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文明的重建 戰后德國五十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99003
- 條形碼:9787544799003 ; 978-7-5447-9900-3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明的重建 戰后德國五十年 本書特色
從廢墟到巔峰:德國如何浴火重生?
揭秘戰后德國五十年奇跡般的復興之路!深入探索一個民族如何從歷史陰影中走出,重塑輝煌。
迷失與重生:德國民族性格如何蛻變?
戰爭摧毀了一切,但無法摧毀一個民族的意志。從大屠殺劊子手到愛好和平的民主主義者,剖析德國人如何“改邪歸正”,重歸文明。
標桿性的德國史著作:如何以新視角解讀德國戰后復興?
將“公民社會”和人權置于20世紀德國歷史的中心。挑戰傳統認知,為世界史研究提供新的可能。
文明的重建 戰后德國五十年 內容簡介
1945年春,德軍戰敗,世人沉浸在大屠殺這一難以言喻的罪行中,很少有人預料到,僅僅半個世紀后,德國人搖身一變,以繁榮民族的姿態站在歐洲一體化的前沿。德國人是如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毀滅性打擊中恢復過來,又如何從大屠殺的恥辱中重新站起來的?本書中,雅勞施描繪了德國重建被納粹政權摧毀的文明與公民社會,從而實現國家復興的詳細歷程。與其他探究德國如何應對納粹歷史的學術著作不同,《文明的重建》主要聚焦于一個迷失方向的民族如何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實際教訓,以及他們為創建一個注重人權的新社會所做出的斗爭。這種視角富有挑戰性地分析了德國人逐步形成的民族與性格特征,為世界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文明的重建 戰后德國五十年文明的重建 戰后德國五十年 前言
中譯版導言
本書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即1945年以后,德國人是如何從好戰的納粹分子和大屠殺的劊子手轉變為愛好和平的民主主義者的?在第三帝國時期,德國人擁護獨裁統治、種族主義、種族清洗和對外侵略,可謂臭名昭著,其行徑還*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然而,進入戰后時期,他們卻搖身一變,變成支持非軍事化、非民族化和民主化的模范生,德國作為西方大家庭的一員,也重新加入了國際社會。應該說,在西德與東德先后發生的這場政治變革是相當驚人的,而如何解釋這場變革則已成為一項意義重大的歷史挑戰。因為這中間包含了許多經驗教訓,它對我們理解后專制主義時代的其他轉型問題同樣會有所啟發。
然而,對于這場變革,無論是樂觀派還是悲觀派,都沒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支持基督教民主聯盟的保守派學者傾向于認為,由于軍事上的失敗、議會制度的建立、康拉德·阿登納任內總理民主制的發展,實際上,早在20世紀50年代這場變革就已完成。但筆者認為,該觀點忽略了一項事實,即大量存在的納粹殘余其實是經過數十年時間才被完全清除的。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左派知識分子更同情維利·勃蘭特領導的社會民主黨,他們發現威權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殘余仍然比比皆是,其觀點更強調改革的不徹底性。但是,這一批判視角卻也經常無視實際轉變的程度,堅信德國錯失了很多機會。那么,在這些不同的解釋當中,究竟哪個更為準確呢?
文明的重建 戰后德國五十年 目錄
中譯版導言
序 言
導論 文明的斷裂
慘無人道的滔天暴行
解讀納粹的野蠻行徑
書寫一部戰后重建史
上篇 無可奈何的轉向
**章 告別戰爭
聯合裁軍
走出傷痛
渴望和平
被遺忘的改變
第二章 對民族的質疑
肅清納粹分子
遠離民族主義
一個后民族國家?
民族之累
第三章 摒棄計劃
被迫重組
回歸市場
社會市場經濟
德國模式的局限
結語自由的前提條件
中篇 自相矛盾的現代化
第四章 擁抱西方
個人接觸
政治結盟
民間的美國化
“去德國化”的矛盾
第五章 抵達民主
形式民主化
內化民主價值
議會制政府的考驗
學會的民主
第六章 反抗權威
反對復辟
一場文化革命
更自由的社會?
