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醫基本理論 第4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73456
- 條形碼:9787117373456 ; 978-7-117-37345-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基本理論 第4版 本書特色
本版教材采用紙數融合的出版形式,在第3版教材的基礎上,繼續完善數字化資源,增設了便于學生總體把握知識要點的“復習導圖”等資源,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多樣化優勢,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從而使紙媒與數字化更加緊密地融合。
中醫基本理論 第4版 內容簡介
本次修訂的重點:一是內容上要傳承創新,同時根據新出臺的國家政策法規、《中國藥典》等對教材進行更新,并解決職業教育聚焦的新問題,以保證教材內容的先進性;二是繼續堅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則,進一步優化主體框架設計,做到固基礎,打破升學“天花板”,強實踐,傳承技術技能,培養大國工匠;三是豐富欄目模塊,切實做到課證融合;四是體現理實一體,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五是優化版式設計,兼容不同學時需求,可以嘗試活頁式教材編寫;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教材,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大國工匠精神。在提高可讀性方面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采用案例導入、問題引領等編寫方式,使教材更加生動且更貼合崗位實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多配圖表,形象直觀,便于教師講授與學生理解;三是采用紙質教材為載體的融合教材形式,運用二維碼技術將教學需要的補充內容做成數字資源,形成線上線下的多維學習模式。
中醫基本理論 第4版中醫基本理論 第4版 前言
中醫基本理論是主要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以及疾病的診斷、防治和康復等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是中藥制藥、中藥學、中藥材生產與加工等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同時也是中醫藥其他相關專業如中醫養生保健、中醫康復技術、藥膳與食療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中醫基本理論》(第3 版)于2018 年出版,在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廣泛使用,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需要,我們收集了教學一線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反復研究討論進行完善與修訂,新一版教材力求做到目標明確、定位準確、內容實用、重點突出、文字精練。
本教材修訂是以服務高職高專院校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融入思政元素,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以強化醫藥學生職業道德、醫學人文素養教育和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在內容上,在哲學基礎部分,增加了重在說明宇宙萬物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精氣學說;在第三章,增加了中醫學的精理論;在*后一章,增加了中醫的養生原則;在實訓部分,增加了問診基本技能實訓。在編寫形式上,保留了“導學情景”“案例分析”“知識鏈接”“課堂活動”“點滴積累”“目標檢測”等能提高學生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及激發學習興趣的特色欄目,同時,增加了“案例分析”數量,著重選取了經典醫案進行分析,并增設了“學習目標”欄目,制定了每章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以便于學生全方位及時檢測自我學習目標達成情況。
中醫基本理論 第4版 目錄
緒論/1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1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4
三、中醫基本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學習方法/9
**章哲學基礎/11
**節精氣學說/11
一、精與氣的基本概念/12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12
三、精氣學說在中醫藥學中的應用/13
第二節陰陽學說/14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14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15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藥學中的應用/18
第三節五行學說/20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21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22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藥學中的應用/24
第二章藏象/28
**節五臟/30
一、心/30
二、肺/34
三、脾/38
四、肝/41
五、腎/45
第二節六腑/49
一、膽/50
二、胃/50
三、小腸/51
四、大腸/52
五、膀胱/52
六、三焦/53
第三節奇恒之腑/54
一、腦/55
二、女子胞/56
第四節臟腑之間的關系/57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57
二、臟與腑之間的關系/61
三、腑與腑之間的關系/63
第三章精氣血津液/65
**節精/66
一、精的基本概念/66
二、精的生成/66
三、精的貯藏與施泄/67
四、精的生理功能/67
第二節氣/68
一、氣的基本概念/68
二、氣的生成/69
三、氣的運動/69
四、氣的生理功能/70
五、氣的分類/71
第三節血/73
一、血的基本概念/73
二、血的生成/73
三、血的循行/74
四、血的生理功能/75
第四節津液/75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75
二、津液的代謝/76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77
第五節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78
一、精與氣的關系/78
二、精與血的關系/79
三、精與津液的關系/79
四、氣與血的關系/80
五、氣與津液的關系/81
六、血與津液的關系/81
第四章經絡/84
**節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的組成/84
一、經絡的概念/84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85
第二節十二經脈/86
一、十二經脈的命名/86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與交接規律/87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88
四、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88
五、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88
第三節奇經八脈/89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89
二、奇經八脈的功能/89
第四節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經絡學說的應用/90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90
二、經絡學說的應用/91
10目/錄
第五章體質/94
**節體質學說的基本內容/94
一、體質的構成要素/95
二、體質的基本特點/96
三、體質的影響因素/97
四、體質的分類/98
第二節體質學說的應用/101
一、體質與病因、發病及病機變化/101
二、體質與辨證治療/102
三、體質與養生防病/103
第六章病因/105
**節外感病因/106
一、六淫/106
二、癘氣/109
第二節內傷病因/111
一、七情內傷/111
二、飲食失宜/112
三、勞逸失度/113
第三節病理產物性病因/114
一、痰飲/114
二、瘀血/115
三、結石/117
第四節其他病因/118
一、外傷/118
二、寄生蟲/118
第七章病機/120
**節發病/120
一、發病的基本原理/120
二、發病類型/121
第二節基本病機/122
一、邪正盛衰/123
二、陰陽失調/124
三、氣血津液失常/125
第八章診法/129
**節望診/129
一、全身望診/130
二、局部望診/132
三、望舌/134
四、望排出物/137
第二節聞診/138
一、聽聲音/138
二、嗅氣味/139
第三節問診/140
一、問診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項/140
二、問診的內容/141
三、問現在癥狀/142
第四節切診/149
一、脈診/149
二、按診/152
第九章辨證/154
**節八綱辨證/154
一、表里辨證/155
二、寒熱辨證/156
三、虛實辨證/157
四、陰陽辨證/159
第二節氣血津液辨證/161
一、氣病辨證/161
二、血病辨證/163
三、氣血同病辨證/164
四、津液病辨證/165
第三節臟腑辨證/167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167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172
三、脾與胃病辨證/176
四、肝與膽病辨證/181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185
六、臟腑兼病辨證/188
第十章養生、防治與康復原則/192
**節養生原則/193
一、順應自然/193
二、形神共養/193
三、調養脾胃/193
四、保精護腎/194
第二節預防原則/194
一、未病先防/194
二、既病防變/196
第三節治療原則/197
一、扶正祛邪/197
二、治標與治本/198
三、正治與反治/198
四、調整陰陽/199
五、調理氣血/200
六、調理臟腑/200
七、三因制宜/200
第四節康復原則/202
一、形體保養與精神調攝相結合/202
二、內治法與外治法相結合/203
三、藥物治療與飲食調養相結合/203
四、自然康復與治療康復相結合/203
實訓/205
實訓項目一望診基本技能實訓/205
實訓項目二問診基本技能實訓/208
實訓項目三寸口診法基本技能實訓/210
參考文獻/215
目標檢測參考答案/217
課程標準/221
中醫基本理論 第4版 作者簡介
"1987-09-01 ~ 1992-08-31
1992-09-01 ~ 2006-08-31
2006-09-01 ~ 2023-03-04" "原張仲景國醫大學
南陽理工學院國醫國藥學院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