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景觀人類學:地方與空間的視角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83391
- 條形碼:9787302683391 ; 978-7-302-68339-1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景觀人類學:地方與空間的視角 本書特色
★(1)景觀人類學開山之作,海外人類學界**部景觀人類學作品。
1989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首次“景觀人類學”主題學術會議的成果結晶。1995年,本書英文版由牛津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
★(2)匯聚12位前沿學者,勾勒景觀人類學的概念體系與基本方法。
來自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的12位人類學與藝術史領域學者跨學科的靈感碰撞,共同探討人類學視域中的景觀及其方法,溯源藝術史中的景觀觀念,重思圖像藝術中的景觀含義,詳辨人類學田野中的景觀內涵,探求景觀人類學的學理框架。
★(3)著名人類學家埃里克•赫希為中文版傾情作序。
赫希教授在近萬字中文版序言中討論了原著出版30年以來景觀人類學研究領域和視野的進一步拓展,并展望了景觀人類學研究與當代社會中全球化、生態、環境變化等議題的銜接。以翔實的學術成果與研究進展證明了原著序言中的預言——“‘景觀人類學’這一主題的時代已經到來”。
★(4)呈現全球田野中的景觀人類學精彩個案研究。
從歐洲的城市社會到亞洲的游牧生活,從非洲的部落政治到太平洋島國的祖先崇拜,從澳大利亞的土著藝術到南美洲的原住民土地權利,從圖像中的景觀到日常生活中的村鎮,長期的田野調查與深描的民族志文本呈現了極具智識傳統與學術張力的思辨文字。
★(5)譯文明白曉暢,即使非專業人士也可輕松閱讀。
本書的翻譯過程歷時2年多,徐桐、周丹丹兩位老師以嚴謹認真的態度貢獻了精準的專業術語、流暢的中英文轉換和極為精彩的中文表述,為廣大讀者理解景觀人類學這一復雜主題提供了便利。
景觀人類學:地方與空間的視角 內容簡介
"《景觀人類學:地方與空間的視角》是“景觀人類?跨文化的視野”叢書中的一本,是1989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首次“景觀人類學”主題學術會議的成果匯集,是人類學界**部具有“景觀人類學”分支學科意識與方法論自覺的著作,標志著景觀人類學這一交叉領域探索的起點,具里程碑意義。 在書中,12位人類學與藝術史學者提出景觀人類學研究的概念體系和基本方法,對全球10處田野點展開景觀人類學精彩個案研究,涵蓋從部落社會到現代國家、從農村社區到城市環境的廣泛主題,涉及景觀與人類活動、社會結構、文化價值和環境變遷之間的關系,揭示了人類族群如何能動地與自然互動,進而塑造了地方社會的宇宙觀和文化實踐,共同構成對全球景觀多樣性的深刻理解和分析。基于這些跨文化和地理的比較,書中不僅展示了景觀在不同文化中的代表性,也闡明了景觀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方族群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直接體現。 本書英文版自1995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來,對人類學和其他一系列學科的景觀研究產生重要而持久的影響。同時,書中蘊含的豐富民族志信息和理論的洞見也對當前人們關注的問題和討論做出了貢獻,譬如全球景觀目前面臨的環境和生態危機等。 "
景觀人類學:地方與空間的視角景觀人類學:地方與空間的視角 前言
建筑人類學·跨文化的視野
北京市版權局著作權合同登記號 圖字:01-2022-6063
in 1995. This transla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is solely responsible for this translation from original wor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ll have no
liability for any errors, omissions or inaccuracies or ambiguities in such translation or for any losses caused
by reliance thereon.《景觀人類學:地方與空間的視角》*初于1995年用英文出版。此版本依據與牛
津大學出版社簽署的合同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對原書的翻譯全權負責,牛津大學出版社對此版本
的差錯、遺漏、不準確之處或歧義,以及由此帶來的任何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景觀人類學:地方與空間的視角 目錄
圖片列表 xxiii
關于撰稿人的說明 xxvi
導 論 景觀:在地方和空間之間(埃里克·赫希) 1
自然進入景觀 7
地方與空間 10
如畫的風景 13
局內與局外 16
圖像與表征 20
結論:作為文化過程的景觀 27
注釋 30
