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高等環境化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800084
- 條形碼:9787030800084 ; 978-7-03-080008-4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等環境化學 內容簡介
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推薦的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研究生核心課程,“高等環境化學”在環境及其相關專業研究生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書遵循知識提升—技能訓練—任務實踐這一教學培養邏輯,設計了基礎理論篇、研究方法篇和實際問題篇的構架;重視環境化學共性理論和研究方法學的傳授,同時引導學生了解這些知識和技術在實際環境問題解決中的作用;涵蓋教學內容、習題、選讀等內容,填補了國內環境及其相關專業研究生教育教材的空白。
高等環境化學 目錄
目錄**篇 環境化學基礎理論篇第1章 污染物環境行為的化學本質 31.1 環境污染物的化學組成和性質 31.1.1 穩定物質的化學組成 31.1.2 污染物分子的三維結構 91.1.3 污染物性質與反應活性的結構基礎 111.2 污染物環境過程與生物效應的化學本質 171.2.1 天然水體的碳酸鹽平衡 171.2.2 降水的pH 181.2.3 臭氧的生成與分解 19第2章 污染物環境遷移與轉化的熱力學和動力學基礎 212.1 污染物環境遷移與轉化過程發生的吉布斯自由能判據 212.2 污染物環境遷移的熱力學基礎 222.2.1 分子間相互作用 222.2.2 污染物的分配作用 242.3 污染物環境轉化的熱力學與動力學基礎 302.3.1 污染物環境轉化的熱力學基礎 302.3.2 污染物環境轉化的動力學基礎 332.4 污染物環境遷移與轉化過程的線性自由能相關 392.4.1 利用線性自由能相關模型預測和評估分配系數 392.4.2 利用線性自由能相關模型預測和評估反應速率常數 41第3章 污染物的環境遷移 443.1 污染物環境介質界面間的分配平衡 443.1.1 污染物的沉淀–溶解 443.1.2 污染物的揮發 493.2 在分子水平上理解污染物的吸附 533.2.1 污染物在氣–固界面的吸附 533.2.2 親水性污染物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573.2.3 疏水性污染物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623.3 污染物環境界面反應動力學 663.3.1 Langmuir-Hinshelwood機理 663.3.2 Rideal-Eley機理 693.3.3 簡單反應動力學模型的局限性 703.4 污染物的生物積累 713.4.1 污染物生物積累的結構依賴 723.4.2 污染物的生物可給性與有效性 73第4章 污染物的分子轉化 784.1 污染物分子轉化的基本認識 784.2 環境中常見熱化學轉化的反應類型和機理 804.2.1 配位反應 804.2.2 氧化還原反應 824.2.3 親核反應和親電反應 864.3 環境光化學反應 954.3.1 光化學基本定律 954.3.2 天然水體中污染物的光解 96第5章 環境自由基化學反應 1045.1 常見的環境自由基 1045.2 自由基的特征 1065.3 自由基的生成 1085.4 自由基參與的大氣化學反應 1115.5 自由基參與的大氣化學反應動力學 1135.6 水環境中的活性氧及化學反應 1155.7 熱化學反應中的自由基機制 119第6章 污染物毒性效應與健康危害的化學基礎 1266.1 污染物暴露與機體負荷 1266.1.1 外暴露 1266.1.2 內暴露 1276.1.3 暴露組 1276.1.4 機體負荷 1286.1.5 劑量-效應關系 1286.2 污染物的毒性效應 1296.2.1 基因毒性 1296.2.2 血液毒性 1306.2.3 免疫毒性 1316.2.4 內分泌干擾效應 1326.2.5 神經毒性 1336.2.6 生殖發育毒性 1346.2.7 化學污染物的聯合作用 1366.3 污染物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1366.3.1 污染物與蛋白質相互作用 1366.3.2 污染物與核酸相互作用 1396.3.3 污染物與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1426.4 污染物毒性作用的化學本質 1426.4.1 化合物毒性機制分類 1426.4.2 化合物毒性機制判定與應用 1446.4.3 影響化合物毒性作用模式判別的因素 145第二篇 環境化學研究方法篇第7章 環境中污染物的識別與檢測方法 1517.1 目標污染物的分析技術 1527.1.1 基于光譜技術的環境污染物分析 1527.1.2 色譜分析 1547.1.3 質譜分析 1577.1.4 其他分析技術 1597.2 環境污染物的非靶標分析方法 1617.2.1 環境污染物非靶標分析概念與基本流程 1617.2.2 基于高分辨質譜技術的環境污染物非靶標分析方法 1617.2.3 非靶標分析的數據處理 1667.2.4 非靶標分析應用示例 1677.3 靶標分析與非靶標分析優缺點比較 168第8章 環境污染物賦存狀態的解析方法 1708.1 分子振動光譜的理論及應用 1708.1.1 紅外光譜 1708.1.2 拉曼光譜 1748.1.3 分子光譜選律 1768.1.4 環境應用 1798.2 