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精裝)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84789
- 條形碼:9787559484789 ; 978-7-5594-8478-9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裝)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史 本書特色
1.本書實現了歷史與批評的有效結合,把當代長篇小說放在歷史語境里去研究,注重歷史的延續性。結合歷史,分析了眾多重要作家和其代表作品、*新作品。
※ 張炯先生力求尊重歷史,不避諱地談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的長篇小說創作的文學現狀,公正平和的評述中也包含了對一些作家的欣賞、悲憫等情緒,但是含而不露,盡可能不去左右讀者的評判。
2.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領域領軍人物張炯歷時多年完成的鴻篇巨制,高瞻遠矚、體大精深,深耕經典文本,總攬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的時空格局。
※ 本書是對新中國以來長篇小說發展過程全面而細致的描述。作者堅持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相統一的標準,以長篇小說題材的擴展(如革命歷史小說、農村改革小說、家族小說、地域民族風情小說等)為線索,通過對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讀和若干長期被忽視的作家、作品的重新發現,揭示中國當代長篇小說與我國歷史發展總體趨勢的緊密聯系,還尤其對未來長篇小說寫作的歷史意識、文化意識、文體意識和語言意識提出了要求。
※ 全書分為三卷,分別論述新中國成立初三十年、改革開放后,以及各民族和地域長篇小說的發展。
※ 本書吸收作者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優點,又將近年研究成果融會貫通,展現出作者深厚的學術積累和犀利的批評眼光。
3.親歷文壇六十年,不落窠臼,視角獨特,在眾多的文學史著作中獨具特色。
※ 特色之一,作者作為50-70年代文壇親歷者,通過對眾多被忽視的作家,如于逢、馬識途、張峻等的再發現,大大豐富了人們對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的認識;
※ 特色之二,重點關注了改革開放后曲波、陳學昭、朱仲麗等老作家的新創作,勾畫出社會經濟轉軌時期復雜的文學生態;
※ 特色之三,梳理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的地理分布格局,專辟“晉冀魯豫風情長篇”“四川地域民族風情長篇”等章節,與近年“新東北文學”“新南方寫作”等概念形成對話。
4.學界關注與評價:張炯作為一位辛勤耕耘、筆耕不輟作家和活躍的文藝評論家,長期奮戰于文壇和評論一線,見證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 張炯是進入新時期以后,以文學理論家的身份較早介入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改革開放以來,他先后發表了關于當代文藝思潮與當代文學作品的大量論文,以自己扎實、厚重的研究成果,參與了中國當代文學學科的建構、奠基工程,而且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的創會元老之一。
1.本書實現了歷史與批評的有效結合,把當代長篇小說放在歷史語境里去研究,注重歷史的延續性。結合歷史,分析了眾多重要作家和其代表作品、*新作品。
※ 張炯先生力求尊重歷史,不避諱地談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的長篇小說創作的文學現狀,公正平和的評述中也包含了對一些作家的欣賞、悲憫等情緒,但是含而不露,盡可能不去左右讀者的評判。
2.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領域領軍人物張炯歷時多年完成的鴻篇巨制,高瞻遠矚、體大精深,深耕經典文本,總攬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的時空格局。
※ 本書是對新中國以來長篇小說發展過程全面而細致的描述。作者堅持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相統一的標準,以長篇小說題材的擴展(如革命歷史小說、農村改革小說、家族小說、地域民族風情小說等)為線索,通過對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讀和若干長期被忽視的作家、作品的重新發現,揭示中國當代長篇小說與我國歷史發展總體趨勢的緊密聯系,還尤其對未來長篇小說寫作的歷史意識、文化意識、文體意識和語言意識提出了要求。
※ 全書分為三卷,分別論述新中國成立初三十年、改革開放后,以及各民族和地域長篇小說的發展。
※ 本書吸收作者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優點,又將近年研究成果融會貫通,展現出作者深厚的學術積累和犀利的批評眼光。
3.親歷文壇六十年,不落窠臼,視角獨特,在眾多的文學史著作中獨具特色。
