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窄門 本書特色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紀德的代表作
加繆、薩特的精神導師,法國文壇無法越過的作家
選擇“欲望”,還是忠于“道德”,仔細品讀《窄門》,你便讀懂了紀德的一生
隨書附《田園交響曲》《浪子歸來》、譯者序言及紀德生平和創作年表
在我的理想和我的棲息地之間,隔著我整整一生。
賣點
1、加繆、薩特的精神導師,法國文壇無法越過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紀德的代表作。選擇“欲望”,還是忠于“道德”,仔細品讀《窄門》,你便讀懂了紀德的一生。
余華閱讀《窄門》時盛贊:“畢生都想寫出一部這樣的書。”
2、擁抱一切能抓到的東西,強烈的欲望賦予我們支配一切的權力——這是人性使然,也是紀德在作品中努力想告知我們的事情。了解了追求快樂的痛苦歷程,也就更容易理解紀德的這段話:“對人來說,快樂不僅是一種天生的需要,而且還是一種道德的義務。”即便作品中描寫的是痛苦,是矛盾,但紀德希望我們去追尋的,歸根結底,還是快樂!
快樂、生活、幸福、愛……這些在紀德筆下全是同義詞、主題詞,構成紀德作品的鮮明的生命線。
3、語言簡潔生動,剖析愛情及人生矛盾深刻而雋永——
#你們盡力從這窄門進來吧,因為寬門和寬路通向地獄,進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門和窄路通向永生,只有少數人才找得到。
#離你越遠,我愛你越深,F在我不禁叩問自己,我所期望的究竟是幸福,還是走向幸福的過程。
#你認為死就能將人分開嗎?我想恰恰相反,死亡能把人拉近……對,能拉近生前分離的人。
#我在這篇“故事”里不遺余力地活過。傾盡了所有德行,僅僅將回憶記錄下來。
#我們若能只看實際的痛苦,絕不傾聽我們思想中幽靈和魔鬼的聲音,那么生活該有多美好,苦難也容易忍受了……
4、知名翻譯家李玉民經典譯本,法文直譯,詳細注釋,附有《田園交響曲》《浪子歸來》、譯者序言及紀德生平和創作年表,讓讀者更清楚紀德的人生歷程及創作因由。譯作通俗易讀,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5、硬殼精裝,全新裝幀,內置書簽帶,兼具典藏&護眼雙重價值。
窄門 內容簡介
究竟會不會有這樣一種愛情,即使毫無希望,也可以將它長久地保持在心中;即使生活之心每天從它上面吹過,也始終無法把它吹滅?-----------------------------------------
在《窄門》中,紀德將愛情中的神秘主義體驗推向極致,為我們講述了一段純潔炙熱、卻又含著無邊孤寂和辛酸滋味的愛情故事:杰羅姆與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馬,他們的愛情也得到了周圍人的支持,他們以全部的純真與熱情,一心只想為對方變成更好的人。但愛得愈深,愈不能忍受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不完美,尤其是當阿莉莎目睹了母親與他人私奔、妹妹過著平淡而又無愛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后,愈發不能忍受任何阻礙通往完美愛德的崎嶇,她甚至將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杰羅姆穿越“窄門”的*大障礙。為了讓愛人更加自由地到達彼岸、獲得比愛情更好的東西,她選擇了逃離,*終孤獨死去。
窄門 目錄
譯者序:自相矛盾的魅力 001
窄門 005
田園交響曲 135
浪子歸來 189
紀德生平和創作年表 213
窄門 相關資料
窄門
——《路加福音》第十三章,第二十四節
“噢!媽媽!你戴這顏色太難看了!”