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 1818.2.1 X射線吸收光譜與精細結構 1818.2.2 XAFS的單電子理論解釋與表式 1838.2.3 XAFS在環境中的應用 189第9章 發現新污染物的理論與方法 1939.1 發現新型有機污染物的基礎理論 1949.1.1 發現新型有機污染物的關鍵科學問題 1949.1.2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判別原則 1949.1.3 環境行為特征的預測工具和應用 1979.2 發現新型有機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2009.2.1 樣品前處理技術 2009.2.2 發現新污染物的主要策略方法 2029.2.3 數據處理和整合 2089.3 展望 210第10章 環境污染來源與過程的示蹤方法 21210.1 無機/有機指示物組成示蹤污染物來源 21210.1.1 無機/有機指示物 21310.1.2 化學質量平衡法 21310.2 同位素“指紋”組成示蹤污染來源與過程 21510.2.1 穩定同位素分餾 21610.2.2 穩定同位素分餾制約因素 21810.2.3 穩定同位素組成的描述 21810.2.4 穩定同位素來源與過程示蹤 21910.2.5 傳統穩定同位素示蹤應用 22010.2.6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示蹤應用 22010.3 富集同位素示蹤 22410.3.1 放射性同位素示蹤 22510.3.2 富集穩定同位素示蹤 22710.4 展望 231第11章 毒性效應與健康危害的實驗研究策略 23211.1 毒性測試技術發展趨勢 23211.2 污染物對不同器官的毒性研究方法 23311.2.1 污染物環境內分泌干擾效應 23311.2.2 環境污染物的生殖及發育毒性研究方法 23811.2.3 神經毒性效應研究方法 24011.2.4 環境污染物的致突變及致癌效應研究方法 24311.2.5 其他靶器官的研究方法 24611.3 毒性效應評估的新技術 25211.3.1 成組毒理學分析技術 25211.3.2 體細胞重編程和基因編輯技術 25211.3.3 器官芯片技術 25311.4 展望 253第12章 環境化學研究中的計算模擬方法 25512.1 典型計算模擬方法 25612.1.1 量子化學計算方法 25612.1.2 分子動力學方法 25712.1.3 粗粒化模型及其典型模擬方法 25812.2 基于計算模擬的污染物環境化學行為研究示例 25912.2.1 量子化學方法的應用 25912.2.2 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的應用 26012.2.3 粗粒化模型的應用 26212.2.4 不同類型方法聯用的環境實踐 26312.3 展望 263第三篇 環境化學實際問題篇第13章 二英類污染控制中的典型化學方法 26713.1 工業過程有機污染物的生成機理 26713.1.1 從頭合成機理 26713.1.2 前驅體合成機理 26813.1.3 有機物間的相互轉化機理 27213.2 阻滯二英類生成的機理與技術 27313.2.1 堿性金屬氧化物阻滯劑 27413.2.2 氮基阻滯劑 27413.2.3 硫基阻滯劑 27613.3 有機污染物催化降解原理和技術 27713.3.1 加氫脫鹵 27713.3.2 催化氧化 279第14章 飲用水消毒副產物的產生和控制 28214.1 飲用水消毒 28214.1.1 氯化消毒 28214.1.2 氯胺消毒 28314.1.3 二氧化氯消毒 28314.1.4 臭氧消毒 28414.1.5 紫外消毒 28414.1.6 電化學消毒 28414.1.7 聯合消毒 28514.2 飲用水消毒副產物 28514.2.1 消毒副產物的種類 28514.2.2 消毒副產物前驅物 28614.2.3 消毒副產物的危害 28714.2.4 消毒副產物的識別與檢測 28714.3 飲用水消毒副產物產生的化學機制 28814.3.1 三鹵甲烷 28814.3.2 鹵代乙酸 29014.3.3 鹵代乙腈 29114.3.4 鹵代乙酰胺 29214.3.5 鹵代硝基甲烷 29214.3.6 亞硝胺 29314.3.7 其他消毒副產物 29414.4 飲用水消毒副產物控制的化學原理 29414.4.1 削減消毒副產物的前驅物 29414.4.2 優化消毒方式 29614.4.3 去除已經生成的消毒副產物 29614.5 飲用水消毒副產物研究和管理存在的問題 297第15章 地下水砷氟去除的化學方法 29915.1 地下水砷氟來源與危害 29915.1.1 地下水砷的來源與危害 29915.1.2 地下水氟的來源與危害 30215.2 地下水砷氟去除進展 30215.2.1 主要化學處理方法 30215.2.2 砷氟吸附材料 30315.3 砷氟吸附機理 30615.3.1 研究手段 30615.3.2 吸附機理 31115.4 地下水砷氟吸附去除實例 31515.4.1 地下水吸附除砷 31515.4.2 地下水砷氟共除 319第16章 微納顆粒的環境化學研究 32416.1 納米材料 32416.1.1 納米材料的定義及環境來源 32416.1.2 納米材料的分離測定方法 32516.1.3 納米材料的環境行為與效應 32716.1.4 納米材料的環境應用 33116.2 微納塑料 33216.2.1 微納塑料定義及環境來源 33216.2.2 環境中微納塑料的分離測定方法 33316.2.3 微納塑料的環境行為與效應 335第17章 病毒與抗性基因的環境傳播及其環境化學問題 33817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