※ 特色之一,作者作為50-70年代文壇親歷者,通過對眾多被忽視的作家,如于逢、馬識途、張峻等的再發現,大大豐富了人們對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的認識;
※ 特色之二,重點關注了改革開放后曲波、陳學昭、朱仲麗等老作家的新創作,勾畫出社會經濟轉軌時期復雜的文學生態;
※ 特色之三,梳理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的地理分布格局,專辟“晉冀魯豫風情長篇”“四川地域民族風情長篇”等章節,與近年“新東北文學”“新南方寫作”等概念形成對話。
4.學界關注與評價:張炯作為一位辛勤耕耘、筆耕不輟作家和活躍的文藝評論家,長期奮戰于文壇和評論一線,見證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 張炯是進入新時期以后,以文學理論家的身份較早介入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改革開放以來,他先后發表了關于當代文藝思潮與當代文學作品的大量論文,以自己扎實、厚重的研究成果,參與了中國當代文學學科的建構、奠基工程,而且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的創會元老之一。
※ 他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理論家,長期活躍于中國當代文學評論、研究領域,參與、見證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而且,他長期從事管理工作,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也是一位文學界的重要領導,他不僅出版的個人成果多,主持的集體成果更多,對當代文學研究隊伍的凝聚、培養有目共睹,學術界對其動態關注也較多。
(精裝)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為專題的學術著作,它系統、深入地對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的歷史及各個層面進行了梳理。全書以歷史時間節點和文學發展思潮為兩大坐標,全面研究梳理了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各個階段的文學特質、時代風貌、歷史土壤、創作高潮,并對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文學地位、歷史成就做出了總結,確立了當代長篇小說評價的歷史與美學標準。作品著重弘揚中國精神與中國風格,富有極高的學術成就,對當代長篇小說研究具有創新價值與意義。
(精裝)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史 目錄
緒論
**章│長篇小說的文學史地位與意義 003
第二章│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生態背景和高潮 006
第三章│新中國長篇小說的歷史性成就 011
第四章│本書評價的標準與論述的局限 019
上卷 新中國成立初三十年長篇小說的發展
**編│革命歷史風云錄 025
**章│人民革命斗爭浪濤的回響 027
第二章│革命英雄傳奇的崛起 042
第三章│地下革命斗爭的書寫 051
第四章│軍旅戰爭長篇小說的發展 061
第五章│革命史詩性長篇小說的追求 067
第二編│新中國成立初城鄉新變的畫圖 075
**章│新中國成立初農村變革圖譜(上)077
第二章│新中國成立初農村變革圖譜(下) 089
第三章│城礦新貌的熱情贊歌(上) 105
第四章│城礦新貌的熱情贊歌(下) 113
第三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長篇創作 119
**章│20世紀六七十年代創作的長篇 121
第二章│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其他長篇 124
第三章│20世紀六七十年代“潛在創作”的長篇 128
中卷 改革開放以來長篇小說的發展
第四編│改革開放初期的小說新潮 133
**章│“傷痕文學”中的長篇 135
第二章│“反思文學”中的長篇 141
第三章│“改革文學”中的長篇 147
第四章│“知青文學”長篇(上) 156
第五章│“知青文學”長篇(下) 164
第五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創作新潮 171
**章│“尋根文學”中的長篇 173
第二章│“先鋒潮”中的長篇 179
第三章│“新寫實”潮中的長篇 200
第六編│革命斗爭風云新錄 209
**章│反映革命斗爭的新長篇(上) 211
第二章│反映革命斗爭的新長篇(下) 219
第三章│史詩性長篇新作(上) 224
第四章│史詩性長篇的新作(下) 233
第七編│農村新變的畫卷 241
**章│大北方農村改革的新圖 243
第二章│冀魯豫農村改革的新圖 252
第三章│大江南農村改革的新圖 259
第八編│女作家與女性主義長篇 265
**章│女作家的長篇創作(上) 267
第二章│女作家的長篇創作(中) 277
第三章│女作家的長篇創作(下) 287
第九編│家族長篇敘事 297
**章│家族長篇(上) 299
第二章│家族長篇(下) 304
第十編│宏大政治敘事 311
**章│理政倡廉的長篇(上) 313
第二章│理政倡廉的長篇(下) 320