失敗的后果
結語 現代性的悖論
下篇 公民社會的挑戰
第七章 放棄社會主義
廢除公民文化
恢復社會活力
一場公民革命
烏托邦的失落
第八章 尋求常態
接受分裂
選擇統一
常態中的動蕩
公民社會與國家
第九章 對外來者的恐懼
至關重要的移民政策
意想不到的難民危機
進退兩難的移民困境
文明的試金石
結語劇變的影響
結論 柏林共和國的雛形
公民學習的過程
全球性挑戰
文明的任務
專有名詞縮寫
參考文獻
索 引
文明的重建 戰后德國五十年 相關資料
序 言
在美國,人們對德國的感情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很多觀察家對它仍心存疑慮,尤其是那些有家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深受其害的人,他們對這個國家的積怨還很深。許多知識分子將納粹的罪行視為終極邪惡的化身,因而對于“這兇犯之國也許已經改過”的說法依然深表懷疑。即便是那些知名記者,如《紐約客》的簡·克雷默、《華盛頓郵報》的馬克·費希爾,也都對德國黑暗的過去而非后來發生的變化更感興趣。但另一方面,也有評論者對德國比較寬容:在德國生活過的士兵與商人,多半對那里勤勞、友好的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在他們眼里,德國人似乎和自己并無太大區別。比方說,很多美國兵在越南叢林中苦戰時,都夢想能被派駐到“德國老家”去。最近,喬治·W.布什總統還以德國戰后的轉變為例,來為他在海外推行民主做辯護,盡管這么做不免有些誤導性。
究其原因,這些相互矛盾的評價乃是源于一種認知上的脫節:一方面,消極的納粹記憶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人們對德國在20世紀后半葉發生的積極轉變又缺乏了解。例如在對“滅絕性反猶主義”的控訴中,丹尼爾·J.戈德哈根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畫面,揭露了普通德國人的共犯身份;但同時,他又不加解釋地告訴我們,1945年以后德國奇跡般地發生了轉變。學術界關注希特勒的奪權過程,大眾關注納粹大屠殺的累累罪行;相比之下,很少有人關注德國人如何踏上摒棄民族主義、重返國際社會的艱難旅程。幾乎任何一本封面印有納粹萬字符的書,都會吸引讀者的眼球,因為它保證能滿足你對終極邪惡的迷戀。然而,對于此后發生的物質重建與道德復蘇,卻很少有人試圖去加以解釋,因為大家都認為成功是理所當然的。
為糾正上述的認知偏差,本書將著重講述一段被人忽略的歷史,即希特勒倒臺以后,德國人如何實現自救與復興的奮斗故事。在這里,分析歷史錯誤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展現納粹浩劫之后恢復正常的過程同樣很重要,因為獨裁統治結束后的復蘇與贖罪并不只是德國所面臨的問題。由于罪行嚴重,加上殲滅戰造成的大肆破壞,德國很難在1945年立即挽回所有損失、改造戰爭主犯。而冷戰期間劍拔弩張的對抗,不僅讓德國內部進一步分化,同時還在歐洲與世界各地造成對立。結果,戰后重建的過程也變得更為艱難。那么,德國的成功轉變究竟該歸功于誰呢一一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自己?重新定位一整套政治文化的最佳手段是什么呢一是威逼,還是利誘?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但需要剖析失敗的原因,而且還得解釋成功的秘訣。
序 言
在美國,人們對德國的感情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很多觀察家對它仍心存疑慮,尤其是那些有家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深受其害的人,他們對這個國家的積怨還很深。許多知識分子將納粹的罪行視為終極邪惡的化身,因而對于“這兇犯之國也許已經改過”的說法依然深表懷疑。即便是那些知名記者,如《紐約客》的簡·克雷默、《華盛頓郵報》的馬克·費希爾,也都對德國黑暗的過去而非后來發生的變化更感興趣。但另一方面,也有評論者對德國比較寬容:在德國生活過的士兵與商人,多半對那里勤勞、友好的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在他們眼里,德國人似乎和自己并無太大區別。比方說,很多美國兵在越南叢林中苦戰時,都夢想能被派駐到“德國老家”去。最近,喬治·W.布什總統還以德國戰后的轉變為例,來為他在海外推行民主做辯護,盡管這么做不免有些誤導性。
