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背德者 本書特色
1. 甘心成為“套中人”,還是沖破枷鎖;遵循既定秩序,抑或聽從內心的召喚?
2.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薩特、加繆的文學導師紀德代表作,具有強烈自傳色彩。
3. 法國騎士勛章獲得者、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黃雅琴全新譯本。
4. 青年學者、新銳文學導師張秋子精心撰寫導讀。
5. 全新裝幀,護封精裝,特選膠版紙,藏讀兩宜。
背德者 內容簡介
我們渴望無拘無束縱情馳騁的自由,如同在廣袤的非洲原野上的策馬奔騰;然而內心又總是被一些看不見的東西束縛:習俗,責任,愛情,婚姻……或許只有像米歇爾這樣,在生過一場大病,思索過生與死之后,才能真正下定決心去聽憑身體的召喚,不顧一切追尋自由。
背德者背德者 前言
我給予這本書應有的價值。它是苦澀灰燼的結晶;它是生長在炙熱沙漠地的藥西瓜,無法解渴,徒留酷烈的灼燒感,在金燦燦的沙地上不乏美麗。
如果說我把我的小說主人公當作典范,那必須承認我并沒有取得多大成功;寥寥幾位愿意過問米歇爾冒險經歷的,那是他們自恃仁慈善良、高人一等來唾棄他。我賦予瑪瑟琳諸多美德并非徒勞之舉;人們不會原諒米歇爾竟然愛自己勝過瑪瑟琳。
如果說我寫下本書是對米歇爾的一紙控訴,我只取得了些許成功,讀者對我的主人公產生了憤怒之情,但無人會感謝我;這種憤怒,他們自行感知,全然不由我控制;這種憤怒起于米歇爾,涌向我本人;人們幾乎要把我和米歇爾混為一談。
然而,我并未打算將本書變為一紙訴狀或一份辯護詞,我避免下斷論。公眾而今不會原諒一名作者在講述完這番故事之后,又不表示支持或反對;更有甚者,人們希望作者在故事發生過程中就表明立場,他可以斷然宣稱支持阿爾塞特抑或菲林特,支持哈姆雷特抑或奧菲莉婭,支持浮士德抑或瑪格麗特,支持亞當抑或耶和華。誠然,我不會聲稱,中立(我本想用“未決”一詞)是某個偉大思想者的確切標志;但我認為許多偉大思想者都反感……下結論—善于提出問題并非是假定問題已經解決。
我在此處違心地使用了“問題”一詞。說真的,藝術層面不存在問題——藝術作品不足以解決問題。
背德者 相關資料
我親愛的朋友,我知道你們全都靠得住。收到我的請求,你們就趕來了,換作你們,我也會做同樣的事。可我們有三年沒見過面了。我們的友誼經受住了這份疏遠,等你們聽完我的敘述,這份友誼也會繼續存在。我貿貿然召喚你們,讓你們千里迢迢趕來我偏遠的宅子,那是因為我想要見到你們,僅此而已,我需要你們聽我說說話。我山窮水盡了,只有這個辦法:向你們傾吐。—我處于人生某個節點,我是無法越過這個坎了。并非是我厭倦了。可是,我搞不明白了。我需要……我需要說出來,我告訴你們。懂得解脫之道,這不算什么;難就難在,能夠自由自在。—請你們忍一忍,我總是在說自己;我這就講述我的人生,原原本本,既不會過分謙虛也不會沾沾自喜,簡簡單單,勝過我向自己訴說的版本。請大家聽我說:
我們最后一次見面,如若我記得沒錯,那是在昂熱附近的鄉野小教堂,我舉行了婚禮。賓客寥寥,但好友的出席令乏善可陳的儀式變得感人至深。我印象中,大家都動情了,我也跟著動了情。離開教堂后,我們又重聚,在我新婚妻子的家中,大家草草用了餐,沒有歡笑也沒有淚水;之后,預定的車子來了,按著印刻在腦中的習俗,一想到結婚,眼前便出現了離別的碼頭。
我對妻子所知甚少,而我也想到,她對我的了解也不會更多,這個想法并沒有讓我感到痛苦。我娶她無關愛情,主要是為了取悅我的父親,時日無多的他總擔心留下我孤苦伶仃一人在世上。我愛父親,溫情脈脈;眼看他命不久矣,我心無旁騖,在這樣的悲傷時刻,我只是想著要在他的人生盡頭添點安慰;我就這樣出賣了我的人生,而人生于我還是未可知。我們在臨終之人的床頭舉行了訂婚儀式,沒有歡笑,但不乏肅穆的喜悅,畢竟我的父親可以平靜離開了。這么說吧,我不愛我的未婚妻,可至少我也沒有愛過其他女人。在我看來,這足以保障我倆的幸福;我當時還一無所知,我以為可以把所有的一切全都交給她。她無父無母,和兩個兄弟過活。她叫瑪瑟琳,年芳二十,我比她年長四歲。
我說過,我一點也不愛她—至少,我對她的情感中沒有所謂的“愛”,可我也愛她,如果說這份愛指的是柔情,某種憐惜,最后,還有相當程度的敬重。她是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但我想,我也算不得是個新教徒!牧師樂意接納我,我也認可牧師:一切順理成章。