第三章│新軍旅長篇的發展(上) 326
第四章│新軍旅長篇的發展(中) 338
第五章│新軍旅長篇的發展(下) 347
第十一編│歷史風濤的回響 359
**章│歷史長篇小說(上) 361
第二章│歷史長篇小說(中) 371
第三章│歷史長篇小說(下) 381
下卷 地域民族風情與其他類型長篇
第十二編│地域民族風情長篇(上) 395
**章│京津風情長篇 397
第二章│晉冀魯豫風情長篇(上) 412
第三章│晉冀魯豫風情長篇(下) 427
第四章│上海風情長篇 435
第五章│蘇皖風情長篇 443
第六章│閩浙贛風情長篇 453
第十三編│地域民族風情長篇(中) 463
**章│楚湘風情長篇(上) 465
第二章│楚湘風情長篇(下) 472
第三章│嶺南兩廣風情長篇 479
第四章│四川地域民族風情長篇 489
第五章│云貴高原風情長篇 496
第六章│藏族地域民族風情長篇 504
第十四編│地域民族風情長篇(下) 513
**章│陜甘地域民族風情長篇 515
第二章│新疆寧夏地域民族風情長篇 525
第三章│內蒙古風情長篇 537
第四章│東北風情長篇 546
第十五編│其他類別的長篇 555
**章│新中國的童話 557
第二章│少年兒童小說 570
第三章│科幻長篇小說 580
第四章│動物長篇小說 588
第五章│其他長篇小說 593
結束語│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啟示和希冀 598
附錄:攀登高峰的艱難 604
后記 627
(精裝)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史 相關資料
視野宏闊,學養豐厚,行文嚴謹,史料翔實,張炯先生悉心解讀中,人的性格、國的命運、英雄傳奇、作家譜系、民族史詩躍然紙上,《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史》堪稱一部深度闡釋新中國長篇小說時代貢獻與歷史成就的厚重之作。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創研室主任,文學評論家 何向陽 張炯先生這部新著,全面、系統、深入地剖析了新中國七十年長篇小說的創作歷程與創作成就,點、面、線結合,既有宏大論述,又有微觀研究,代表了近年來長篇小說研究的最新成果,堪稱當代長篇小說研究的一部力作。——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文學評論家 何平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史
緒論
第三章│新中國長篇小說的歷史性成就
走向了人民文學的新時代——刻畫了我國歷史的真實長卷——塑造了系列具有時代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拓展了長篇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和表現手段——提升了長篇創作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應該看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長篇小說不同時期的生態環境存在差異,其中也產生不少平庸,乃至失敗之作。但總體上仍然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取得顯著的成就,產生了大量超越性的優秀作品。人們不應忽視,七十年來長篇創作的成就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方面也不斷有提高,產生了新的歷史特質、新的描寫對象,具有了新的思想內涵和新的藝術探索。總體來看,新中國長篇小說的成就主要表現于如下方面:
【走向了人民文學的新時代】 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歷史性成就,首先在于它與新中國文學一起走向了人民文學的新時代。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平民文學”和后來“革命文學”“左翼文學”的興起,特別是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號召文藝應表現工農兵、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包括工農兵與知識分子,以及其他人民階層,都被許多文學作品所描寫。而到新中國成立之后,不但文學描寫的對象產生巨變,人民群眾代替了傳統文學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文學的寫作者也發生巨變,除了五四以來的作家仍在寫作,新作家更不斷涌現和成長,包括從工農兵中涌現和成長的作家,如陳登科、胡萬春、高玉寶。大批女作家涌現和成長,到了世紀之交,女作家已占文壇的“半邊天”。大量業余作者和網絡文學作者,更多來自廣大的人民群眾,如“打工文學”的作者多是“農民工”,如寫出八卷長篇《新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李爾重便長期在革命工作崗位堅持業余寫作。如今網絡文學寫手,據《文藝報》報道,竟達千萬人以上。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口5.5億人,文盲占80%,而到了2000年,全國人口增到14億人,文盲僅占6.72%。今日全國各族人民中網民便超8億。文學的接受者隨著全民族教育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自然從舊的知識階層變為廣大的人民大眾。長篇小說領域的情況也大體如此。這一切都標志著人民寫、寫人民和為人民而寫的文學新時代的到來。
