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動物建筑 本書特色
《動物建筑》通過跨界融合建筑學與生態學,提出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問題:在“人類世”背景下,人類如何與動物共享這個星球?書中不僅探討了動物如何適應和利用人類建造的環境,還展示了動物自身的建筑智慧如何為人類提供靈感。這種雙向的互動關系,為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創造人與動物“共居”的空間提供了新的視角。
本書提到了貓、狗、蜜蜂、狐貍、大象、河貍等30種動物,通過大量令人信服的實例,證明了建筑與城市環境不應只以人類為中心,仿生建筑、生態建筑可以將人與自然連接起來,為其他生物提供寶貴的棲息之地。這種“共居”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共享,也是野性與文明的深度融合。
本書具有敏銳的文化視角。作者多布拉什切齊克梳理了豐富的古今建筑案例、文學影視作品、當代裝置藝術,并精心挑選103幅插圖,生動呈現了動物與人類社會之間千絲萬縷、難以分割的聯系。這種文化深度揭示了人與動物之間隱秘的情感紐帶,激發我們重新思考如何與自然和諧共存。
《動物建筑》打開了創造全新空間形式的思路,通過切實可行的生態設計理念,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環保和可持續的選擇,從而構建一個更具有包容性的未來。
動物建筑 內容簡介
無論是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還是在暗處結網的蜘蛛,在建筑環境中,幾乎每一個角落里都有動物的身影。
本書探索了蜜蜂、燕子、河貍、貓等30種動物利用空間的獨特方式,及其對人類建筑的啟發和影響,為我們重新審視人與其他生命形態的關系、創造全新的建筑形式打開了思路。建筑作家保羅·多布拉什切齊克不僅巧妙地將建筑學與生態學融為一體,還從文學、電影和當代藝術作品中梳理人類對動物的復雜情感,呈現了游走于理性與想象力之間的多元視角。在氣候變化、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對于人類與自然如何更好地和諧共生,本書給出了別具一格的精彩答案。
動物建筑動物建筑 前言
2010年,由建筑師珍妮·甘設計的摩天大樓愛克瓦大廈在芝加哥落成,并被譽為既適合人類居住,又考慮到其他動物生活的典范建筑。它那波浪形的外立面和燒結玻璃可以避免鳥類接近建筑物的玻璃幕墻,造成鳥類受傷或死亡。對于“動物友好”建筑來說,設定的門檻也許并不高——這也不足為奇,因為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將動物排斥在外,甚至視其為“低人一等”。更常見的是,動物只有在被認為對人類有用時,如作為牲畜、家養寵物、實驗動物,或動物園和水族館等消費場所中的景觀時,它們的建筑才會被特別設計。如果這些動物并沒有特殊的用處,那么它們常被視為“有害動物”,并被清除或消滅。當地球上的建筑行業成為氣候變化和物種滅絕的主要因素之一時,我們迫切需要改變自身與動物的關系,不僅要在設計建筑時考慮動物,而且要將其視為“共居者”,并尋找一些措施來改變我們長期觀念中的“人類例外論”。
動物建筑 目錄
導言 重返大地
**章 微型世界
第二章 天際
第三章 野生
第四章 水生
第五章 家養
尾聲
注釋
擴展閱讀
致謝
譯名對照表
動物建筑 相關資料
與鴿子一樣,燕子很可能在幾萬年前就開始與人類密切接觸,那時人們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并建造永久性定居點。燕子的巢筑在洞穴、懸崖縫隙、巖洞或空心樹中,對于崖沙燕來說,河流的泥岸或沙岸更合心意。不管是燕子還是毛腳燕,它們的杯狀巢都是由數以千計的泥團黏合而成的,它們將泥團與稻草混合,并用唾液粘在一起,然后放置在墻上露出的任何合適物體上,例如釘子上。燕子的巢緊靠屋檐,巢的入口是一個半圓形的小孔;燕巢相對來說比較開放,這也許是燕子與人類的家庭生活聯系比崖沙燕更加緊密的原因。與白蟻丘一樣,這種建筑方法與鄉土建筑有著密切的聯系:泥土和稻草的結合在世界各地的傳統住宅和農業建筑中隨處可見,在如今的生態建筑中也越來越多。正如導言中提到的,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將燕子筑巢作為人類最初住所的靈感來源之一。維特魯威認為,人類語言和建筑的起源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類建筑的進化只是動物世界中已存在構造的延續和發展。
燕子筑巢所需的只是陡峭墻壁上的落腳點,以及足夠的遮蔽物。正如家燕的英文俗名 barn swallow(意為“倉燕”)一樣,燕子通常喜歡在人類的谷倉內筑巢,當然,它們也會在其他各種環境中筑巢。據鳥類學家安吉拉·特納的記錄,有個燕巢建在屋外掛著的一把花園剪上,還有個燕巢建在谷倉外懸掛著的貓頭鷹尸體上,甚至還有一些燕子的巢建在移動的物體上,比如每天穿越同一條路線的輪船,甚至是往返于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兩湖之間的火車上。在奧斯曼帝國,人們經常在清真寺、伊斯蘭學校和宮殿的外墻上為燕子及其他鳥類建造精致的鳥屋與浴盆。這些裝飾性鳥屋用石頭、木材或泥土建造,從14世紀到19世紀一直長盛不衰,但現存的僅有幾座。伊斯坦布爾阿亞茲馬清真寺(1757—1761年)的外墻至今仍保留著精美的石雕鳥屋。這種鳥巢可以容納燕子、麻雀和鴿子,是奧斯曼帝國宮殿的微縮復制品,配有圓頂、拱形入口和一棟奇特的側樓,大概是為了容納不合群的住戶。
為了帶來好運而建造一座模仿人類建筑的鳥類版建筑,是一種拙劣的模仿和糟糕的擬人化。一些鳥類保護組織,如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已經對這種方式提出了警告——在設計巢箱時,他們主張不帶感情色彩的功能主義。然而,正如海倫·麥克唐納所言,這種態度更多是源于人類的喜好(和階級)問題,而非經驗證據。實際上,鳥類對我們的設計理念漠不關心:從鳥屋中獲得樂趣的只有我們,而且這種樂趣只屬于我們人類自己。
動物建筑 作者簡介
保羅·多布拉什切齊克(Paul Dobraszczyk),英國建筑作家、攝影師、視覺藝術家,倫敦大學巴特利建筑學院客座教師。其寫作和研究涵蓋了生態學、城市未來、地下空間和廢墟、印刷文化及工業建筑等主題,著有《未來之城:建筑與想象》《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鐵藝、裝飾和建筑》《潛入野獸的腹地:探索倫敦維多利亞式下水道》《死亡之城:城市廢墟與破敗奇觀》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