第二天,她又換上了黑飾帶。
我的體格單薄。母親和阿什布通小姐百般呵護,生怕我累著,幸虧我確實喜歡學習,她們才沒有把我培養成個小懶蛋。一到氣候宜人的季節,她們便認為我臉色變得蒼白,應當離開城市。因而一進入六月中旬,我們就動身,前往勒阿弗爾郊區的芬格斯瑪爾田莊,舅父布科蘭住在那里,每年夏天都接待我們。
布科蘭家的花園不是很大,也不怎么美觀,比起諾曼底其他花園,并沒有什么特色。房子是白色三層小樓,類似十九世紀許多鄉居農舍。小樓坐西朝東,對著花園,前后兩面各開了二十來扇大窗戶,兩側則是死墻。窗戶鑲著小方塊玻璃,有些是新換的,顯得特別明亮,而四周的舊玻璃卻呈現黯淡的綠色,有些玻璃還有瑕疵,我們的長輩稱之為“氣泡”。隔著玻璃看,樹木歪七扭八,郵遞員經過時,身子會突然隆起個大包。
花園呈長方形,四周砌了圍墻。房子前面,一片相當大的草坪由綠蔭遮著,周圍有一條砂石小路。這一側的圍墻矮下來,能望見圍著花園的田莊大院,能望見大院的邊界,按當地規矩的一條山毛櫸林蔭道。
小樓背向的西面,花園則更加寬展?磕蠅τ幸粭l花徑,由墻下的葡萄牙月桂樹和幾棵大樹的厚厚屏障遮護,受不著海風的侵襲。沿北墻也有一條花徑,隱沒在茂密的樹叢里,我的表姐妹管它叫“黑色小道”,一到黃昏就不敢貿然走過去。順著兩條小徑走下幾個臺階,便到了花園的延續部分——菜園了。菜園邊的那堵圍墻上開了一個小暗門,墻外有一片矮樹林,正是左右兩邊的山毛櫸林蔭路的交匯點。站在西面的臺階上,目光越過矮樹林,能望見那片高地,欣賞高地上長的莊稼。目光再移向天邊,能望見不遠處村子里的教堂,在暮晚風清的時候,還能望見村子幾戶人家的炊煙。
在晴朗的夏日黃昏,我們吃過飯,便到“下花園”去,出了小暗門,走到能夠俯瞰周圍的一段高高的林蔭路。到了那里,舅父、母親和阿什布通小姐,便在廢棄的泥炭巖礦場的草棚旁邊坐下。在我們眼前,小山谷霧氣彌漫,稍遠的樹林上空染成金黃色。繼而,暮色漸濃,我們在花園里還流連忘返。舅母幾乎從不和我們出去散步,我們每次回來,總能看見她待在客廳里……對我們幾個孩子來說,晚上的活動就到此為止,不過,我們回到臥室還往往看書,過了一陣就聽見大人們也上樓休息了。
窄門
“你們盡力從這窄門進來吧。”
——《路加福音》第十三章,第二十四節
第一章
我這里講的一段經歷,別人可能會寫成一部書,而我傾盡全力去度過,耗掉了自己的特質,就只能極其簡單地記下我的回憶。這些往事有時顯得支離破碎,但我絕不想虛構點兒什么來補綴或通連——氣力花在涂飾上,反而會妨害我講述時所期望得到的最后的樂趣。
喪父那年我還不滿十二歲,母親覺得在父親生前行醫的勒阿弗爾已無牽掛,便決定帶我住到巴黎,好讓我以更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她在盧森堡公園附近租了一小套房間,弗洛拉·阿什布通小姐也搬來同住。這位小姐沒有家人了,她當初是我母親的小學教師,后來陪伴我母親,不久二人就成了好朋友。我就一直生活在這兩個女人中間,她們的神情都同樣溫柔而憂傷,在我的眼中只能穿著喪服。且說有一天,想來該是我父親去世很久了,我看見母親便帽上的飾帶由黑色換成淡紫色,便驚訝地嚷了一句:
“噢!媽媽!你戴這顏色太難看了!”
第二天,她又換上了黑飾帶。
我的體格單薄。母親和阿什布通小姐百般呵護,生怕我累著,幸虧我確實喜歡學習,她們才沒有把我培養成個小懶蛋。一到氣候宜人的季節,她們便認為我臉色變得蒼白,應當離開城市。因而一進入六月中旬,我們就動身,前往勒阿弗爾郊區的芬格斯瑪爾田莊,舅父布科蘭住在那里,每年夏天都接待我們。
布科蘭家的花園不是很大,也不怎么美觀,比起諾曼底其他花園,并沒有什么特色。房子是白色三層小樓,類似十九世紀許多鄉居農舍。小樓坐西朝東,對著花園,前后兩面各開了二十來扇大窗戶,兩側則是死墻。窗戶鑲著小方塊玻璃,有些是新換的,顯得特別明亮,而四周的舊玻璃卻呈現黯淡的綠色,有些玻璃還有瑕疵,我們的長輩稱之為“氣泡”。隔著玻璃看,樹木歪七扭八,郵遞員經過時,身子會突然隆起個大包。
花園呈長方形,四周砌了圍墻。房子前面,一片相當大的草坪由綠蔭遮著,周圍有一條砂石小路。這一側的圍墻矮下來,能望見圍著花園的田莊大院,能望見大院的邊界,按當地規矩的一條山毛櫸林蔭道。
小樓背向的西面,花園則更加寬展?磕蠅τ幸粭l花徑,由墻下的葡萄牙月桂樹和幾棵大樹的厚厚屏障遮護,受不著海風的侵襲。沿北墻也有一條花徑,隱沒在茂密的樹叢里,我的表姐妹管它叫“黑色小道”,一到黃昏就不敢貿然走過去。順著兩條小徑走下幾個臺階,便到了花園的延續部分——菜園了。菜園邊的那堵圍墻上開了一個小暗門,墻外有一片矮樹林,正是左右兩邊的山毛櫸林蔭路的交匯點。站在西面的臺階上,目光越過矮樹林,能望見那片高地,欣賞高地上長的莊稼。目光再移向天邊,能望見不遠處村子里的教堂,在暮晚風清的時候,還能望見村子幾戶人家的炊煙。
