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月亮山區侗族傳統村落文化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7245
- 條形碼:9787100247245 ; 978-7-100-24724-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月亮山區侗族傳統村落文化變遷 本書特色
月亮山區,地處貴州省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處,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較為典型的侗族傳統村落聚居區。坐落于月亮山間的傳統村落,見證了黔東南地區侗族文化的演變與發展。本書采用專題研究的方式,從文化變遷的視角出發,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結合大量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記錄,對票寨村、晚寨村、增沖村、大利村、三寶村五個侗族傳統村落的文化變遷,進行了深刻的文化解讀與闡釋。全書系統闡述了月亮山區侗族傳統村落的發展與變遷歷程,揭示了該區域侗族族群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與具體形態。
月亮山區侗族傳統村落文化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從文化變遷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月亮山區票寨村、晚寨村、增沖村、大利村、三寶村五個侗族傳統村落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進行全方位的調查與研究,闡述了月亮山區侗族傳統村落文化變遷的整體情況,內容既包括理論知識的講解,也包括實踐操作的指導。這對于挖掘月亮山區侗族的文化基因,歸納西南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文化變遷的共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社會意義。
月亮山區侗族傳統村落文化變遷 目錄
緒論
**章 票寨村文化變遷
**節 票寨村基本情況
第二節 票寨村物質文化的變遷
第三節 票寨村精神文化的變遷
第四節 票寨村社會文化的變遷
第五節 票寨村行為文化的變遷
第六節 票寨村傳統文化變遷的動因
第二章 晚寨村文化變遷
**節 晚寨村基本情況
第二節 晚寨村物質文化的變遷
第三節 晚寨村精神文化的變遷
第四節 晚寨村社會文化的變遷
第五節 晚寨村行為文化的變遷
第六節 晚寨村傳統文化變遷的動因
第三章 增沖村文化變遷
**節 增沖村基本情況
第二節 增沖村物質文化的變遷
第三節 增沖村精神文化的變遷
第四節 增沖村社會文化的變遷
第五節 增沖村行為文化的變遷
第六節 增沖村傳統文化變遷的動因
第四章 大利村文化變遷
**節 大利村基本情況
第二節 大利村物質文化的變遷
第三節 大利村精神文化的變遷
第四節 大利村社會文化的變遷
第五節 大利村行為文化的變遷
第六節 大利村文化變遷的動因
第五章 三寶村文化變遷
**節 三寶村基本情況
第二節 三寶村物質文化的變遷
第三節 三寶村社會文化的變遷
第四節 三寶村行為文化的變遷
第五節 三寶村傳統文化變遷的動因
第六章 月亮山區傳統村落文化生態重構
**節 月亮山區傳統村落文化生態的局部失衡
第二節 傳統村落文化生態重構模式
第三節 月亮山區傳統村落文化可持續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后記
月亮山區侗族傳統村落文化變遷 相關資料
月亮山區位于東經108o13′—108o19′,北緯25o34′—25o39′,最高海拔1493米,總面積約53平方公里,相對高差約1100米。在行政區劃上,主要與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相連。在行政區劃上,主要包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廣義的月亮山區包括貴州省的榕江縣、從江縣、荔波縣和三都縣,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水縣和環江縣。狹義的月亮山包括從江縣的都柳江西部,榕江縣的計劃鄉和水尾鄉,以及荔波縣的佳榮鎮。月亮山因高山云霧繚繞,登山可觸月而得名。境內山巒起伏,山脈走向由東北向西南,全區地形地貌復雜,山高谷深,丘陵起伏,山勢雄偉,峽谷縱橫。主要特點是山高坡陡、海拔高。因此,月亮山區的立體氣候極為明顯,北亞熱帶氣候、中亞熱帶氣候和暖溫帶氣候并存。這里氣候復雜,雨量充沛,受復雜地貌的遮蔽,動植物生存的地理環境十分優越,加上月亮山上游的珠江水系,使其也成為我國南方最重要的林區之一,其區域森林覆蓋率高達 77%。由于植被茂密、保存完好,山區內有許多珍稀動植物,素有物種基因庫之稱。該地區古樹名木眾多,很多樹齡都在 100 年以上,如從江縣的紅豆杉樹齡已超過 500 年。 都柳江是月亮山區的生命之源。作為該區域最大的河流,其全長約121公里,發源于月亮山南麓,蜿蜒穿過從江縣的多個地區。河流的水源滋潤著周邊的土地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必要的水資源。歷史上,都柳江的古州碼頭曾是商業和交通的重要樞紐,每日停泊的船只多達三百艘,這條河流是月亮山區物質文化的承載者,更是歷史變遷的見證者。除都柳江,該區域還擁有幾條重要的支流,如污牛河、宰便河和打碎河。河流的源頭位于廣西環江的平正河,穿過從江的雙江河,最終匯入都柳江。河流交織形成一個復雜的水系網絡,對于維持地區的生態平衡和農業生產至關重要。 月亮山區的自然環境和復雜地形對當地民族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同民族,如漢族、侗族、苗族都在這片土地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居住習慣和文化模式。這些文化模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和改造。更為重要的是,月亮山區居住著苗、侗、水、瑤、壯、漢、布依、土家、彝、藏、回等多個民族,形成了一個多元化和互容互尊的社會結構,民族多樣性不僅增加了該地區的文化豐富性,也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每個民族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適應和利用這片豐饒的土地,共同創造出一個多姿多彩的社會景觀。
月亮山區侗族傳統村落文化變遷 作者簡介
周真剛,貴州六枝人,法學博士后、博士生導師,貴州省民族研究院院長、二級研究員,《貴州民族研究》主編。主要從事基層社會治理、民族事務治理、非傳統安全等研究。
安格拉瑪,內蒙古錫盟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基層社會治理、文化遺產保護等研究。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