我親愛的朋友,我知道你們全都靠得住。收到我的請求,你們就趕來了,換作你們,我也會做同樣的事。可我們有三年沒見過面了。我們的友誼經受住了這份疏遠,等你們聽完我的敘述,這份友誼也會繼續存在。我貿貿然召喚你們,讓你們千里迢迢趕來我偏遠的宅子,那是因為我想要見到你們,僅此而已,我需要你們聽我說說話。我山窮水盡了,只有這個辦法:向你們傾吐。—我處于人生某個節點,我是無法越過這個坎了。并非是我厭倦了。可是,我搞不明白了。我需要……我需要說出來,我告訴你們。懂得解脫之道,這不算什么;難就難在,能夠自由自在。—請你們忍一忍,我總是在說自己;我這就講述我的人生,原原本本,既不會過分謙虛也不會沾沾自喜,簡簡單單,勝過我向自己訴說的版本。請大家聽我說:
我們最后一次見面,如若我記得沒錯,那是在昂熱附近的鄉野小教堂,我舉行了婚禮。賓客寥寥,但好友的出席令乏善可陳的儀式變得感人至深。我印象中,大家都動情了,我也跟著動了情。離開教堂后,我們又重聚,在我新婚妻子的家中,大家草草用了餐,沒有歡笑也沒有淚水;之后,預定的車子來了,按著印刻在腦中的習俗,一想到結婚,眼前便出現了離別的碼頭。
我對妻子所知甚少,而我也想到,她對我的了解也不會更多,這個想法并沒有讓我感到痛苦。我娶她無關愛情,主要是為了取悅我的父親,時日無多的他總擔心留下我孤苦伶仃一人在世上。我愛父親,溫情脈脈;眼看他命不久矣,我心無旁騖,在這樣的悲傷時刻,我只是想著要在他的人生盡頭添點安慰;我就這樣出賣了我的人生,而人生于我還是未可知。我們在臨終之人的床頭舉行了訂婚儀式,沒有歡笑,但不乏肅穆的喜悅,畢竟我的父親可以平靜離開了。這么說吧,我不愛我的未婚妻,可至少我也沒有愛過其他女人。在我看來,這足以保障我倆的幸福;我當時還一無所知,我以為可以把所有的一切全都交給她。她無父無母,和兩個兄弟過活。她叫瑪瑟琳,年芳二十,我比她年長四歲。
我說過,我一點也不愛她—至少,我對她的情感中沒有所謂的“愛”,可我也愛她,如果說這份愛指的是柔情,某種憐惜,最后,還有相當程度的敬重。她是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但我想,我也算不得是個新教徒!牧師樂意接納我,我也認可牧師:一切順理成章。
我的父親,誠如大家所言,是個“無神論者”—至少我這么認為,而鑒于我的父親在某些方面甚為靦腆,我同樣如此,所以我從未和他談及他的信仰。母親的胡格諾派教誨持重、嚴肅,卻連同她的倩影慢慢從我心頭抹去了;你們知道的,我年少喪母。我不曾懷疑孩提時代的道德開蒙會約束我們的行徑,在我們的精神上烙下印記。嚴謹,這是母親傳給我的品質,連同她向我灌輸的道德準則,日后被我用在了研究上。我十五歲時失去了母親;父親養育我、關心我,全情投入教導我。我通曉拉丁文和希臘文;和他在一起我很快掌握了希伯來語、梵文,還有波斯語和阿拉伯語。二十歲的我學有所成,父親竟敢讓我參與他的研究工作。他樂于宣稱我是他的同僚,并且試圖向我證明他是對的。《論弗里吉亞信仰》署了他的名出版,其實出自我之手;他只是復審了一遍,不吝溢美之詞,從未見過他對自己的著作如此夸贊。他興高采烈。于我而言,卻感到困惑,這種欺瞞行徑竟然奏效。自此之后,我的事業一飛沖天。那些最為博學的學者把我視作同事。現在,我可以微笑著面對所有致以我的敬意……我活到二十五歲,除了廢墟或者書籍難得見識過其他,關于人生,我一竅不通;我在工作中揮灑獨一無二的熱情。我愛著一些友人(你們就是),但比起人,更重要的是友誼本身,我對友人忠貞不渝,這是出于高尚的需求;我珍愛我身上的每種美好情感。總之,我不了解我的朋友,就像我也不了解自己。我本可以過上不同的生活,人是可以活得另類的,我的腦海中從未閃現過此類念頭。
背德者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1869—1951),法國作家。一生筆耕不輟,代表作有小說《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曲》《梵蒂岡地窖》《偽幣制造者》、戲劇《康多爾王》《掃羅》《俄狄浦斯》、散文詩集《人間食糧》、自傳《如果種子不死》、游記《剛果之行》《乍得歸來》等。1947年,因“作品內容廣博且極具藝術感,在這些作品里面,他以對真理的無畏熱愛和敏銳的心理洞察力,描寫了人類性格中的各種矛盾和境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譯者簡介:
黃雅琴,上海譯文出版社法語文學編輯,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獲得者。2021年,憑借翻譯馬庫斯·馬爾特的小說《男孩》獲得傅雷翻譯出版獎,其他翻譯作品有《語言的第七功能》《我要在你的墳墓上吐痰》《莫娜的眼睛》《為什么我自己的書一本沒寫》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