在晴朗的夏日黃昏,我們吃過飯,便到“下花園”去,出了小暗門,走到能夠俯瞰周圍的一段高高的林蔭路。到了那里,舅父、母親和阿什布通小姐,便在廢棄的泥炭巖礦場的草棚旁邊坐下。在我們眼前,小山谷霧氣彌漫,稍遠的樹林上空染成金黃色。繼而,暮色漸濃,我們在花園里還流連忘返。舅母幾乎從不和我們出去散步,我們每次回來,總能看見她待在客廳里……對我們幾個孩子來說,晚上的活動就到此為止,不過,我們回到臥室還往往看書,過了一陣就聽見大人們也上樓休息了。
一天的時光,除了去花園之外,我們就在學習室里度過。這間屋原是舅父的書房,就擺了幾張課桌。我和表弟羅貝爾并排坐著學習,朱麗葉和阿莉莎坐在我們后面。阿莉莎比我大兩歲,朱麗葉比我小一歲。我們四人當中,數羅貝爾年齡最小。
我打算在這里寫的,并不是我最初的記憶,但是唯有這些記憶同這個故事相關聯。可以說,這個故事確實是在父親去世那年開始的。我天生敏感,再受到服喪的強烈刺激,或者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哀傷,至少是目睹母親的哀傷所受的強烈刺激,也許就容易產生新的激情:我小小年紀就成熟了。那年我們又去芬格斯瑪爾田莊時,我看朱麗葉和羅貝爾就覺得更小了,而又見到阿莉莎就猛然明白,我們二人不再是孩子了。
不錯,正是父親去世的那年,我們剛到田莊時,母親同阿什布通小姐的一次談話證實我沒有記錯。她正同女友在屋里說話,我不經意間闖了進去,聽見她們在談論我的舅母。母親特別氣憤,說舅母沒有服喪或者已經脫下喪服。(老實說,布科蘭舅母穿黑衣裙,同母親穿淺色衣裙一樣,我都覺得難以想象。)我還記得,我們到達的那天,呂茜爾·布科蘭穿著一件薄紗衣裙。阿什布通小姐一貫是個和事婆,她極力勸解我母親,還戰戰兢兢地表明:“不管怎么說,白色也是服喪嘛。”
“那她搭在肩上的紅紗巾呢,您也稱為‘喪服’嗎?弗洛拉,您別氣我啦!”母親嚷道。
只有在放假那幾個月,我才能見到舅母。無疑是夏天炎熱的緣故,我見她總穿著開得很低的薄薄的襯衫。母親看不慣她披著火紅的紗巾,見她袒胸露臂尤為氣憤。
呂茜爾·布科蘭長得非常漂亮。從我保存的她的一小幅畫像,能看出她當年的美貌:她顯得特別年輕,簡直就像身邊兩個女兒的姐姐。她按照習慣的姿勢側身坐著,左手托著微傾的頭,纖指挨近唇邊俏皮地彎曲著。一個粗眼發網,兜住半瀉在后頸上的那頭卷曲的濃發。襯衫大開領,露出一條寬松的黑絲絨帶,吊著一個意大利鑲嵌畫飾物。黑絲絨腰帶綰了一個飄動的大花結,一頂寬邊軟草帽由帽帶掛在椅背上,這一切都給她平添了幾分稚氣。她的右手垂下,拿著一本合攏的書。
呂茜爾·布科蘭是克里奧爾人,她沒見過或者是很早就失去了父母。我母親后來告訴我,沃蒂埃牧師夫婦當時還未生子女,便收養了這個棄女或孤兒。不久,他們舉家離開馬爾提尼島,帶著孩子遷到勒阿弗爾,和布科蘭家同住在一個城市,兩家人交往便密切起來。我舅父當時在國外一家銀行當職員,三年后才回家,一見到小呂茜爾便愛上她,立刻求婚,惹得他父母和我母親十分傷心。那年呂茜爾十六歲。沃蒂埃太太收養她之后,生了兩個孩子,她發現養女的性情日益古怪,便開始擔心會影響親生的子女;再說家庭收入也微薄……這些全是母親告訴我的,她是要讓我明白,沃蒂埃他們為什么會欣然接受她兄弟的求婚。此外我推測,他們也開始為長成姑娘的呂茜爾操心了。我相當了解勒阿弗爾的社會風氣,不難想象那里的人會以什么態度對待這個十分迷人的姑娘。后來,我認識了沃蒂埃牧師,覺得他為人和善,既勤謹又天真,對付陰謀詭計毫無辦法,面對邪惡更是束手無策——這個大好人當時肯定陷入困境了。至于沃蒂埃太太,我就無從說起了。她生第四胎時因難產死了,而這個孩子與我年齡相仿,后來還成為我的好友。
窄門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1869—1951),法國著名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紀德廣泛關注宗教、愛情、家庭、政治等各類問題,熱烈歌吟解放與自由,是現代西方文學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其著述頗多,作品兼容并蓄,風格迥異,包括自然主義、象征主義、唯美主義、荒誕主義。主要作品有《窄門》《背德者》《人間食糧》《田園交響曲》等。
李玉民,首都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翻譯家。從事法國文學翻譯二十余年,譯著五十多種。主要譯作有《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等;主編《紀德文集》(五卷)、《法國大詩人傳記叢書》(十卷)。他主張文學翻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創作,譯作應是給讀者以文學享受的作品。編選主譯的《繆寒精選集》獲2000年國家圖書獎。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