究其原因,這些相互矛盾的評價乃是源于一種認知上的脫節:一方面,消極的納粹記憶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人們對德國在20世紀后半葉發生的積極轉變又缺乏了解。例如在對“滅絕性反猶主義”的控訴中,丹尼爾·J.戈德哈根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畫面,揭露了普通德國人的共犯身份;但同時,他又不加解釋地告訴我們,1945年以后德國奇跡般地發生了轉變。學術界關注希特勒的奪權過程,大眾關注納粹大屠殺的累累罪行;相比之下,很少有人關注德國人如何踏上摒棄民族主義、重返國際社會的艱難旅程。幾乎任何一本封面印有納粹萬字符的書,都會吸引讀者的眼球,因為它保證能滿足你對終極邪惡的迷戀。然而,對于此后發生的物質重建與道德復蘇,卻很少有人試圖去加以解釋,因為大家都認為成功是理所當然的。
為糾正上述的認知偏差,本書將著重講述一段被人忽略的歷史,即希特勒倒臺以后,德國人如何實現自救與復興的奮斗故事。在這里,分析歷史錯誤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展現納粹浩劫之后恢復正常的過程同樣很重要,因為獨裁統治結束后的復蘇與贖罪并不只是德國所面臨的問題。由于罪行嚴重,加上殲滅戰造成的大肆破壞,德國很難在1945年立即挽回所有損失、改造戰爭主犯。而冷戰期間劍拔弩張的對抗,不僅讓德國內部進一步分化,同時還在歐洲與世界各地造成對立。結果,戰后重建的過程也變得更為艱難。那么,德國的成功轉變究竟該歸功于誰呢一一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自己?重新定位一整套政治文化的最佳手段是什么呢一是威逼,還是利誘?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但需要剖析失敗的原因,而且還得解釋成功的秘訣。
就分析戰后重建而言,目前的學術文獻乏善可陳,因為大部分著作都是從制度而非文化層面研究問題的。英語世界的研究,如安東尼·J.尼科爾斯、亨利·特納以及丹尼斯·巴克和大衛·格雷斯的那些,提供了大量有關總體發展的基本信息。然而,他們都忽視了東德的情況,并且都把國家作為研究重點。至于政治學領域的研究,如大衛·康拉特編撰的通用教科書,則為剖析政府的形式結構提供了有用的材料。可是,這些研究對德國人態度的潛在變化并未予以足夠重視。而在德語學術界,阿克塞爾·希爾特、安塞爾姆·德林-曼陀菲爾、海因里希·奧古斯特·溫克勒等學者,雖然指明了“西化”這一重要過程,卻未能正視這一概念有問題的本質。實際上,只有瑪麗·弗爾布魯克、彼得·格雷夫·基爾曼斯埃格提到過文化轉變的問題,但很可惜,其研究往往流于簡單的講述和解說。
筆者的觀點與上述作者都不同,因為我有著橫跨歐美的視角,我的看法與大西洋兩岸流行的解讀有所區別。我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長大、上學,但四十多年前就來到美國接受學術訓練。我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出任歐洲文明史的呂爾西講座教授,同時還在主持德國波茨坦當代史研究中心的工作。這兩項機構職責的區分,更加深了我對文化雜糅的體會。我熟悉德、美兩國的話語,但即便如此,有時我仍然感覺自己像個局外人,不禁想要挑戰一下兩邊的某些基本假定。所以說,以下的思考全部源自一個跨大西洋的雙重視角。我試圖將德國(我的出生國)發生的轉變告訴美國(我的居住國)的大眾,描述轉變涉及的領域,解釋轉變發生的原因,從而消除人們的疑慮。