【刻畫了我國歷史的真實長卷】 刻畫了我國歷史發展的真實長卷,比較深刻地反映時代本質,應是新中國長篇小說的又一重要成就。
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史
緒論
第三章│新中國長篇小說的歷史性成就
走向了人民文學的新時代——刻畫了我國歷史的真實長卷——塑造了系列具有時代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拓展了長篇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和表現手段——提升了長篇創作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應該看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長篇小說不同時期的生態環境存在差異,其中也產生不少平庸,乃至失敗之作。但總體上仍然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取得顯著的成就,產生了大量超越性的優秀作品。人們不應忽視,七十年來長篇創作的成就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方面也不斷有提高,產生了新的歷史特質、新的描寫對象,具有了新的思想內涵和新的藝術探索。總體來看,新中國長篇小說的成就主要表現于如下方面:
【走向了人民文學的新時代】 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歷史性成就,首先在于它與新中國文學一起走向了人民文學的新時代。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平民文學”和后來“革命文學”“左翼文學”的興起,特別是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號召文藝應表現工農兵、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包括工農兵與知識分子,以及其他人民階層,都被許多文學作品所描寫。而到新中國成立之后,不但文學描寫的對象產生巨變,人民群眾代替了傳統文學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文學的寫作者也發生巨變,除了五四以來的作家仍在寫作,新作家更不斷涌現和成長,包括從工農兵中涌現和成長的作家,如陳登科、胡萬春、高玉寶。大批女作家涌現和成長,到了世紀之交,女作家已占文壇的“半邊天”。大量業余作者和網絡文學作者,更多來自廣大的人民群眾,如“打工文學”的作者多是“農民工”,如寫出八卷長篇《新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李爾重便長期在革命工作崗位堅持業余寫作。如今網絡文學寫手,據《文藝報》報道,竟達千萬人以上。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口5.5億人,文盲占80%,而到了2000年,全國人口增到14億人,文盲僅占6.72%。今日全國各族人民中網民便超8億。文學的接受者隨著全民族教育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自然從舊的知識階層變為廣大的人民大眾。長篇小說領域的情況也大體如此。這一切都標志著人民寫、寫人民和為人民而寫的文學新時代的到來。
【刻畫了我國歷史的真實長卷】 刻畫了我國歷史發展的真實長卷,比較深刻地反映時代本質,應是新中國長篇小說的又一重要成就。
一切文學作品都體現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雖然不能要求文學作品像銀版照相一樣再現現實,但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家總能深刻地反映現實的本質,描繪出現實生動真實的畫卷,而杰出的作家所創作的長篇小說更能夠成為社會生活生動豐富的百科全書。正因篇幅長,故事情節逶迤曲折,描寫人物眾多,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才能夠得到從容真實的描繪。《水滸傳》《紅樓夢》之類的作品,在一定意義上,堪稱是“時代的鏡子”,舉凡三教九流、貴宦平民、城鄉風情和民俗,乃至建筑樣式、上貢禮單、治病藥方等等,特定時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切,莫不入作家的筆下。新中國成立以后,作家多具有歷史唯物史觀,能夠更正確認識歷史中復雜的人物關系,再現人際關系形成的一定社會結構,而在對生活的親身或間接體驗中又能把握很多具有時代特征的生動細節,從而也就能夠描繪廣闊的社會歷史圖畫,在相當真實的基礎上再現新中國的社會變動或我國古代的歷史浮沉。這些都使其作品描繪的真實畫卷超越于前人,多能再現歷史長河奔騰的主流和脈動。