還在起步階段的作品。如此,讀許多未被評論界廣泛認可的作品,成了我閱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類作品有如原生態(tài)般的本真,似青春的激情,以及對文學*為質(zhì)樸的熱愛,這正是我長久需要的。
我總是堅持認為文學評論是一種創(chuàng)作。如果說作家的素材是生命的體驗與積累,那么文本則是作家現(xiàn)實生活與想象世界的結合體,評論家的評論就是以文本作為素材的創(chuàng)作。同樣是創(chuàng)作,評論家比作家創(chuàng)作多出了一種素材。事實上,作家也和評論家一樣都是在以各種素材為研究對象,在展開與自我、與世界對話中營建新的文本。在這一過程中,判斷和評價只是寫作者的基本立場和出發(fā)點,有所創(chuàng)造才是關鍵。正如歐內(nèi)斯特·伯恩鮑姆所說:“當我們認識到它們是如何富有技巧地把邏輯、想象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出,把所謂的批評與所謂的創(chuàng)造性文學作品區(qū)別開來的做法多么膚淺。優(yōu)秀的批評確實是創(chuàng)造性的,其寫作是一門高超的技藝。”某種程度上,論文的形式限制了評論者的情緒、情感和語言的靈動。我理想中的評論,不是常見的論文體,而是隨筆式的,比如本雅明的《無法扼殺的愉悅》、茨威格的《三大師傳》、庫切的《異鄉(xiāng)人的國度》,等等。令人尷尬的是,這樣的評論多出自文學大師、大家之手,我無法企及。然而,向往也是一件好事。
我是以散文和小說創(chuàng)作起步的,當年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上的也是作家班。初心,對人的影響總是深刻的,常常難以改變。2009 年,我參加了為期三個月的全軍首屆美術書法理論培訓班;2015 年,我參加了魯迅文學院第二十六屆中青年作家(文學批評)高級研討班。這兩次專業(yè)批評的集中學習,也沒能化解我的寫作初心。我讀文學理論,不是為了當評論家,而是從另一個方向研習寫作之道。至今,我也沒想過當評論家,我的心思還是在創(chuàng)作上。
寫文學評論,我有極大的私心,就是借他人的作品激發(fā)自己的思考,說一些自己想說的話。其中,我特別看重發(fā)現(xiàn),即能不能在作品中讀到只屬于自己的東西。我讀一本書,當然會有全面的印象,但更喜歡尋找并品味一個線索或幾個點。全面的印象完全留給我自己,在評論里我只分享局部的感受與體會。這似乎屬于“盲人摸象”式的評論。一本書,容量極大,其豐富程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甚至超過了一個個體生命的全部。對世界,對個人甚至只是某件細微之事,我們真正做到的,其實都只是“盲人摸象”。給一本書輕易地下全面的評定,我沒有這樣的勇氣和自信。對于我的閱讀生活而言,我也不認為有這樣的必要。
我承認,一般情況下,我的評論只說作品的優(yōu)點。當然,這樣做,我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始終認為寫作者都不容易,那份文學的情懷和執(zhí)著讓生命多了光芒。具體到每個寫作者,每部作品都是對自己的挑戰(zhàn)。寫出來,就是自己在文學上乃至人生的一種成功。對此,我無比尊敬。我偏愛看到作品的閃光點,看到寫作者的成功之處,哪怕是細微的進步。這與我的為人相一致。人人都有缺點,人人都有優(yōu)點,愿意欣賞他人的優(yōu)點,是對自己的善意。我以有這樣的善為榮。能讀出一本書的優(yōu)點,并說出一二三,也是一種能力。我喜歡鍛煉并考驗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我的寫作總在散文、小說、詩歌、評論間穿梭,在已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這四種文體的文字量大致相等。變換不同文體,是我調(diào)節(jié)寫作狀態(tài)的一種方法。同時,我覺得我需要用*恰當?shù)奈捏w來表達我在某個階段想說的話。我一直認為評論要像文學那樣富有感性,加之我寫評論時又常受自己其他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感染,因而我的評論難掩我的性情。事實上,我也不會故意以理性來埋沒感性,反而醉于我的感性,希望自己的語感和情境在不知不覺中能與所評的作品有在場性的共情。評論,是我閱讀的一部分,也是我寫作的一部分。
這樣的閱讀,這樣的評論,對我而言,是“無法扼殺的愉悅”。
這本集子取名《南人書話》,直接的原因是我有個網(wǎng)名叫“北喬南人”。我自來到北方后,一直向往可以像喬木那樣生活,堅韌,不懼任何意義上的嚴寒。這是對自己的期望,也是預防性的鼓勵。不管在北方生活多久,哪怕許多生活習慣已經(jīng)北方化,我也不可能忘記北方之南的故鄉(xiāng)。面對故鄉(xiāng),忘記不只意味著背叛,還會使自己的生命和靈魂有殘缺。離開故鄉(xiāng),從此的人生只有漂泊,但“我”也成為復合體,尤其是文化上。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個網(wǎng)名。再者,在大眾印象中,南方人多半有敏感、細致的心智,而我們的閱讀有了此心智,便能在平常又奇妙的閱讀旅程中體味更多更美妙的收獲。
北喬
2024 年 8 月 15 日于京北陽光草堂
南人書話 作者簡介
北喬
江蘇東臺人,評論家、作家、詩人。出版評論專著《詩山》(2021年)、《約會小說》(2014年)、《貼著地面的飛翔》(2013年)、《劉慶邦的女兒國》(2006年)、《103后花園》(2001年)。另著有長篇小說《新兵》《當兵》、小說集《尖叫的河》《走火》、散文集《遠道而來》《三生有幸》和詩集《大故鄉(xiāng)》《臨潭的潭》等10多部作品。曾獲第十屆解放軍文藝大獎,第十一屆全軍文藝優(yōu)秀作品獎,第三、四、五、七、九屆武警文藝獎,第九屆長征文藝獎,第十屆冰心散文獎,第八屆黃河文學獎,第六屆烏金獎,第三屆三毛散文獎,首屆林語堂散文獎,第三屆海燕詩歌獎,第四屆劉章詩歌獎等,F(xiàn)居北京。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