在本書中,我想提出一個觀點,即希特勒垮臺以后,德國人經歷了一個集體學習的過程,實現了從犯下不可言說的罪行向真誠守護人權的巨大轉變。其他學者關注的更多是德國人如何對待納粹的過往(查爾斯·邁爾、杰弗里·赫夫),而我則不同,我的研究更關注那些實際教訓,關注一個迷失方向的民族如何正視錯誤、痛改前非。我的分析尤其注重探討兩股力量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是美、蘇兩國的外部干預;另一方面,德國內部的反法西斯少數派也有其自身的認識--他們正摩拳擦掌,想要重整旗鼓。本研究試圖整合兩種戰后史的論述,同時將西德在浩劫中遭受的創傷,拿來和東德從災難中吸取教訓的努力進行比較。由于整個轉變過程相當漫長,在此我將聚焦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戰后時期、20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
在對“西化”的替代提法進行過一番探究后,我最終決定將“文明”這一概念作為評估戰后德國轉型的一項標準。后殖民主義評論家說,學者在為性別與種族壓迫辯護的過程中濫用“文明”的概念。這樣的指責雖然不無道理,但我選擇由此切入也自有原因。首先,同時代的名人,從漢娜·阿倫特一直到富蘭克林·D.羅斯福,都認為德國偏離了西方文明的價值,并以此作為他們的主要論點。其次,在修正例外論(Sonderweg)的過程中,擁有以色列與德國雙重國籍的歷史學家達恩·迪納表示,納粹的大屠殺摧毀了普遍的倫理規范,導致了不折不扣的文明斷裂(Zivilisationsbruch)。再次,“公民社會”概念的驟然興起既是對冷戰中獨裁的反抗,也是自發性社會行動的集中體現。它把兩種獨裁政體聯系在一起。因此,“文明”或許可以作為人權斗爭的一種簡略表述。
想要探究結構轉變與大眾意識變化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將個體經驗的分析與公共話語的研究相結合。遵照散文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納的建議,我將從如何評判各類事件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出發,進而研究信仰與行為的逐步變化,并觀察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想要批判地看待這段學習過程的歷史,就必須關注個人對戲劇性事件的反應,同時還要記錄關于重大社會與政治議題的集體辯論。隨后的觀察與評論也更多地用到了各種個人日記、自傳文字、小說家瓦爾特·肯波夫斯基匯集的回憶錄大全,以及眾多親歷者的訪談記錄。不過,由于個人陳述的內容多限于早年,所以后面的幾章內容就只能越來越依賴平面媒體,以及柏林奧托·蘇爾政治學研究所的新聞檔案中收藏的其他公開資料。
本研究以具體資料為基礎,試圖回答一個納粹浩劫過后的重要問題,而這也正是該案例具有典型意義的原因:德國人究竟是如何成功地從本應讓他們受到指責的毀滅性戰爭與大屠殺導致的物質破壞和道德沉淪中再度崛起的?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還原德國如何通過最終接受西方人權觀念來告別侵略與權威統治的整個過程。事實上,奧地利作為“第三帝國”前成員、日本和意大利作為“軸心國”盟友,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并且在戰后重建中表現出了各自的差異。而這以后,在向民主過渡的進程中,拉丁美洲、地中海、東歐等地區也都相繼遭遇了類似的問題。因此,德國的“人性回歸”便成為本研究的核心問題。實際上,早在1947年,社會民主黨法學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就曾為此大聲呼吁過。然后,由此引申,我還會探討那個更普遍的問題,即德國是如何肅清獨裁統治的流毒,使國家恢復常態的。
文明的重建 戰后德國五十年 作者簡介
康拉德·H.雅勞施 (Konrad H.Jarausch)
美籍德裔歷史學家,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呂爾西歐洲文明教授。已出版專著或編著五十余本,其中《走出灰燼》獲2016年歐洲學院布羅尼斯瓦夫·蓋雷梅克獎、美國出版協會歐洲與世界歷史專業與學術杰出出版獎提名。另有代表作品《破碎的生活》《文明的重建》等。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