如梁斌的《紅旗譜》、歐陽山的《一代風流》、陸地的《瀑布》等反映我國民主革命的艱難歷程;趙樹理的《三里灣》、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柳青的《創業史》、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描寫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的變革;草明的《原動力》、雷加的《春天來到鴨綠江》、艾蕪的《百煉成鋼》、程樹榛的《鋼鐵巨人》等再現我國工業化的崎嶇路途;“文化大革命”的傷痕與悖謬,在陳國凱的《代價》和柯云路等人的多部長篇中都得到生動的刻畫;瑪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等各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長篇小說,更展開了我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各兄弟民族地區的高原、沙漠、大山、草原的風光和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而姚雪垠的《李自成》以及凌力、二月河、劉思奮等的歷史長篇書寫不同朝代的風云變幻,舉凡廟堂中的庭爭面折、戰場上的金戈鐵馬、深閨里的兒女情長,莫不見于作家筆下,從楊書案的《炎黃二帝》到任光椿的《辛亥風云錄》,舉凡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直到孫中山,在新中國都有長篇小說家寫過。他們的創作,堪稱展現了中國歷史波瀾壯闊的璀璨長卷,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
【塑造了系列具有時代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系列具有時代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也是新中國長篇小說的重要成就之一。
文學是人學。人物形象的刻畫是文學最吸引讀者的所在,也是作家描寫的中心。而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歷來是優秀文學作品的追求。一部長篇小說往往能夠描寫幾十、上百個甚至數百個人物,表現他們的性格、行為和命運,刻畫人物豐滿、生動的形象,乃至塑造深刻的藝術典型,呈現特定時代豐富的人物畫廊,因而,自然比其他藝術形式更能滿足人們廣闊的審美和認知需求。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新中國長篇小說作家多能夠從復雜的人物關系中去把握人的命運和性格,因而所描寫的人物形象極為豐富多樣。既有普通的工農兵和知識分子等人民群眾的形象,也有其他階層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還有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販夫走卒等三教九流的形象,其中許多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尤其是對具有新時代特征的人民英雄的典型形象的塑造,更為我國文學畫廊添加了前所未有的意義深遠的色彩豐富的群像。如梁斌《紅旗譜》中的朱老忠,楊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曲波《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艾蕪《百煉成鋼》中的秦德貴,柳青《創業史》中的梁生寶,羅廣斌和楊益言《紅巖》中的江姐、許云峰,還有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中的鐵木爾,李喬《歡笑的金沙江》中的挖七、阿火黑日等,都深刻影響了廣大的讀者,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塑造英雄典型,這是世界文學和我國文學的重要傳統。馬克思主義指出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中的決定性作用,但也承認英雄人物的重要歷史作用。英雄人物總體現一定的進步性,其超人的品質和堅強性格,往往為人們所景仰,并鼓舞人們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奮斗。在中國的革命歷程中,革命英雄人物輩出,新中國長篇小說為這樣的人物塑造光輝的典型,乃屬必然,也是作家的光榮責任。
在人物形象刻畫中,如何理解人性,必然成為歷代作家難以回避的認識課題。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人性是歷史地形成的。正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為闡釋人性的發展和進步、揭示人性從野蠻走向文明提供了科學的基礎。我們曾有抽象人性論泛濫的誤區,也有將階級性與人性相對立而將共同人性描寫視為歧途和畏途的偏向。其實,共性總存在于個性中,階級社會里人性總有階級性的一定烙印,也總存在其他普遍的共同的人性,如家族性、民族性、人類性等,這完全符合辯證法的思想。新中國長篇小說家,特別是近四十年來的長篇小說作家,大多是維護這種見解的。因此,對于人性復雜結構的探求,對于美好人性的贊頌和對于人性丑惡的鞭撻,一直為多數作家所努力。這也使他們的作品具有對人性激濁揚清的作用,往往成為鑄造美好人性,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教科書。