參考文獻 34
第1章 觀看景觀:階級的形成與視覺圖像(尼古拉斯·格林) 38
注釋 50
參考文獻 51
第2章 西亞馬孫流域的土地、原住民和土地所有權證書(彼得·高) 52
圣克拉拉的景色 54
親屬關系與土地 58
景觀含義 60
景觀中的死者和強者 65
意義與表征 68
結論:景觀與土地所有權證書 72
注釋 75
參考文獻 76
第3章 人成為地方:扎菲馬尼里人有關清晰度的觀念(莫里斯·布洛赫) 78
景觀 78
優美的景致 81
人成為地方 83
顯現婚姻關系的家屋 84
巨石紀念碑 89
清晰度與兩類景觀 93
注釋 94
參考文獻 95
第4章 道德的戀地情結:印度石版畫中景觀的意義(克里斯托弗·平尼) 97
傳統、現代性和“自我的迷失” 98
“我們的全部領域”:景觀和占有 101
民族志的情境 106
石版畫、彩色印刷和日歷 111
“昌巴爾河毒氣室”中的諸神之地 118
作為圖像的世界 126
注釋 136
參考文獻 141
第5章 解放與監禁的景觀:邁向以色列景觀的人類學(湯姆·塞爾溫) 144
引言 144
1 背景 145
2 景觀、自然和認同 150
3 捍衛自然與國家:作為政治神話的景觀 162
結論 165
注釋 166
參考文獻 167
第6章 蒙古族群的部落政治景觀和薩滿教景觀(卡羅琳·漢弗萊) 169
部族首領和薩滿巫師:潛在沖突的背景 172
景觀觀念的共同基礎 175
部落政治景觀 177
薩滿教景觀 185
注釋 197
參考文獻 200
第7章 看見祖先之地:斐濟人土地觀念的轉變(克里斯蒂娜·托倫) 201
對地方和事件的評論 201
祖先之地 204
祖先的陸地與海洋之力 211
土地與個人身份 213
作為物質力量源泉的上帝以及商品交易 216
既定傳統的當下轉變 219
注釋 224
參考文獻 228
第8章 景觀與祖靈過往的再生產(霍華德·莫菲) 230
時間、空間和景觀 233
祖靈的調節 237
生態學和地方的祖靈性質 240
誕生于圖騰景觀之中:個體、親屬關系和儀式 245
作為社會中心性網絡的景觀 248
儀式中的景觀秩序 251
結論:體驗景觀,改造祖靈過往 253
注釋 257
參考文獻 258
第9章 理解西部沙漠中的鄉里觀念(羅伯特·萊頓) 261
與土地相關的原住民和法律話語 262
關于生計的話語 264
朱庫爾帕(Tjukurpa)的話語 265
沉入大地之中 271
個人身份的來源 273
話語和實踐習慣 275
照看一個“鄉里”[恩古拉(Ngura)] 278
鄉里之內的親屬關系 280
鄉里之間的親屬關系 280
結論 284
注釋 287
參考文獻 287
第10章 森林的語言:烏梅達的景觀和語音象似性(阿爾弗雷德·蓋爾) 289
烏梅達:一種聽覺文化 294
發音景觀(The Articulatory Landscape) 300
感官模式與語言象似性 306
結論:語言和民族詩學 311
參考文獻 317
索引 318
譯后記 347
景觀人類學:地方與空間的視角 作者簡介
★ 主編簡介
埃里克•赫希(Eric Hirsch),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商業、藝術與社會學系的人類學教授,長期關注巴布亞新幾內亞和美拉尼西亞的民族志和歷史,重點研究歷史性、景觀、權力和財產關系等問題,對傳統歷史觀念之外的宇宙觀(神話和儀式)與地方歷史經驗之間的關系尤其感興趣,探討如何闡述包含多種歷史的多樣世界之間的關系。埃里克•赫希教授在巴布亞高原的最初研究對象是富尤格人,他考察了他們對景觀、神話、權力和儀式的看法及其相互聯系。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赫希之后又對富尤格人受殖民政府和傳教士的影響進行了歷史研究,后來的研究重點是當地礦山對富尤格人土地所有權和文化財產觀念的影響。著有《殖民單元與儀式單元:巴布亞高原人視野的歷史變遷》(1999年)、《巴布亞高原祖靈存在的宇宙論與歷史經驗》(2021年);合著《人類學的藝術:論文和圖表》(1999年)、《組織內部:工作中的人類學家》(2001年)、《交易與創造:美拉尼西亞人的財產守護與刺激》(2004年)、《生育技術:輔助受孕時代的親屬關系》(2005年)、《知道如何知道:田野工作與民族學的當下》(2008年)、《美拉尼西亞人的世界》(2019年)、《順從:妥協下的文化與網絡》(2021年)、《順從:適應下的文化與網絡》(2023年)。
★ 主編簡介
埃里克•赫希(Eric Hirsch),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商業、藝術與社會學系的人類學教授,長期關注巴布亞新幾內亞和美拉尼西亞的民族志和歷史,重點研究歷史性、景觀、權力和財產關系等問題,對傳統歷史觀念之外的宇宙觀(神話和儀式)與地方歷史經驗之間的關系尤其感興趣,探討如何闡述包含多種歷史的多樣世界之間的關系。埃里克•赫希教授在巴布亞高原的最初研究對象是富尤格人,他考察了他們對景觀、神話、權力和儀式的看法及其相互聯系。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赫希之后又對富尤格人受殖民政府和傳教士的影響進行了歷史研究,后來的研究重點是當地礦山對富尤格人土地所有權和文化財產觀念的影響。著有《殖民單元與儀式單元:巴布亞高原人視野的歷史變遷》(1999年)、《巴布亞高原祖靈存在的宇宙論與歷史經驗》(2021年);合著《人類學的藝術:論文和圖表》(1999年)、《組織內部:工作中的人類學家》(2001年)、《交易與創造:美拉尼西亞人的財產守護與刺激》(2004年)、《生育技術:輔助受孕時代的親屬關系》(2005年)、《知道如何知道:田野工作與民族學的當下》(2008年)、《美拉尼西亞人的世界》(2019年)、《順從:妥協下的文化與網絡》(2021年)、《順從:適應下的文化與網絡》(2023年)。