上述《紅旗譜》等優秀的長篇小說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正激發了我國廣大讀者對于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對丑惡人性的鄙棄;而從王蒙的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對倪吾誠形象的刻畫以及姚雪垠的歷史小說《李自成》對李自成、崇禎皇帝等形象的描寫中,讀者也見識了不同人物的復雜人性。七十多年來,特別是近四十年,對于人的解放、人性的挖掘和崇高人性的贊頌,日益成為長篇小說的自覺追求,從而使長篇小說深刻地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拓展了長篇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和表現手段】新中國長篇創作的另一重要成就,是拓展了長篇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和表現手段。
新中國成立之初,歌頌人民革命和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成為長篇小說創作最主要的題材和主題。當年的長篇小說只有《李自成》第一部屬于歷史題材。其他如《風云初記》《保衛延安》《紅日》《林海雪原》等描寫的都是人民革命斗爭,而《三里灣》《山鄉巨變》《創業史》《百煉成鋼》《乘風破浪》《上海的早晨》等反映的都是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而新中國成立初繼承五四新文學的傳統,特別是解放區文學的傳統,還受到蘇聯文學的有力影響,長篇小說的形式已初見多樣,小說風格在明朗、清新、淳樸的時代風氣下也顯現具體作家作品的不同。寫革命風云,孫犁的《風云初記》詩意洋溢,梁斌的《紅旗譜》筆鋒雄健;寫戰爭,吳強的《紅日》與曲波的《林海雪原》也風格各異。自改革開放以來,長篇小說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更趨多樣化。天上、地下、歷史、未來、鳥獸、鬼怪無不進入長篇小說的創作,可謂五花八門,令讀者眼花繚亂。僅莫言的長篇小說,從《紅高粱家族》的反傳統描寫,到《檀香刑》的奇想與民間唱詞體,到《生死疲勞》中的地主下世能變成各種動物經歷時代的變革,等等,就見出作家探索的多種向度。長篇小說風格或清新、俊朗,或細膩、柔美,或剛健、雄渾,不一而足。除了現實主義的白描、浪漫主義的幻想,還有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意識流、象征、荒誕、魔幻、碎片化和客觀真實主義等手法,也莫不被這時期長篇小說作家所吸收和借鑒。而從新中國長篇小說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敘事方式、描寫語言大步走向民族化、大眾化,則是明顯的藝術主流。我國傳統長篇雖也多用白話,但往往固化于章回體的模式。五四以來新文學的長篇創作,固然有許多新創,包括敘事形式和語言運用的新創,但一度出現歐化的現象,往往脫離廣大的讀者群眾。新中國長篇小說如上所述既繼承“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又發揚了解放區文學民族化、大眾化的成就,在七十年的創作過程中,還汲取現代西方小說的優點和長處,包括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可取視角和表現手段,因而,敘事形式不僅有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也有第一人稱或并用多人稱以及故事體、日記體、書信體、詞典體等多種體式。在群眾性口語的基礎上,既吸納傳統文言有生命力的成分,又借鑒西方嚴密的語言邏輯,還大量從民間汲取生動活潑的口語,從而創造出新的現代化、民族化、群眾化的小說語言。這些都是新中國文學,包括長篇小說的新貢獻。
【提升了長篇創作的思想深度和高度】 提升了長篇創作的思想深度和高度,同樣是新中國長篇創作的重要成就。
長篇小說創作的思想深度和高度,既取決于作者對社會生活體驗和把握的深度,也取決于作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達到的時代高度。新中國長篇小說家多傳承和發揚傳統的愛國主義思想,多受到馬克思主義——當代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影響和熏陶,因而他們的優秀作品大多達到新的思想深度與高度,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陶冶人性、鑄造民族靈魂提供了正向的能量。
在新中國長篇小說的創作中,如何對待人道主義思想,曾是頗具爭議的難題,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獲得比較合理的認識。這一議題的討論對于提高文學創作的思想深度和高度,有著重要的影響。
元明清以來,我國長篇小說傳播的思想基本上仍是封建的思想體系。毛澤東曾指出,對于封建時代的文化,我們應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 。封建時代儒家的“泛愛眾而親仁”的仁愛觀念和“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就屬于民主性精華,體現了那時樸素的人道主義。西方啟蒙主義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都受過西方傳教士從中國帶回歐洲的上述儒家思想的影響。