邁克爾•奧漢隆(Michael O'hanlon),英國國家博物館民族志部的原助理館長,1998年起任牛津大學皮特•里弗斯博物館館長、人類學學院聯合院長,2015年榮休。研究方向是視覺人類學、物化和新幾內亞民族志,曾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原地區與瓦吉人區域進行過長期的實地考察。著有《理解膚色:瓦吉人的裝飾、展示和社會》(1989年)、《天堂:描繪新幾內亞高地》(1993年)和《皮特•里弗斯博物館:內部世界》(2014年),合編《景觀人類學》(1995年)、《狩獵采集者》(2000年)和《身體藝術與現代性》(2007年)。
★ 作者簡介
莫里斯•布洛赫(Maurice Bloch)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人類學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馬達加斯加的民族志和認知人類學。著有《從祝福到暴力》《儀式、歷史和權力》和《從獵物到獵人》等。
阿爾弗雷德•蓋爾(Alfred Gell)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人類學副教授,曾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印度中部進行田野調查。著有《卡索瓦里人的蛻變》《時間人類學》和《意象纏繞:波利尼西亞的紋身》。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藝術人類學。
彼得•高(Peter Gow)是曼徹斯特大學的社會人類學講師,曾在秘魯和巴西進行田野調查。著有《混血》一書。
尼古拉斯•格林(Nicholas Green)是東安格利亞大學藝術史和音樂學院的藝術和文化史講師。著有《自然的奇觀:19世紀法國的景觀和資產階級文化》一書。
卡羅琳•漢弗萊(Caroline Humphrey)是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的講師,同時也擔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研究員。研究方向是俄羅斯、蒙古國和中國北方當代的社會轉型,著有《卡爾•馬克思式的集體合作:西伯利亞集體農場的經濟、社會和宗教》一書。
羅伯特•萊頓(Robert Layton)是達勒姆大學的人類學教授。研究方向是藝術人類學、原住民權利、社會變遷和社會進化。出版《烏魯魯:艾爾斯巖的原住民歷史》和《澳大利亞巖石藝術:新的綜合視野》等著作。
霍華德•莫菲(Howard Morphy)是牛津大學社會和文化人類學研究所的人類學講師,同時擔任皮特•里弗斯博物館的館長。研究方向是藝術和物質文化,以及澳大利亞民族志。著有《與祖先的關聯》一書。
克里斯托弗•平尼(Christopher Pinney)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南亞人類學講師。他曾在印度中部鄉村的產業工人中進行田野調查,并發表了關于早期人類學攝影和當代印度攝影的文章。目前正在開展一項關于“批量生產的印度教流行藝術品”的歷史學和民族志研究。
湯姆•塞爾溫(Tom Selwyn)是倫敦羅漢普頓研究所的社會人類學高級講師,與人聯合講授旅游人類學的研究生課程,并負責一項旅游業對歐洲共同體(歐盟前身)的社會和文化影響的項目。塞爾溫的研究興趣還包括南亞和中東,以及政治人類學和象征主義,著有《旅游圖像:旅游業中的神話和神話制造》一書。
克里斯蒂娜•托倫(Christina Toren)是布魯內爾大學的人類學和心理學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是作為微觀歷史過程的認知,她尤其關注斐濟,并在那里做了深入的調查。著有《理解等級制度:作為斐濟社會過程的認知》一書。
★ 譯者簡介
徐桐,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東京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研究領域為文化景觀與城鄉遺產保護、文化遺產思辨性、景觀人類學。出版專著《邁向文化性保護:遺產地的場所精神與社區角色》,合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30年》《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思想史研究文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年度觀察報告》等。
周丹丹,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清華大學博士。研究領域為鄉村人類學、景觀人類學、農業文化遺產及歷史人類學。出版專著《風景的商品化與民間社會的自我保護:肇興侗寨個案》,合著《費孝通與中國歷史社會學》。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