五四前后,西方以人道主義為核心的啟蒙思想傳到我國,個性解放、自由、平等、博愛等民主觀念曾成為一時的思想潮流,新文學的開端莫不傳布這種潮流。但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播到我國,唯物史觀包括階級及階級斗爭的學說很快產生強大的影響,革命文學的興起便是在傳播這種影響。新文學中上述兩種思想傾向的沖撞和斗爭,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的前后。這在新中國成立初的我國文學,包括長篇小說創作中都有明顯的體現。由于認識存在一定偏頗,當時文學創作中對于人道主義往往一概否定,展開過不止一次的批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術界和文學界都重新審視人道主義問題,承認傳統人道主義在世界資產階級革命中起過偉大的歷史作用,而在反封建方面,仍是馬克思主義的“同盟軍”;還指出社會主義學說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實際上將人道主義的理想納入唯物史觀的軌道,指出自由、平等、博愛的真正實現和人的個性的徹底解放,只有到階級消滅后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完全做到。如馬克思所說,共產主義導致人性“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豐富成果的”復歸,“等于人道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都不曾籠統地否定人道主義的理想,只是反對和揭露資產階級張揚人道主義的虛偽。馬克思指出,一旦工人階級起來反抗,資產階級就把“自由、平等、博愛”代之以“步兵、騎兵、炮兵” 。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中曾闡明社會主義學說“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為十八世紀法國偉大啟蒙學者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似乎更為徹底的發展”。上述觀點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因而這時期的文學創作,包括長篇小說創作中,作家傳播的思想就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在承認唯物史觀的前提下,也承認人道主義仍存在歷史的進步性,提倡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提倡對弱勢群體的悲憫精神,便成為許多作品的突出主題。如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戴厚英的長篇小說《人啊,人》和《詩人之死》等“傷痕文學”的主題便較早張揚人道主義。之后,如鐵凝的《玫瑰門》《大浴女》,張潔的《方舟》《無字》等,在對人性的深入刻畫中,其女性主義傾向就隱含人道主義的立場。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中也凸顯對弱勢群體的悲憫精神。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既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又充分繼承了人類歷史上具有進步價值的思想,其中也包含人道主義的積極主張,從而把我國作家的思想水平提到新的深度和高度。其中,長篇小說所起的傳播作用尤為重大。
辛亥革命以來,“五族共和”的倡導和中華民族觀念形成,而新中國的愛國主義思想不僅更加昂揚,而且與國際主義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相聯系,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更一再強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對于提高我國文學藝術思想性的重要。
愛國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發展,成為新中國文學和長篇小說的重要思想支柱,從而也就使中國長篇小說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精神光彩!
(精裝)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展史 作者簡介
張炯,1933年11月出生,1948年參加革命,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1960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兼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會長。著有《文學真實與作家職責》《新時期文學論評》《走向世紀之交》及《新中國文學史》等文學評論、理論、文學史著作三十余種,主編《中華文學通史》《中華文學發展史》等大型叢書,曾獲魯迅文學獎、中國圖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最佳研究成果獎等多個獎項。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